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用往杏仁内侧核微量精氨酸加压素和精氨酸加压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观察了对爱兔内毒素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杏仁内侧核向量注射AVP能明显抑制家ET性发热效应,注射AVPMcAb则能明显易化家兔ET性发热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大剂量浓缩因子Ⅷ治疗一例抗体浓度很高的获得性血友病,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及肝萎缩。获得性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与血友病相似,因血浆中自发地产生大量因子Ⅷ抗体而引起出血。本例在34天内共用浓缩因子Ⅷ156.5单位,分8次输注,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显然是因制剂中含有抗红细胞某些抗原的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一),可能因在红细胞表面附着的免疫球蛋白(ZgG)少于500个分子所致阴性反应,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此病人死后尸检肝脏软小仅800克,肝脏萎缩、坏死很可能是因子Ⅷ中含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基因转导技术赋于靶细胞一种新的功能或改变靶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状况。目前基因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遗传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等。199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进行了国际上首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两位由于凝血因子Ⅸ缺乏而患有血友病B的患者被重新植入了大量转移有正常Ⅸ因子基因的自身皮肤成纤维细胞,结果病人体内Ⅸ因子含量都成倍上升,取得较好疗效。1990年9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用基因疗法治疗了一位由于体内腺苷脱氨酶(ADA)缺乏而患者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的病人,他们将转移有正常ADA基因的患者自身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后重新大量输回病人体内,实验结果令人鼓舞。目前基因治疗已应用于很多种疾病。 肿瘤的基因治疗始于九十年代。1990年美国NIH首次对一位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进行了基因转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相似文献   

4.
谢宇 《科技资讯》2009,(4):159-159
一种真空脱氨的方法,主要是用于选择性离子交换法脱氨再生液的处理。该方法通过调节含氨水的pH值和抽真空可将氨氮脱除。  相似文献   

5.
L—胱氨酸和L—精氨酸是从动物毛发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具有广泛的用途。L—精氨酸是专用于治疗肝硬化及因血氨升高而引起的肝昏迷药物;L—胱氨酸不仅可用于治疗肝炎及膀胱炎,而且是生产脱发再生药物的重要原料,同时又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行业中。  相似文献   

6.
精氨酸醇,又名L-精氨酸尿素水解酶,是一种将精氨酸水解成鸟氨酸和尿素的水解酶,本身为内源性蛋白酶。在人体内尿素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工业上可利用其水解活性以精氨酸生产鸟氨酸。另外,精氨酸酶还有着显著的抑制肿瘤细胞分裂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体内循环半表期短,另被循环系统清除,需要多次给药等问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使。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化学修饰能够降低蛋白免疫原性以及有效延长药物半衰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发现一种RNA或可治疗血友病血友病是由于某些突变导致凝血蛋白因子VIII或IX的缺乏,从而使得身体无法止血。但是,那些能够让抗凝血蛋白失效的变异能够抵消与凝血蛋白因子缺乏相关的突变带来的影响。Akin Akinc等研究人员设计出名为ALN-AT3的干预治疗RNA并将其作用于抗凝血蛋白中的抗凝血酶,它能够抑制凝血酶这种重要的凝血蛋白。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的Nature Medicine上。  相似文献   

