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优化东亚飞蝗消化系统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表达图谱,探讨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组分的差异,利用pH值为3~10和pH值为4~7的胶条分别对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进行双向电泳分析,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雌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种类多于雄性,雌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特异蛋白中偏酸性蛋白数量与偏碱性蛋白相当,而雄性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特异蛋白中酸性蛋白多于碱性蛋白.在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相匹配蛋白中,含量差异达3倍以上的蛋白约占总匹配蛋白的50;.可见,雌、雄东亚飞蝗消化系统蛋白组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和克隆东亚飞蝗抗药性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和克隆东亚飞蝗抗药性相关基因.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mRNA dif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对比了东亚飞蝗在受到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诱导前后,基因表达发生的变化.对差异片段进行了回收,克隆、测序,Northern点杂交验证以及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东亚飞蝗在受到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诱导前后,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差异表达条带9条,对9条差异表达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和RNA点杂交验证,表明确认其中1条带与东亚飞蝗的抗药性有关.东亚飞蝗的mRNA差异显示证明,该EST序列可能在抗药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飞蝗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观察 (动物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查分析了东亚飞蝗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各主要时期的特征及分裂高峰期,为昆虫染色体结构、功能及进化研究提供标本材料,为蝗虫染色体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生物遗传实验教学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本实验采用每只活体注射0.04%秋水仙素0.1mL、细胞悬液滴片的方法,对东亚飞蝗的精巢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实验观察到东亚飞蝗精巢细胞减数分裂Ⅰ、Ⅱ各主要时相的鲜明特征,双线期同源染色体的四分体结构明显,浓缩期染色体形状多种,8月中旬是制作东亚飞蝗减数分裂标本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活体生物试验方法进行活性跟踪,选取瑞香狼毒对东亚飞蝗毒杀活性最高的石油醚萃取部分,测定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及其中肠消化道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具有拒食、触杀、胃毒活性及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其中拒食活性最为显著,24h、48h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17.63、113.20mg/L;96h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548.21mg/L、2486.19mg/L;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48h生长发育抑制中浓度(EC50)为39.75mg/L.东亚飞蝗中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瑞香狼毒萃取物可破坏东亚飞蝗中肠的正常组织结构,引起其中肠柱状上皮细胞脱落坏死.  相似文献   

6.
广西东亚飞蝗蝗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飞蝗蝗区是中国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蝗灾历史悠久,最早于1191年在横县发生,受蝗灾袭击的县达53个,现有蝗区面积约1.3万ha,主要分布于红水河、柳江和黔江沿岸一带的武宣、来宾及宾阳等地。作者从昆虫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把广西东亚飞蝗蝗区划分为内涝蝗区和沿河蝗区两大类,本文还阐明了上述蝗区的结构、成因和发展现状。东亚飞蝗在广西每年可发生2-3代,主要为害代为第二和第三代。蝗灾的发生与旱涝相间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前年9-12月和当年3-6月持续干旱所引起的生态失衡是导致飞蝗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本文还提出了广西东亚飞蝗综合治理的对策:(一)在西江流域上,中游山区营造大面积水源林,并加速治理红水河与柳江,以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三)加强第一代飞蝗的监测,采取化防措施,控制第二、第三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硅胶柱分离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得到Ⅰ、Ⅱ、Ⅲ段粗分物,并测定对东亚飞蝗毒杀活性最高的I段粗分物对东亚飞蝗的致死性及对其体内Na~+-K~+-ATPase、Ca~(2+)/Mg~(2+)-ATPase、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研究表明:瑞香狼毒I段粗分物对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在药物浓度为10mg/mL、72h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为92.50%;同时,毒杀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而且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I段粗分物对上述3种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最强,在药物浓度为5mg/mL、96h对Na~+-K~+-ATPase的抑制率为40.38%;分析发现瑞香狼毒活性成分对东亚飞蝗的毒杀作用与对Na~+-K~+-ATPase的抑制作用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据此推测,Na~+-K~+-ATPase可能是瑞香狼毒活性成分的主要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稀释涂布法从青藏高原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杀蝗虫活性真菌D3-19.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的分析,初步将D3-19鉴定为曲霉属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a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日本曲霉D3-19发酵液和孢子均有杀东亚飞蝗活性.其中,真菌发酵液对东亚飞蝗校正死亡率为:96h(86.67%),144h(100%).与此同时,真菌孢子悬液对东亚飞蝗的LC50(致死中浓度)为3.42×105孢子/mL.研究结果表明,3×108孢子/mL的D3-19孢子悬液对不同年龄阶段东亚飞蝗均有致死效果.其LT50(半致死时间)值分别为:羽化成虫(155h),四至五龄成虫(104.8h),三龄幼虫(54.6h),二龄幼虫(30.6h).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东亚飞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s)表达与代谢能力的相关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东亚飞蝗沧州和天津种群9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GSTs基因在东亚飞蝗不同发育阶段具有表达差异,基因LmGST1、LmGST3、LmGST5、LmGST7和LmGST8随着蝗虫的生长发育表达量增高,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虫体对有毒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沧州种群GSTs的表达水平高于天津种群,据此推测沧州种群个体对有机磷农药的代谢解毒能力强,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0.
