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病人分成TIA组,腔隙梗塞组脑梗塞组及脑出血组。分别进行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检查。结果:CT检查TIA阳性率最低,仅4%,对脑电图、诱发电位、TCD三者检查结果比较,异常率依次为诱发电位>脑彩超>脑电,诱发电位检测TIA意义最大。结论:电生理检查对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相对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方法:使用国产广州威迭公司WD-4000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9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异常率为65.21%,其中以Ⅲ~Ⅴ波间期延长显著。其次为Ⅲ~Ⅴ/Ⅰ~Ⅲ波型改变。异常率分别为59.11%和53%,同时本检查还显示1侧耳异常.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测定时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中的遗传程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了自动建模.实验证明, 该方法性能优于传统的拟合方法,可用于实际测试过程.  相似文献   

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声觉器官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物电,反映了相应感觉通路及神经元群的活动,可用作听力阈值的客观判断,也可对多种耳疾和脑部病变作出诊断,因而成为当今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介绍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L)与刺激声强(I)之间关系曲线的作用,及其拟合建模和回归算法优化,还用实测数据对选定的拟合曲线模型进行了回归方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分形建模,验证与算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声觉器官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物电,反映了相应感觉通路及神经元群的活动,可用作听力阈值的客观判断,也可对多种耳疾和脑部病变作出诊断,因而成为当今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介绍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L)与刺激声强(I)之间关系曲线的作用,及其拟合建模和回归算法优化,还用实例数据对选定的拟合曲线模型进行了回归方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6.
观察到一组无脑干病损临床表现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听觉脑干电反应的改变,包括反应阈升高、波峰潜伏期延长和波峰同潜伏期延长等,反映了中耳、耳蜗、听神经和脑干的放射性损伤,提示ABR在早期发现NPC放疗所致脑干型放射性脑病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精索扭转的早期诊断及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精索扭转患的诊治资料,并结合献进行分析。20例经彩超诊断明确后手术治疗及对侧睾丸固定。结果:13例随防1~3年,4例睾丸萎缩,5例生精功能低下。结论:彩超多普勒超声成像是诊断急性精索扭转的可靠方法,治疗上主张早期手术及预防健侧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温过低对耳蜗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综合波(ECochG-BAEP SW)的影响。方法: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步降低豚鼠体温(36~25℃),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耳蜗电图(ECochG)和ECochG—BAEPSW的波形、波峰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和波幅随体温降低的变化。结果:从体温36℃到25℃,ECochG-BAEPSW波形始终兼具:BAEP和ECochG两者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突出的1波;与BAEP和ECochG一致,ECochG-BAEPSW的PL和IPL随体温降低而逐步延长;与BAEP的Ⅰ、Ⅱ、Ⅲ波和ECochG的N1、N2波波幅相似,ECochG-BAEPSW的1、2、3波波幅也在体温过低至30~29℃开始出现显著降低。结论:体温过低时ECochG-BAEP SW有BAEP和ECochG相似的显著改变,且始终兼具两者波形特点。  相似文献   

9.
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快慢成分,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渐降低大鼠体温,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温度,体温每降低1℃测试1次BAEP快慢成分,观察波峰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和波幅的变化。结果:随体温逐渐降低(36-25℃),BAEP快慢成分PL逐渐延长,快成分I-Ⅲ、Ⅱ-Ⅳ和I-Ⅳ IPL也逐渐延长,但两者波幅未随体温降低而发生规律性显著变化。结论:体温过低对大鼠BAEP的快慢成分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受试的听觉系统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短声刺激作用之后,在其颅顶上检测到的一系列反应波,在电测听和神经电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研究中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与高共模抑制比的BAEP四大器,建立起一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在系统的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平均叠加、小波变换等算法,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规一化系数加权平均算法。经实际检测实验表明,本系统在没有屏蔽室和专用接地线的条件下对受试均成功地检测出了BAEP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耳交替刺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描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描记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影响测量精度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兼顾测量精度与效率的双耳交替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用于高血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高血脂病例和54例血脂正常者进行BAEP检查进行比对。结果:高血脂组与对照组BAEP测定的潜伏期(PL)和波间期(IPL)均检出异常。结论:血脂增高对听力障碍有很大影响。BAEP检查对该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声舒适是评价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部分,听觉诱发电位是声环境舒适度评价的客观生理指标,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特征可以用来评价声环境的舒适性.小波包分析可以探究听觉诱发电位信号时频能量分布规律,分析时运用的小波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为了更好地研究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分布,比较了5种小波基函数的时域特点和幅频特性.对16名正常成年人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实验,将所测16组听觉诱发电位的平均值进行小波包时频能量分析.结果表明,dmey小波分析结果在时频分布上可与实际信号的能量信息相匹配,可以减少各个频带信号分解后的失真问题.选择dmey小波对听觉诱发电位信号进行处理,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时频能量分布,为声环境的舒适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脑性瘫痪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患儿以穴位注射为主,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96.7%,中、轻度ABR异常患儿3个疗程后ABR基本正常,重度ABR异常患儿3个疗程后较前明显改善。结论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听力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水岭区脑梗死(CWSI)的临床与CT、MRI特点.方法:对16例CWSI患者进行临床及CT、MRI分析.结果:不同部位CWSI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而头部CT、MRI是明确此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应及早行头CT、MRI等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患者选用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脑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评估结果和预后评估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真阴性和真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错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提高评估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普通大学生与体育系大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人体左右两耳脑干听诱发电位各波间没有明显差异;(2)体育组峰潜伏期、波间时程(除Ⅰ、Ⅱ和Ⅲ—Ⅴ)较普通组延长,波幅较普通组增高。  相似文献   

18.
用二维延时重构技术重构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时间序列,并用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计算了正常人与有听觉障碍病人的关联积分C(r)。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诱发电位是具有重复出现特性的非平稳信号这一特点,利用时间序列自适应滤波技术对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动态跟踪,时间序列自适应滤波技术将非平稳的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分段处理,每段用一个专门的LMS自适应信号增强滤波器来实现,实验表明,利用这一新方法不但能够得到优于常规平均技术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不断地跟踪诱发电位的变化轨迹,提供变化的细节,为临床诊断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例1,男,64岁,突然站不起来,呼唤能睁眼,眼球不能水平运动,饮水呛,四肢肌力为2级,肌张力低,双下肢可引出病理反射,头部CT脑干未发现低密度病灶。临床诊断脑干梗塞,闭锁综合征。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时眼球仍不能水平运动,不能吞咽,四肢瘫。例2,男,47岁,突然头晕,头痛,四肢活动不灵逐渐加重,眼球只能上下运动,四肢肌力为0级,头部CT脑干显示密度减低影。诊断为防干梗塞,闭锁综合征,肺内感染,抢救无效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例3,男,39岁,开始觉右手麻木,4天后突然觉全身无力,尿失禁,呼唤时能睁阔眼睛,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