8.
血友病B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友病B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缺陷遗传病,由于现行的治疗方法对血友病B的治疗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开展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本文介绍了血友病B的发病机理以及以反转录病毒载体为工具进行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人凝血因子IX蛋白。在转入了外源人凝血因子IX基因的CHO细胞和HSF细胞的培养液中均测得一定量的IX因子蛋白,其量相当于正常人血浆IX因子蛋白的0.89%~3.81%,而对照细胞均为阴性结果。对一例血友病B患者(IX:C<0.1%)的分析结果表明,其血浆中含有的IX因子蛋白量相当于正常人的52.3%,因而将此病例归属于血友病B~R型。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与一期法相互补充,应用于临床血友病B的诊断、分类、家系分析及携带者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定义的Sylow—遗传性是正规性的一种推广形式,本文将围绕Sylow—遗传性来研究有限群的一些性质,得到的结果推广了Agrawal,Wielandt等人的相关工作,并得出了幂零群的一个新的特征性质。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A(hemophiliaA,HA)是一种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最大的特点是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尚无根治疗法,只能输注凝血因子VⅢ(factor vⅢ,FVⅢ)治疗和预防出血,为此开展HA诊断和产前诊断,建立HA网络,采取干预措施,是降低HA发病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3',5'—环胞苷二棕榈酸酯是环胞苷的前体药物,它在体内水缺脱氨生成其相应的尿嘧啶衍生物,将脂质体作为3',5'—环胞苷二棕榈酸酯的载体,与游离药物比较它们的抗癌活性及化学稳定性,结果显示,脂质体提高了药物的抗癌活性,改善了药物吸收,有效期延长3倍。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轻质氧化镁处理焦化厂废水中氨,实验证明:用二级脱氨法,两阶段氧化镁残渣用量比为1∶5.5—6.5,搅拌2h,脱氨率可达99%以上,而轻质氧化镁的利用率大于85%。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是先天性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的一组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轻微损伤有出血不止的倾向。我们近7年共收治5例患儿(血友病A4例,B1例),其中上前牙牙龈出血2例,下唇出血1例,额部及舌部出血各1例,其中1例曾两次出血住院治疗。1典型病例报告李某,男,4岁。因不慎撞于桌缘致下唇一2cm长伤口。在当地医院缝合后仍出血不止,故急诊来我院。追溯曾有外伤出血住院,诊断为“血友病B”之病史,即在原缝合伤口处置少许明胶海绵,其上置碘纺纱条贯穿原伤口穿缝线三根留长线置磺纺纱条反包扎加压固定,口外用十字绷带加压…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因子Ⅸ基因剔除小鼠遗传稳定性及其临床表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凝血因子Ⅸ基因剔除小鼠遗传稳定性及其相应临床表型的研究,为以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血友病B基因治疗提供相应背景资料,遗传分析表明,该小鼠繁殖过程中无回复突变出现,亦未发现Ⅸ因子基因未敲除部分被转录的证据;血浆PT,KPTT和Ⅸ因子活性检定结果提示该小鼠符合人血友病B相应临床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橄榄苦苷(OP,oleuropein)对染三氧化二砷(As_2O_3)小鼠大脑神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s_2O_3组和As_2O_3+OP组,按不同方式灌胃,连续5周后,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评价OP对染砷小鼠大脑神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As_2O_3组小鼠大脑白细胞介素(IL, interleukin)家族基因IL-3、IL-10、IL-11、IL-1a、IL-15、IL-20、IL-23a、IL-31、IL-1f6、IL-13、IL-25和IL-24表达下调,IL-17d表达上调;白细胞介素家族受体基因IL-13受体α1(IL-13ral)和IL-2受体γ链(IL-2rg)表达上调,IL-17受体C (IL-17rc)表达下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体相关基因精氨酸加压素(Avp)、精氨酸加压素受体1B(Avpr1b)、精氨酸加压素受体1A(Avpr1a)、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Avpr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rhr2)表达下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阿黑皮素原α(Pomc1)表达上调.经OP干预后,As_2O_3致小鼠的神经免疫毒性明显减轻,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家族部分基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表达无差异.OP可降低As_2O_3对小鼠神经免疫的毒性,其机制与影响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家族部分基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血友病B是凝血因子Ⅸ(hFⅨ)缺乏所导致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三万分之一.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措施,而基因治疗可能是根治该病的安全、有效方法.该实验构建了ubiquitin—c和ABP(肝特异性)启动子指导hFⅨ表达的载体FUXW、FAXW,利用磷酸钙法共转染三质粒制备高滴度的重组慢病毒.将不同剂量的重组FUXW、FAXW病毒,分别用尾静脉液压法和静脉缓注法注射入血友病B小鼠体内,各治疗组小鼠血浆均可持续检测到hFⅨ抗原,最高峰值为45ng/mL,表达持续超过60d.结果表明:hFⅨ蛋白的表达与病毒的剂量成正相关,重组FAXW病毒的hFⅨ表达量高于重组FUXW病毒,而尾静脉液压组和静脉缓注组在表达量、表达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Pelger氏白细胞核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临床上罕见。荷兰Karel Pelger于1928年首先于两个结核病患者发现此症。当时他曾认为这是预后不良的表现。后来G.T.Huet于1932年指出此症为遗传性疾病,并揭示其家族性及遗传性,指出此症系按孟德尔显性定律,两性皆可遗传。故此症又名Pelger—Huet综合症。1957年Rosse与Gurney又进一步说明了此症的显性及非伴性遗传,(见图)。图中病例G.S.为一  相似文献   

19.
为处理核工业生产中的高质量浓度氟氨废水,采用序批式烧杯试验,分别考察了除氟脱氨顺序、混合液pH值、药剂投量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探索通过生成CaF2和Mg(NH4)PO4(MAP)强化除氟脱氨的方法.结果表明,先脱氨后除氟时,Ca2+会争夺MAP中的PO3-4转化为Ca3(PO4)2,释放NH4+降低脱氨效率.先除氟后脱氨时,控制nMg2+:nPO3-4:nNH4+为1.1:1.075:1.0,混合液pH值为10.0,能实现理想的除氟脱氨.其中脱氨时投加的PO3-4会与Ca2+和F-生成溶解度很低的Ca5(PO4)3F,是强化除氟的关键.适当超投一些PO3-4可以强化脱氨,对于混合液中残存的PO3-4,可在沉淀后上清液中投加少量Ca2+生成Ca3(PO4)2进而去除.  相似文献   

20.
催产素和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激素,胞体含有这二种物质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其纤维在大脑及脊髓内有广泛的投射,且催产素和加压素在许多细胞中有共存现象。催产素和加压素均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的方式发挥生理作用。二者受体分布广泛,有一定的同源性,生理作用也很广泛。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催产素和加压素在痛觉调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