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测定吉林省东部山区5种阔叶乔木树种叶的热值和灰分,探讨植物叶片热值和灰分月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种主要阔叶乔木树种叶的干重热值在不同月份有较大差异,水曲柳、蒙古栎、黄檗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5月,依次为(20.23±0.06)、(20.09±0.06)和(20.86±0.07) kJ/g,紫椴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19.62±0.13) kJ/g,胡桃楸叶干重热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20.56±0.11) kJ/g.从全年叶平均干重热值看,各树种干重热值顺序为胡桃楸(19.71±0.69) kJ/g蒙古栎(19.38±0.48) kJ/g紫椴(19.28±0.22) kJ/g黄檗(19.25±1.05) kJ/g水曲柳(18.76±0.94) kJ/g.灰分含量月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进入衰老期,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胡桃楸、水曲柳、黄檗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蒙古栎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紫椴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月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灰分含量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东北主要珍贵阔叶树种物候观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紫椴、赤杨这些珍贵阔叶用材树种的各物候相及物候期,给林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08,26(8)
<正>刺楸[Ko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又名刺枫树、茨楸、丁桐等,属五加科刺楸属落叶大乔木.其树干通直高大,叶形奇特,材质优良,根皮及树皮入药,嫩叶可食,是一种集用材、观赏、药用、食用为一体的多用途树种资源,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二级珍贵保护树种.刺楸生长迅速,生态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碳储量,应用湿烧法测定长白山林区14个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利用分析树种的单木生物量方程计算林木全株的平均含碳率.结果表明:14个树种的全株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色木槭44.56%、山杨48.77%、紫椴49.44%、春榆38.59%、风桦49.76%、白桦45.08%、怀槐45.53%、水曲柳45.37%、胡桃楸45.38%、蒙古栎48.40%、臭冷杉52.20%、樟子松50.26%、落叶松50.79%、红松53.39%,表现为针叶树种含碳率高于阔叶树种;树种全株加权平均含碳率与其器官的平均含碳率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值在1.39%以内;各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变化范围介于33.98%~53.98%,整体表现为干枝根叶;种内不同器官的变异系数介于1.10%~7.98%,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介于7.60%~11.29%.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差异显著性水平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律;在器官含碳率水平上,部分树种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林的经营问题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我国东北林区保护区中占较大比重的落叶松人工林,研究了东折棱河自然保护区,不同经营方式和针阔混交比例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下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采用Simpsonindex(DS和E)和Shannon-Weinerindex(H)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加大阔叶树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其林下生物多样性指数。在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人工落叶松林的“栽针保阔”经营方式,给出了保阔的树种,可以选择水曲柳、黄檗、色木和春榆与兴安落叶松混交。混交造林时,可以通过调节树种种间关系,形成良好的林分结构,发挥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帽儿山地区纯林与混交林(红皮云杉纯林、长白落叶松纯林、胡桃楸和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和红皮云杉混交林、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土壤碳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借助BiologMT技术,比较了纯林与混交林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胡桃楸针-阔混交林型中针叶林土壤微生物AWCD值优于与水曲柳混交林型。胡桃楸针-阔混交林中,针叶林的Shannon指数显著地高于水曲柳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羧酸、氨基酸和糖类这3类碳源是导致微生物代谢呈现差异的主要碳源。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与水曲柳混交后对糖类、羧酸和氨基酸3种主要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导致AWCD值较低的原因之一。【结论】胡桃楸针-阔混交林比水曲柳针-阔混交林以及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8.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是东北地区三大硬阔树种之一,我们对其进行大棚培育苗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证明,塑料大棚温室效应对胡桃楸育苗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别从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叶片-凋落物养分重吸收的差异,土壤有效养分及其活化的差异等方面,探究黑龙江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策略,明确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间以及不同树种间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养分分配格局的差异,从养分优化利用和养分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考虑,推断适宜的互补树种,为流域森林景观的恢复和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森林培育实验站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位置相近、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29年生红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黄檗、胡桃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C含量,使用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P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铵态氮($NH_{4}^{+}-N$)及硝态氮($NO_{3}^{-}-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P含量,HCl-H2SO4浸提法测定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各林分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确定各凋落物营养的重吸收及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特征。