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GIS技术与AHP研究生态环境敏感度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涉及众多要素,同时又需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析法在多要素综合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GI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将G1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重庆市丰都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本文全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丰都县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济源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分析了济源市2000-2012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性,并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15.38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88.67km2;与此相应,2000、2006、2012年济源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不断改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增长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而因经济发展引起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张、耕地的开垦和工业的发展等因素则对环境改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REA)的方法与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在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以AHP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模式法,对区域不同环境要素状况和区域综合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并基于区域环境评价特点,在景观尺度上,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格局进行评价,两种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相互验证,以求得区域环境评价的可靠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流域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以及合理的保护与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现状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技术支持下,选取突出反映云南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水热条件作为专题对象,基于区域内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数字影像,以及多年平均降雨、气温等多源数据,经处理提取5个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模型完成了对云南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评估、分级,结果以定位、定量数值方式较全面地反映了云南山地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及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评估数值分布广,高质量与低质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数量分布不多,但中等偏上水平(E>600)的空间分布比例较大(76%),因此,对于该山地区域,只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各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选取17个指标建立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的67个县市为单位进行脆弱性定量评价,把全省分成五种脆弱类型。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福建省各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类型、空间分布、区域分异状况及成因驱动等,掌握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以及其区域特点,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改造和建设各种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福建省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环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GIS和RS技术,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环泉州湾地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在作五级划分的各等级中,第Ⅲ等级以上面积占86.81%,其中第Ⅱ等级的比例最高,主导着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水平,但仍有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同时表明,基于GIS和RS技术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开拓性:利用该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获取数据方便、快速的特点;栅格叠加功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空间表达功能使评价结果显示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查明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以遥感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源,利用Erdas,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建立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法.对黄河中上游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有306 902.9 km2,占总面积的42.4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面积达413 942.6 km2.占总面积的57.3%.结论 通过综合评价,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较差,其中黄土高原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河源地区,最后是河套平原灌溉区.  相似文献   

8.
张强 《甘肃科技》2016,(15):26-27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以平凉市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为基础,构建适合平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并采用栅格化思维将整个平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行网格化处理,计算得到平凉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值最高为59.27,最低为40.5,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中高两侧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狭义绿色化概念内涵的理解,从区域生态环境"绿量"、城镇生态环境"绿量"、"蓝天白云"绿色天气质量、生态环境"绿色"治理4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构建绿色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中原城市群197个县域单元的绿色化水平,进而分析其空间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绿色化综合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绿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为相似,高、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外围区和南部的局部外围区,中等水平区除东部、北部产生的少数集中分布区外,多数处于西部且围绕高值区分布,较低、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一带、东部和东南部并形成连绵分布区.(2)城镇绿量中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高水平区与整体空间格局类似但范围缩小且较为零散,高、较高水平区组成的集聚格局有所弱化.人均绿地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整体情况不尽相同,主要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绿化工程相关.(3)空气质量的绿色化水平格局明显,绝大多数区域处于中等水平区及其以上等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除少量较低和低水平区分布在中部、东部的核心城市附近外多数低值分布区在北部形成集聚区.(4)生态环境绿色治理水平的两个指标空间格局各具特色,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治理手段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1):820-823
基于辽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从经济基础环境、金融发展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4个方面,构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辽宁14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均衡,沈阳与大连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于其他地区.辽宁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加快地区经济建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政府服务,强化地区信用体系与司法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安徽省生态环境的脆弱特征,对其进行了水土流失、盐渍化、酸雨、水污染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地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3.7%和31.2%。其中,沿淮及淮北平原对水污染和盐渍化比较敏感,水土流失与酸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以南的丘陵山地。在敏感性评价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初步提出了安徽省脆弱生态环境区划方案,把全省划分为2个脆弱生态区、8个脆弱生态亚区和26个脆弱生态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资源利用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本研究中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结果也相吻合,说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13.
