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银川市以私驾出行为主的交通模式引发了诸多的城市交通、生态等问题,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发展需求日益强烈.通过对银川市近5 a私驾出行比率、交通碳排放清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研究,认为目前依靠单纯的城市空间外延增长、城市道路系统优化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提出从城市规划多尺度角度考量、构建银川市低碳交通系统空间配置模式.从城市空间规划战略、土地利用紧凑发展模式、土地混合利用、交通空间设计、构建多元化网络化城市交通系统和加强城市交通管控等方面探讨建设银川市低碳交通模式,从而促进城市低碳交通和绿色出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信号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否能够维持正常运行,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出行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对交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也因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将针对我国城市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城市交通信号系统的策略及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调整交通出行结构以实现交通供需平衡,准确的进行交通需求分析是平衡供需矛盾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交通方式选择的相互关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提取交通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构建描述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关键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实现对出行方式的预测。在实际算例中,以北京市居民出行数据进行模型参数标定,验证了利用影响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及交互关系建立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交通规划是运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的交通量与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分配城市交通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绿色交通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绿色交通的理念是根据行人的出行距离,优选更为节能、环保的出行工具,以实现资源、交通、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该文从绿色交通的理念出发,从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等角度出发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改进传统交通规划的不足,为我国的绿色交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孙桂岩 《科技信息》2012,(16):406-406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基于各种原因会到外地出行,各客运站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合理布局,对客流的吸引和衔接换乘很重要。对整个城市的交通车站吸引客流情况加以分析,对交通换乘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不仅会方便居民出行,还会加快城市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出行强度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量,亦即用于衡量居民出行给交通系统造成多大的压力。指标应包含出行量与出行时耗的信息,因此,出行强度定义为出行次数与单程出行平均时耗的乘积。出行强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强度统计值趋于相近;出行强度的增加,导致交通量的增加、高峰期的延长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出行强度可以作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指示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低碳出行对城市交通绿色性发展的积极贡献作用,从人、车、路、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五个层面提取衡量低碳出行对城市交通绿色性发展的主要指标,并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C~2R模型的等价变换线性规划模型,以广州市2005年—2012年低碳出行投入和产出的统计数据为例,借助SPSS和DEAP等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能源的紧张和私人机动车辆的增加,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已成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8.
出租汽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便居民出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本文分析了出租汽车的交通特点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交通中发展出租车交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某城市地铁盾构隧道地表塌陷为实例。详细分析了造成地表坍塌的原因,井阐述了盾构施工对附近管线的影响,根据地表塌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的塌陷处理措施及后期施工中的预防措施,可为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预防地表坍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汽车交通的适量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了城市交通问题。在分析城市汽车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特性基础上,根据城市布局结构和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居民出行特征,提出了控制和发展汽车保有量以及适量发展城市汽车交通的对策,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方式对城市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制约着城市空间形态。交通的便利与出行的限制影响城市形态发展,而城市结构特性也影响城市交通方式和特点,两者间是一种互相影响制约的关系。作者从不同阶段城市主导交通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认识城市交通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汉的城市交通背景,研究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出行者选择P+R换乘方式的影响因素,针对现有换乘停车场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HBW出行模型和Logit模型的换乘停车场规划中规模确定、场址选择的方法. 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停车场规划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优化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缓解交通密集城区交通压力,提高出行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多对原有交通状况必然发生影响,随着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在规划阶段对交通影响进行评估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通过对中国交通影响评估现状的分析,采用"小区-路网"理论,对交通量进行估算,最后以软件的形式产生一个交通影响评估系统,完成交通影响评估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是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但要考虑交通出行效率目标最大化,还要使交通系统的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低,以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了减少城市客运的碳排放,本文根据碳足迹理论,通过建立城市交通结构模型对广州市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交通可持续性,以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率最大化和交通系统内部成本以及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约束,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模型并进行优化,得出了2020年公交系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和)的分担比例增长至63.5%,其中轨道交通分担比例增长了近12.5%,而小汽车交通及出租车交通的分担比例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该模型从出行特性角度出发,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城市交通需求、资源、能源、环境作为约束条件,较好地体现了当今城市交通的发展态势,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根据广州市的交通发展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第26届"世界大运会"短时间内在城市局部空间聚集了大量的人流、车流,对着眼于解决通勤、通学、公务等常规出行的城市交通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保证"大运会"期间城市交通畅顺、减少对城市正常交通影响是摆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丞待解决的难题.在总结国内外大型体育盛会交通组织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运会"特点,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对"世界大运会"交通组织与管理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自1987年进行第一次综合交通调查至今,已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综合交通调查.在五次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对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及郑州市的交通结构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给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因素——调整交通结构,从而为改善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斌 《华东科技》2022,(1):111-113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车辆、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承受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为缓解交通压力,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大多数城市都在开展地铁建设.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地铁自动售检票(AFC)系统也需进行升级.  相似文献   

19.
张煦 《海峡科学》2012,(5):15-17,20
伴随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出行交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交通给城市带来的优与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调查和分析居民日常出行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的数据收集基础上,研究以工作为目的的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以时间和花费作为影响因素,并利用Nlogit软件进行分析,建立选择模型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已有城市交通出行链行为分析模型的不足,分析了城市交通出行链的基本概念与简单出行链的可能路径,并基于起讫点限制条件与多模式交通网络下的交通距离限制条件,推导构建了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多模式交通网络下城市交通出行链行为模型,给出了参数估计与先验概率选择方法;将模型应用到成都市中心城区居民出行样本数据中,通过出行链距离、出行链中交通小区间的出行量、出行链到达小区的数量、出行链小区的到达发生量、各类出行链的出行量等5个指标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说明模型是有效的,可做为全面分析城市交通出行的一个有效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