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意义重大。以德治国并不是对法治的否定或者轻视 ,也不是走向人治 ,而是主张法治与德治并举 ,在批判地继承古代德治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 ,切实深入地在各领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代西方和中国对法治和人治都有各自的论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理念,也有许多差别,比较中西方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思想,得出法治内含的平等、正义、自由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吸取其法治精华成分,借鉴人治中的“德治”思想,通过当下发生的几起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德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对现代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论的首倡者,而柏拉图则是人治论者的代表。针对这一观点,本文通过介绍柏拉图一部通常为人们忽视的著作——《法律篇》中所体现的法律权威等重要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晚年已由主张人治转向主张法治,《法律篇》中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 ,一些统治者和进步思想家从不同的政治变动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 ,得出民的背向决定着政治兴衰和国之存亡的理论 ,被称为民本思想 ,指出统治者应该把政策的重点放在争取民众上 ,应该以利民为己任 ,实行仁政、德治 ,同时也肯定了每个人在人格修养上的平等性。民本思想虽然不是今天的民主思想 ,却是一种中国式的“民主” ,今天的民主是它的归宿 ;它虽然不具有人权观念 ,但其人格价值观念、德治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只有依靠人民、取信于民 ,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起来 ,扬德治之长 ,补法治之短 ,使我们的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 ,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者的要务。然而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 ,孔于倾向于情感化 ,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德治的终极目的 ,是使人类社会达到世界大同 ,充满和平、关爱与民主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略,根源于"德治"思想。实行"以德治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量,同时必须注意防止"人治"和处理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价值体系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一向都主张偏重"德治",《论语》中的很多字眼对此多有描述。"德治"深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其本土性与可用性很强,具有先天的优点。但在中华文化的绵延中,道德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制度","规则"却鲜有保留,以至于近代不得不借鉴西方社会的制度建设成果。"法治"以貌似舶来品的东西进入中国人视野。"德治""法治"各有怎样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应该怎样把二者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来,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中国的法治思想文化在古代曾数度小幅变迁。特别在在政治和国家统治领域关于德与法的统治的争论始终是无休无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的确也发挥了各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汉代在德治与法治之间统治者试图探寻一种新的将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当属汉初的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9.
浅析陆贽"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贽主张在财政上实行"量入为出"的原则,使财政开支限制在收入的范围内,这对于限制统治者对人民的掠夺,改善人民生活,维持封建经济繁荣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统治者对百姓搜刮,个体小农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赵亚丽 《菏泽师专学报》2001,23(1):32-33,77
陆贽主张在财政上实行“量入为出”的原则,使财政开支限制在收入的范围内,这对于限制统治者对人民的掠夺,改善人民生活,维持封建经济繁荣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统治者对百姓搜刮,个体小农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德治思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要求统治者、在上者率先垂范,以德爱人惠人教人感化人,而不是片面地以道德口号和律条去迫使人民服从。而且儒家认为道德具有独立的崇高的价值。当然德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比之西方文化和其他政治文化思想,有着独到意义。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其进行总结和借鉴,对义利之辨有必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与孔子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的要务。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化背景不同,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孔于倾向于情感化,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德治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达到世界大同,充满和平、关爱与民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统治者和进步思想家从不同的政治变动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得出民的背向决定着政治兴衰和国之存亡的理论,被称为民本思想,指出统治者应该把政策的重点放在争取民众上,应该以利民为已任,实行仁政、德治,同时也肯定了每个人在人格修养上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儒家法律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特别是其中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随着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巨大变迁,儒家法律思想暴露了许多不适应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提高公民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甄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有法可循,随时制法,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中,他特别强调要法而有实,刑自贵始.另一方面,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中,他特别强调德风于世.他从德治具有时空无限性等特性论证了"德外无治"的命题.他认为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他从"众为邦本"的立场出发,围绕"民本中心论",揭示了法治与德治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深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廉政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廉政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但它的兴起则是在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为了维护一定的统治秩序和长治久安陆续提出了一些有关廉政建设的主张。其内容一方面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改善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政策,另一方面是主张从事政治活动的统治阶级成员应讲究从政道德。  相似文献   

17.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儒家把统计者立身惟正,修德示范作为治国前提,而把提高官吏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关键。同时儒家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提出要教而后刑,主张德主刑辅。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兴学校明教化正民心等方法实现其治国思想,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德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悠久、前后相沿、百家言德等特点;以德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重民爱民、发展经济、倡导清廉、重视教化等;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思想在国家与人民、效率与公平、道德与法律、法治与人治等关系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政权更迭频繁 ,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在执政期间都想能长治久安 ,永据天下。以“德”治天下是历代王朝及圣贤推崇的一种理想化治国手段。但要真正把“德治”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 ,就要求君王们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 ,即 :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仁政爱民、虚心纳谏  相似文献   

20.
王雪松 《科技信息》2012,(16):183-183
墨子思想主张里有许多平民理念,针对实际社会的问题,为民请命,呼吁统治者效法上古明君,爱惜民力,维护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