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在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应用于区域创新的实践中.借助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基于1998年—2020年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研究发现:1) 国内外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欧美地区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阵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文献增长迅速.2)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呈现出从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向多样化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各阶段研究侧重点不同.3)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从基础概念的探索,到跨学科理论的研究,再到新兴主题的出现;研究区域不再局限于“单一特定区域”,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地区的案例研究增多,对发达地区的关注度下降;研究的学科领域方面,国外的经济、商业和管理类学科,国内的经济和管理类学科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学科;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的趋势较为明显.4) 未来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将趋向于多视角、多尺度、多学科,注重创新主体及创新行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网络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区域创新网络内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学习的存在 ,使网络内部各个成员的研究开发活动产生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建立知识溢出效应模型 ,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知识溢出带来区域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形成的同时也造成区域产品雷同化和网络内部企业的竞争加剧。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知识溢出效应的外部性内在化 ,通过某种方式将外部收益或成本内含于某种经济关系中。内在化的过程就是使个别厂商的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的过程 ,也是通过外力对企业生产函数调整的过程。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括政府干预、产权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创新环境研究到产业和技术区域研究 ,甚至科学园区及更普遍的区域创新与生态系统的研究 ,所形成的大量文献均与技术变革的空间特性相关。最近一系列经济地理著作开始研究私营企业和大学研究开发机构间的知识外部性与集中化地理因素的关系和创新企业的集中化 ,强调经济主体之间相邻在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有力的结论是 ,创新远不是分散和随机分布的 ,而是趋于在某些地区、省市或城镇的地理集群。此外 ,一些地理区域的创新比其他地区的要好 ,在分享创新成果方面要远超过它享用的制造活动成果。Mario、…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产出水平关系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基于36所"985工程"院校及我国省级数据,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社会距离矩阵,运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对知识溢出通过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渠道影响高校创新产出的内在机制进行量化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校与区域外主体的地理邻近性越高,其他高校对目标高校的知识溢出就越大,目标高校的授权发明专利量就越多;高校与区域外主体的社会邻近性越高,其他高校对目标高校的知识溢出就越大,高校的授权发明专利和发表论文数量都更多。鼓励和促进各地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收获知识的外部性,将提升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网络内,企业创新活动受企业自主研发的资源、对外来知识的吸收能力、公共知识、知识溢出、地理距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差距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企业创新原理模型,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阐释创新原理。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空间理论视角,在知识分立的基础上,探讨创新网络内的网络创新过程,特别是知识流动与传播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得到网络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创新网络内的共享环境为知识转化提供了平台,代码共享是创新网络内认知资本积累的基础,而网络内个人、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则为创新产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条件。最后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为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打造创新高速公路,建立跨区域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贸易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创新跨越不可缺少的创新基础设施,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加速器。基于对创新高速公路作用研究,提出创建以创新型城市(园区)为结点、打破区域地理界限、密切产学研用政联系机制的创新高速公路的构想,并对其子系统功能及运行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如何构建创新高速公路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区域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多维邻近性因素对创新合作网络的驱动机制。以2005—2016年广东省环保产业合作专利为数据来源,得出以下结论:跨组织的创新合作网络在广东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网络呈现等级辐射和扩展扩散相结合、由珠三角向其他城市扩展扩散的变化趋势。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持续正向促进效应。地理邻近的影响作用随着产业发展其重要性逐渐提升。制度邻近对创新合作先产生抑制作用后转为积极影响效应。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呈现显著的互补关系,可替代地理邻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管理研究》2016,(5):98-102
从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视角出发,分析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在任期间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框架,具体阐述美国政府在创新主体发展、创新区域空间、产业技术领域、创新创业孵化机构网络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科技》2020,(2):10-19
本文主要介绍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比较,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特别介绍和强调所谓"城市创新体系"及其研究维度,包括创新活动的网络关系、创新活动资源的认识和观测、潜在和现实的创新实力观测、创新活动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关系的观测等。本文以一个突出现实和潜在创新能力的观测框架为例,对106个典型样本城市(专利指标作筛选标准)开展了包括14个相关经济和创新指标的实际观测,其中纳入了以单位能耗的城市经济产出水平为标准的所谓新经济业态观测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此观测框架提炼为现实经济与创新、创新效率、社会网络条件、新经济业态四个维度,得出了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同时突出了我国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群体差异。相关研究思想和分析框架可为对我国城市创新体系和城市带研究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耑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对近些年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依次从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内涵价值、影响因素、基本途径及我国的政策选择等层面逐步展开评述,试图为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前景展望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最后提出进一步探究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内在机理,发掘经济效应和测度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多维定位,为国内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5.
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后,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开放式创新进行探讨。以CNKI的673篇相关论文作为数据来源,构建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进行定量的文献分析。借助Bibexcel和Ucinet等分析工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表明: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创新模式、影响因素、自主创新等一直是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持续热点问题,而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知识管理、知识网络、知识产权等存在进一步的研究空间;我国开放式创新的5个研究主题是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及研究方法、企业开放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系统内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最重要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主体间知识转移的效率。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主体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合作、产生联系,从而在区域内部结成了以各个主体为结点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是主体之间物资关系或非正式的交流。将区域创新系统主体间的关系链条主要概括为四种活动,即合作研发、知识产权转让、人才输出和咨询服务,进而结合SECI模型分析这四种活动如何实现知识在主体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突破性创新作为一种极具革命性的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驱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Citespace为主要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突破性创新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着力展现研究领域内发文量和学科及科研力量分布等知识基础结构,并力图对突破性创新相关重要文献进行评述以明晰突破性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脉络。研究表明:①突破性创新研究呈现基础理论多元化现状并展现出跨学科整合倾向;②其研究热点主要体现为"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识别-绩效相关实证研究-多理论融合及其应用"的演进趋势;③已有文献主要关注概念梳理、驱动因素识别及相关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内容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空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剖析其动态结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知识元素,建立城市-知识耦合网络,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程度,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动态演化,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东科技》2015,(2):37
<正>在上海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道路上,浦东的定位尤其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浦东也将在先行先试方面发挥作用,以期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浦东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浦东将率先形成三大功能: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全球的企业、机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浦东集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创新成果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区域创新领域的研究文献,分别从文献数量、产出方式、作者发文量、研究机构及其分布、文献来源、关键词、研究方向等方面综合分析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和评价区域创新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