蝗灾的综合治理及资源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扼要阐述了蝗虫(以东亚飞蝗为例)的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历史上蝗灾的致灾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亚异蚤蝇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的生活史特点,并对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在与其它蚤蝇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其侵袭人类的可能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有毒植物中发现新的农药活性化合物进行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采用浸叶法测定了6种有毒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臭灵丹乙醇提取物在2000 mg/L、5000 mg/L和10000 mg/L浓度时,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83%、92.85%和100%;采用浸虫浸草法测定了6种有毒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东亚飞蝗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臭灵丹乙醇提取物在10000 mg/L、作用120 h时,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2.00%;采用活性跟踪法对臭灵丹杀蝗虫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活性较好的化合物1,在1000 mg/L、作用72 h时,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为67.86%,为进一步研究臭灵丹的杀虫活性成分提供了一定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畜牧业饲料原料特别是蛋白饲料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新的昆虫蛋白饲料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研究通过测定赣南某稀土尾矿养殖的东亚飞蝗粗蛋白、17种氨基酸、铜、锌、总砷的含量,分析其营养成分,并与鱼粉进行比较评价其开发畜禽蛋白饲料的潜在价值。结果显示:以在赣南某稀土尾矿上种植的象草为食养殖生产的东亚飞蝗营养成分显著高于山东苏禾等地区养殖的东亚飞蝗,且不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研究对于赣南稀土尾矿上种植象草并养殖蝗虫,利用蝗虫开发畜禽蛋白饲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从生态系统学的观点简要的讨论了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理论基础,并以根除东亚飞蝗蝗害为例,阐述了I、P、M、的具体措施和途径,将对我区今后农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从生态系统学的观点简要的讨论了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理论基础,并以根除东亚飞蝗蝗害为例,阐述了I、P、M、的具体措施和途径,将对我区今后农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MTT法测定15种吡唑啉类似物对RP-HzVNC-AW1(AW1)细胞的毒力,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化合物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3龄幼虫的触杀作用,并对其关联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种吡唑啉类似物均对AW1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对东亚飞蝗都有触杀作用.结果显示,两类化合物中,1-苯基-3-(2-呋喃基)-5-取代吡唑啉类化合物(Ⅱ类)细胞毒力测定与活体生物活性关联性要好于1-乙酰基-3-(2-呋喃基)-5-取代吡唑啉类化合物(Ⅰ类),其中的Ⅱ5、Ⅱ8、Ⅱ9三种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与对东亚飞蝗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50%,抑制率分别为76.82%、75.41%和65.87%,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84%、52.91%和53.55%,细胞毒力与活体检测关联性很大.  相似文献   

17.
使用连续的MODIS遥感数据监测东亚飞蝗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黄骅市东北部的黄灶、南大港一带为研究区,基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连续MODIS遥感数据,通过数据的几何、辐射等校正,并使用8种植被指数,对其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监测,并探讨其在东亚飞蝗发生监测上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通过MODIS数据的时间滤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云层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同时,基于经过时间滤波处理后的MODIS数据的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可实现对研究区东亚飞蝗的发生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用东亚飞蝗4~5龄蝗蝻卵巢组织及孵化12d的胚胎组织,首次在我们改良的TC-199-MK和TC-100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第10d可见大量透明的梭形细胞从卵巢块周围逸出,第160d可见大量圆球状的胚胎细胞分裂成团,来自两种组织的细胞分别培养90d和330d,均贴壁生长,但胚胎细胞贴壁不牢。从培养结果看,它们发展成连续细胞系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血细胞裂解及其DNA和RNA降解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不仅去除了感病东亚飞蝗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及DNA和RNA。而且成功地分离和纯化了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体.裂解血细胞及其DNA和RNA的最佳酶解条件为:蛋白酶K的浓度为1mg/mL,作用温度为26℃,时间为60min,脱氧核糖核酸酶(DNAase I)的用量为5U,核糖核酸酶(RNAaseA)的浓度为0.5mg/mL,作用时间为35min,作用温度为30℃.以蝗虫特异引物进行PCR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从绿僵菌侵染后的蝗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无蝗虫DNA和RNA污染的绿僵菌菌体,为后续分离和克隆绿僵菌侵入蝗虫体内后表达的基因,研究它们在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水、旱、蝗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区近380年来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季风气候异常是导致旱、涝灾害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貌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性旱、涝灾害的重要因子;生态环境恶化及河流水位暴涨暴落是引起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久失修促使农田旱涝调节能力减弱。论证了旱、涝灾害与蝗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东亚飞蝗未彻底根治之前,旱、涝灾害与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互相配合,是造成飞蝗大发生的重要根源.提出以下综合治理对策:(1)加快河流治理.消除旱、涝灾害;(2)积极造林绿化,维护生态平衡;(3)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上述三项措施后,我区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可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