【结果】①针叶林叶片P含量(1.55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叶片P含量(2.02 g/kg)(P<0.05, F=16.92,df=1)。针叶林土壤C、P含量(47.75、1.17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C、P含量(76.35、1.47 g/kg)(P<0.05, FC 含量=75.15, FP 含量=9.91,df=1)。6种林分中,水曲柳林叶片的N含量(19.64 g/kg)(P<0.05, F=5.26,df=5)、凋落物C、N、P含量(P<0.05, FC 含量=2.34, FN 含量=1.60, FP 含量=6.74,df=5)和土壤的C、N、P含量(P<0.05, FC 含量=154.84, FN 含量=14.21, FP 含量=53.55,df=5)均相对较高。红皮云杉林叶片P含量(1.30 g/kg)(P<0.05, F=36.71,df=5),长白落叶松林凋落物C含量(P<0.05, F=2.34,df=5),红松林凋落物N含量(P<0.05, F=1.60,df=5)均相对较低。②针叶林叶片碳磷质量比(C/P)值(314.84)显著高于阔叶林叶片C/P值(251.03)(P<0.05, F=20.43,df=1),阔叶林土壤C/P值(53.20)显著高于针叶林土壤C/P值(40.71)(P<0.05, F=15. 38,df=1)。6种林分中,红皮云杉林叶片C/P值(359.24)较高(P<0.05, F=35.02,df=5),水曲柳林叶片碳氮质量比(C/N)值(24.15)相对较低(P<0.05, F=11.42,df=5)。胡桃楸林土壤C/N值(19.82)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土壤的C/N值(5.62)(P<0.05, F=12.40,df=5)。③针叶林元素重吸收率为N的(25.31%)>P的(14.41%)。阔叶林P重吸收率(29.84%)显著高于针叶林P重吸收率(14.41%)(P<0.05, F=7.30,df=1)。6种林分中,水曲柳N重吸收率(P<0.05, F=13.66,df=5)、黄檗P重吸收率(P<0.05, F=60.40,df=5)相对较高。④阔叶林土壤有效P含量及有效P比率(11.74 mg/kg、8.22×10 -3)显著小于针叶林(16.59 mg/kg、14.24×10 -3)(P<0.05, F有效P含量=7.32, F有效P比率=11.84,df=1)。6种林分中,红松林和胡桃楸林土壤对N的活化能力相对较强,红松林和长白落叶松林土壤有效P的供应能力及其活化能力相对较强。【结论】针叶林叶片P元素利用率高,元素重吸收率为N>P。阔叶林土壤C、P含量较高、有效P积累能力弱、有效P含量及比例均显著低于针叶林,但其P的重吸收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从优化养分资源角度考虑,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如红松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可以弥补针叶纯林养分分配与利用格局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生态过程中多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揭示营养元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了解多重化学元素质量平衡及其对生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分析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间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以及同一水曲柳人工林不同组分间碳(C)、氮(N)、磷(P)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选择、叶片-凋落物-土壤中的养分调节及水曲柳人工林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以天然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对象,野外样地调查取样,室内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的有机C、N、P含量,分析比较了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碳氮、碳磷、氮磷质量比,即m(C):m(N),m(C):m(P),m(N):m(P),分别表示为C/N、C/P、N/P]特征。【结果】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中的N、P含量; 水曲柳纯林凋落物的N、P含量显著高于3种混交林凋落物的N、P含量; 4种林型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C以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高,N、P以水曲柳纯林土壤的为最高,C、N、P皆以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低; 4种林型叶片到凋落物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8.98%、32.12%与21.95%; 凋落物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1.37%、50.73%与3.49%; 混交林叶片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4.90%、66.55%与24.67%; 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C/P显著高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叶片,N/P皆以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显著低于水曲柳; 凋落物C/N和C/P以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显著高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N/P以水曲柳纯林高于3种混交林; 土壤C/N和C/P皆以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型。C/N以凋落物最高,土壤最低; C/P和N/P以叶片最高,土壤最低。【结论】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生长和保护土壤角度综合考虑,相对于红松与红皮云杉,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具有更好的养分利用效率与生长速度,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林下土壤中的C、N、P含量也相对高于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因此,对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应优先选择长白落叶松。基于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组分中的变化情况,应注意林下土壤N、P肥的补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带岭地区紫椴与糠椴枝叶解剖构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初生构造极为相似,说明它们的起缘关系很近,1年生枝条紫椴比糠椴耐低温干旱和大风,初生生长比糠椴快,但生长情况没有糠椴好;2年生枝条紫椴不如糠椴耐低温干旱和大风,次生生生长比糠椴慢,但生长情况比糠椴好;紫椴与糠椴的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在带岭地区紫椴的抗旱能力强于糠椴。  相似文献   

12.