The eco-environmental frangibility is studied by choosing the factors of land use class change and vegetation cover rate, and the equ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frangibility 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GIS). Four different years of TM images are selected to calculate land use change grads and vegetation cover ra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nd eco-environment frangibility index are build, taking Fuzhou as an example. The character of times chang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eco-environment frangibility are describ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area of eco-environment frangibility increased 2.6% in Fuzhou during twelve years, and expands from the region between infield and forest land to forest land in spac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六横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鉴定,六横岛泥沙滩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27种,其中软体动物占40.8%,多毛类和甲壳类各占29.6%。泥沙滩底栖生物密度(除沙滩节肢动物外)均以高潮区→低潮区逐渐降低,不同潮区生物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生境潮间带决定着不同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泥滩以多毛类占优势,沙滩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combi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is paper designed a numeric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mountain eco-environment on the base of grid scale. Using this model, we evaluated the mountai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case study area-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nd achieved a good result, which accorded well with the real conditio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is suitable for multi-layer spatial factor computation, effectively lowing man's subjective influenc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reating the whole river basin as a system, the model shows full respect to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 and energy, synthetically embodies the determining impact of such natural condition as water-heat and landform, as well as human interference in natural eco-system; the evaluation result not only clearly presents mountain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input factors, but also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thought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mountain ec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进行“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管理与沙漠化防治”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更有效、更直观地了解该地区水系、绿洲分布状况及植被资源变化,对该地区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利用ARC/INFO软件开发了塔里木地理信息系统(简称TGIS)。其中重点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模型连接功能,完成了一个对塔里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的评价模型,并对几种方案进行了评价。以此为基础比较深入地分析了GIS的外部模型连接技术,提出了模型实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植物色彩是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日渐成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通过更加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已成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园林景观的关键途径。【方法】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和GIS技术构建了包含植物个体色彩和个体空间定位信息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进一步运用缓冲区分析、优化热点分析、PCA 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色彩植物在曲院风荷的季相变化、空间分布和色彩组合规律。【结果】曲院风荷公园除绿色本底外,红色为春季乔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粉色为灌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黄色为秋季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春季色彩的种类最丰富;而秋季色彩组合形式最多样。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功能区,色彩配置的季相变化存在一定区别。以观景为主的观赏游览区,在乔木层的色彩配置较为丰富;而以游客互动为主的休闲活动区,灌木层的色彩种类及季相变化最为丰富。面积会影响乔木的色彩组成比例,面积越大,彩色乔木的比例越高;但是对于色彩更为丰富的灌草层,面积的作用很小。【结论】植物色彩的应用面积、色彩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均会随植物季相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GIS平台构建了一个较为简化的LIM模型,可以较好地满足特定的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快速有效地归纳出植物配置规律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森林NPP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LPJ模型(Lund-Potsdam-Jena model)估算长江流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研究长江流域森林NPP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植被监测与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基于LPJ模型模拟的NPP数据及气象资料,对长江流域1982—2013年森林NPP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以时间为自变量和NPP为因变量进行趋势检验,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长江流域森林NPP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长江流域1982—2013年森林年均NPP值为530.41 g/(m2·a),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森林NPP值为578.55 g/(m2·a);最低值出现在1989年,森林NPP值为491.24 g/(m2·a)。②长江流域森林NPP的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长江中下游森林NPP高于长江上游,森林NPP空间分布格局与水热条件分布格局相一致,长江流域东南部水热条件良好,能够满足植被生长和发展的需要,植被生产力比较高;西北部由于水热条件比较差,不利于植被生长,生产力低下。③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森林NPP与气温和降水为正相关关系,森林NPP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气温与森林NPP之间的相关性强于降水与森林NPP之间的相关性。【结论】长江流域森林NPP呈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对森林NPP具有显著影响,气温是影响森林NPP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污水总量的空间分配是影响污水系统布局规划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以北京规划市区为例,提出了基于街坊单元的污水量空间分配方法。以北京规划市区1040km~2内的506个街坊单元为基础,提取各街坊内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并据此估算各街坊的污水量,最后按街坊与各污水系统的空间拓扑对应关系进行污水总量到各子系统的分配。利用基于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的规划辅助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该空间分配方法,并将污水量空间分配最终方案和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