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东莞市2000-2005年的R&D经费投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GDP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完了科技投入对东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问题.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均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且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8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82,说明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稍显重要.  相似文献   

2.
数字     
《广东科技》2011,20(21):9-9
7062.6亿 根据《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同比增长21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27.7万元。相比上年增加了2.3万元。  相似文献   

3.
数字     
《广东科技》2011,20(21)
7062.6亿 根据《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同比增长21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27.7万元。相比上年增加了2.3万元。  相似文献   

4.
李小芬  陈淑珍 《天津科技》2009,36(4):103-105
天津市高等学校从事R&D活动的人员和用于R&D活动的经费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历史新高。从R&D人员、科技经费投入、R&D课题、论文、专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山西省R&D经费投入现状,探讨了山西省R&D经费投入水平较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山西省R&D经费投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省历年来“R&D经费”和“财政科技拨款”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预测了山西省2012-2015年各年度GDP、R&D、R&D/GDP、财政科技拨款可能达到的目标值,指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各级政府应超常规增加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的R&D投入,同时认为,虽然政府资金对R&D经费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的大小与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方向、政府相关政策落实、创新环境建设情况等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R&D投入与GDP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陕西省R&D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与陕西省胃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基于陕西省1999-200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相对关联度分析方法。结果陕西省R&D经费与GDP的关联度大于科技人员与GDP的关联度。结论陕西省R&D经费投入对GDP的促进作用比科技人员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安徽省研究与发展(R&D)投入的喜与忧 “八五”以来,安徽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技发展总方针,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作为我省科技投入主渠道,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逐年增长。据统计,安徽省科技三项费用由1991年的0.19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04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总额也呈增长趋势。根据对全省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等统计表明,安徽省科技R&D经费投入总额从1991年的0.58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5.6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为45.9%。“八五”以来,R&D经费投入与同期GDP的比重关系基本稳定,但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见表1。  相似文献   

9.
郑伟 《科技信息》2010,(4):96-96,101
本文根据1999-2008年河南省的统计数据,对该省R&D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灰色关联研究。结论表明,R&D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作用,且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山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了R&D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95-2010年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数量、人均教育支出、R&D经费投入共五项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玉屏县县域经济的增长进行计量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数量、人均教育支出、R&D经费投入都对玉屏县县域经济的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招商引资数量推动作用最大,R&D经费投入推动作用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总技术经济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高,但R&D活动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有部分冗余.最后,给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银川科技》2007,(1):20-2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最新一期《主要科学技术指标》公布了OECD30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以色列、新加坡、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8个非OECD国家R&D投入的最新数据。由于这38个国家的R&D经费占世界R&D经费总额的90%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谢敏 《安徽科技》2014,(9):35-37
R&D活动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各级政府和企业对R&D活动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R&D效率,进而提高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DEA方法研究2012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R&D效率,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一、DEA模型指标选取根据数据来源的可行性以及数据选取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的R&D投入指标是R&D经费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产出指标选取的是申请发明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R&D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急切需要采取措施增加我国企业R&D投入水平。在对我国企业R&D投入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造成我国企业R&D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R&D投入增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努力创建国家学术期刊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政策上对科技的支持不断加大,在财力上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用于R&D的经费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0.90%上升至2007年的1.49%,R&D经费数额由895.7亿元上升至3 664.0亿元,年均递增44.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由46.7亿元上升至180.0亿元,年均递增40.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高校拥有正、副教授以上人员约41.3万人,全时的高级R&D人员约23.1万人;2006年中国产出的科研论文约17.2万篇,占当年世界总数的8.4%.仅次于美国;2006年SCI检索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为7.1万篇.占世界总数的5.9%,在SCI所统计的1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5位.  相似文献   

17.
杨洪春 《华东科技》1998,(10):34-36
1995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00年福建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1.5%。能否实现此目标?目前福建省R&D经费投入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实现目标的困难在哪里?应采取哪些对策措施?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福建省R&D经费投入的现状 据福建省县及县以上属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与文献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大中型建筑企业的统计表明,这5部分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民族八省区的IK&D投入效率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进行了测算,并将民族八省区的投入、产出、R&D投入效率及其增长率同北京、上海、广东进行了比较。实证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的研发投入效率增长还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主要依赖于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量;2.要素投入量只有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才能有效提高研发效率;3.民族地区研发投入效率和效率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省城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关系分析方法,选取中国1978~2005年R&D投入与GDP数据,对中国R&D投入与GDP变量间进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的自身修正能力较弱,R&D投入构成经济增长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企业真的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R&D经费中70.4%来源于企业,而且R&D经费的支出72.3%在企业,与欧美等国相比差别不大,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情况就基本如此,单从数据上看应该说企业已经是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但为什么中国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仍不理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