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建立反映人类活动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方法 和理论,计算出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正、负面影响度及总影响度,再通过自然划分法,把福建省67个县市分成5种影响度类型.最后,将人类影响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其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指导,结合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谱系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在全省各县市脆弱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划分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规律和模式的挖掘.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聚类分析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结构类型进行划分是可行的;(2)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优越;(3)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能直观有效地把握脆弱生态环境的时空规律.  相似文献   

3.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布基本符合由南向北递减、由沿海向内地递减的规律。2)根据协调发展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将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划分为优质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勉强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等5种类型,其中濒临失调类型所占比例较高,达到30%。  相似文献   

4.
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采用快速评估方法进行中国洪水灾害危险度评价分级和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分级,并在此基础上对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中国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根据两者内在关系特征可分为4类区域,各区域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类型与机理有所不同。各区域又可细化为若干子区,通过落于不同区域及其子区内的县市分析,可找到各区域内大多数县市的共同特征和代表性的县市,为防洪减灾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AHP法在江西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结合本区脆弱性的特点,建立了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到了4个层次的层次单排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层次各因子相对的权重,用于评价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要素B以人为干扰脆弱(B2)为主,占73%;指标层(D)中20个指标相对应总目标A的权重值排序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所占的权重最大,达0.2044,水土流失强度的权重次之,为0.1825,二者占20个指标的比例达39%之多,平均各占19.5%;其他18项指标之和只占61%,平均各占约39%,且单项权重值均小于0.1,足以反映影响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程度的主导因子是人为干扰脆弱为主,即森林覆盖率和水土流失强度。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沿海地区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干燥指数、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算和隶属度分析,将福建沿海地区农业脆弱生态环境分为较严重脆弱、中等脆弱、一般脆弱、无脆弱4个等级.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及其开发治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贵州碳酸盐分布广,喀斯特强烈发育,人类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环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本文根据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人地矛盾分析原则和区域完整性原则,从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因素入手,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通过指标筛选及权重的确定,求得以县(市)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脆弱度。经综合评判,将全省划分为强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等三大类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最后,针对各类型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今后开发治理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赣江上游是江西省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区域内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赣江上游易灾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破碎度、分维数倒数、分离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土地利用类型适宜度指数来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模型,从景观格局、水土流失敏感性与土地利用适宜性的角度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区未利用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最高,园地次之,水域或人工表面最低;2)1985-2013年,林地的脆弱性指数增加,水域、人工表面和园地的脆弱性指数大体上减小;3)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类型脆弱度与土壤侵蚀敏感性、破碎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为县域环境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北京市密云县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料两方面的12种栅格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栅格大小为30 m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自然分界法将生境脆弱度划分5个等级,评价了北京市密云县生态环境脆弱性,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通过野外调查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3—2013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都呈现“北部山区优于南部平原、高海拔林区优于低海拔耕作区”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区域2003年中度脆弱区的面积比例最大,微度脆弱区次之,面积比例分别为40.43%和37.00%; 2013年研究区微度脆弱区和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比例之和达到76.52%,呈绝对的好转趋势。【结论】经过10 a的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行,区域环境生态质量改善效果显著。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构建的评价模型,可用于对省级、地市级及县级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陇南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认为其是以干旱河谷为基带的较为特殊的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和敏感性.选取自然、社会和经济等人文因素建立了陇南脆弱地域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域生态脆弱程度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陇南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度为0.18,属轻度脆弱区.14年来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以前为重度脆弱性,脆弱指数大于0.30;1992年以后,为轻度脆弱性,脆弱指数小于0.30,且逐年下降.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正在向良性方向转化.其中农民收入的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环保政策的有力支持,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是一个山地丘陵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特征突出,景观十分破碎复杂的省份。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三级区划单元的基础上,又率先开展了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进一步细分出第四级区划单元生态功能小区。本文介绍了划分生态功能小区的意义及划分方法,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全省901个生态功能小区划分为9大类40种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生态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滨海油田的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多年来高强度的石油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油田企业虽采取了许多环境治理措施,但生态环境并未出现好转的趋势。本文概述了我国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油田开发历史,分析了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油田现行污染物的治理措施,提出了滨海油田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策,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滇中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人均拥有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各种压力。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四期美国4~5号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扫描影像(thematic mapper, TM)所获取的多波段。影像,研究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除建设用地外其他用地破碎度逐步增加,形状变得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除建设用地景观类型连接度增加,其余用地降低且破碎化程度增加;滇中城市群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为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东低西高,区县间差异大,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趋势,引起生态环境改善的因素是林地、水域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当坡度小于3度时,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值较大,当坡度大于3度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形成与保护值较高,而食物生产与美学景观值较低。林地、水域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高-高聚类,建设用地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低-低聚类;滇中城市群内有约59%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有32%的地区上升。滇中城市群的发展要侧重改善用地结构和效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岛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以青岛市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岛市生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了青岛市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青岛分为“三区一线”,24个生态功能亚区,为制定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地复合系统的特征,将分形方法引入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对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推导,确定了其在空间的分形特征。并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计算了区域内城市(也包括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性基本特征,分析了阿克苏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到了对区域规划有指导作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地复合系统的特征,将分形方法引入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对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推导,确定了其在空间的分形特征。并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计算了区域内城市(也包括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性基本特征,分析了阿克苏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到了对区域规划有指导作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混凝土结构所受主要环境作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环境作用在空间尺度上的划分方法,针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建立了混凝土结构的空间多尺度环境作用模型框架,包括全局环境、地区环境、工程环境、构件表面环境和构件内部环境五个尺度,并得到了空间多尺度环境作用数学模型.以环境作用中的大气温度为例,在考虑各尺度上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的基础上,由全局环境尺度上的环境作用值开始,通过地区环境、工程环境以及构件表面环境尺度上的逐步调整,最终计算得到混凝土内部的环境作用值,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南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河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比,并以海南西部部分地区为例,进行了海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研究,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沙化/土地退化在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