紫椴、黄波罗混交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50~90年代在吉林省中东部生态区营造的紫椴、黄波罗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椴与落叶松(红松、班克松),黄波罗与落叶松(红松、山槐)混交较好.混交方式以4~6行窄带或块状(0.1~0.2 hm2)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ous cases of January temperatures that occurred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60-2008 and precursory oceanic conditions.The January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 anomalies and the dur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are used to define temperature anomaly cases.The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northeast Asia strengthens the northerly flow in cold Januarys,while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weakens the northerly flow in the warm Januarys.The negative(positive) Nor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 and increased(decreased) sea ice concentration in the Barents-Kara seas in the preceding month are probably linked to the cyclonic(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pattern over northeast Asia in the cold(warm) cases.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preceding oceanic conditions play distinct roles in the SAT anomalies over Northeast China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Strong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North Pacific SSTA and the SAT in Northeast China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On the other hand,the sea ice concentration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AT in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4.
黔中喀斯特山地8种树种早期生长和叶片养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贵州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山地8个3年生树种生长特性、叶片养分含量以及落叶前后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它们对该立地的适应性,从而为喀斯特困难立地造林适生树种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 (1)3年生冰脆李的生长量明显优于其他树种,其高生长比香椿、核桃分别大1391%和1537%;植株胸径大于等于10cm株数的百分比以冰脆李最高达到919%,其次是榆树和青檀,分别是495%和488%;? (2)8个树种落叶的全N、全P和全K的总含量变动为136%~252%,其中全N、全P含量以滇楸最高,全K含量以冰脆李最大; (3)从各树种落叶前后各元素含量及其转移情况看,冰脆李、青檀表现出对大部分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循环利用养分或保持养分的能力,而香椿及刺槐相对较弱。综合生长状况、落叶对土壤的改良以及养分内循环率等方面的因素认为,冰脆李、青檀、榆树等树种对高钙、干旱的石灰岩生境有良好适应性,是喀斯特山地造林绿化较适宜的树种。  相似文献   

15.
东北棘豆(Oxytropis mand shurica Bge.)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我国北部的东北棘豆 (Oxytropis mandshurica Bge.)及其相似种进行了探讨 ,同意产于我国北部的是东北棘豆 (Oxytropis mandshurica Bge.)而不是蓝花棘豆 (O.caerulea(Pall.) DC.)的观点 ,并将一直难于区分的东北棘豆与亚镰形棘豆 (O.subfalcata Hance)主要特征数据绘成散点图 ,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亚镰形棘豆 (O.subfalcata Hance)应该作为东北棘豆 (Oxytropis mandshuricaBge.)的一个变种 (O. mandshurica Bge. var.subfalcata(Hance) G.Z.Qian)处理 .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东北的强冷空气路径.结果表明:有西北路径230次,偏西路径75次,偏北路径101次.临近爆发前的环流演变导致三类冷气团大幅增温,削弱了不同源地的位温差异.偏西路径年频次减少幅度为0.26次/10a,而其他两类年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相比之下,偏西路径强冷空气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在东北地区能持续2.4d以上,并且对中国中东部以及南方地区的影响强于偏西路径;偏北路径强冷空气更易于在东北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地区造成异常低温事件,在南方地区可以形成持续2.8d以上的冷害.  相似文献   

17.
木材液相乙酰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木材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决定了它的吸湿性和易遭腐朽、虫蛀。这是木材的两个主要缺点,严重影响其利用。 木材乙酰化是一种化学改性处理。它是木材成分的酯化反应。所采用的乙酰剂与木材分子上的羟基起作用,疏水性乙酰基取代了亲水性羟基。由于乙酰基的引入导致膨体(增积)作用,使木材具永久尺寸稳定性。乙酰化的木材,对真菌具抗性,且无毒;木材多孔性不变,材色鲜艳悦目。所以,它是提高木材使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材的乙酰化用液相处理,必须清除处理后木材中残留的乙酰剂,然而在气相乙酰化中,则些道工艺可以减免。但它不适用于处理厚尺寸木材。我们对液、气两相乙酰化分别进行了试验,都作了尺寸稳定性和乙酰基含量等方面的测定。 本文是液相处理的研究结果。试验中,为降低工艺利用时的成本,还进行了剩余反应液的测定。各项测定均得到肯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HIRS-Tb12,ERB,VIS,SSMR和SSM/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对于东北冷涡异常,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亚洲的季风以及东北地区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组成的影响链存在。由此讨论了影响链上的各因子对东北冷涡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多通道卫星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