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旅游作为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山西生态旅游刚刚起步。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方式,依据山西省生态旅游的现状,指出山西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旅游开发前的生态设计,生态补偿到生态旅游时所涉及的生态管理,生态监控,对山西发展生态旅游作了进一步的规划,使山西的旅游资源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通常是各类自然保护区发展中难以绕过的难题。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考察,详细考察了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并对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面积法和改进的线路法结合的方式计算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保护区趋于保守的游客日承载容量为13349人次,游客年承载容量为2402820人次。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鄱阳湖南矶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以及旅游开发现状,提出政府(保护区)、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三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等4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南矶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近年来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资源,在保护好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山西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刍议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开发中的不当行为。已对保护区的功能造成破坏。反过来也会对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摧毁旅游业。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旅游形式,它是以人类对旅游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反思为基础的,是生态环境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中的体现。生态旅游是通过旅游者在相对原生的自然区域(包括人文)进行的欣赏、探究、享受、保护自然的旅游活动,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对本区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现阶段湿地旅游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合理开发建议: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构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正确处理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山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不仅是古文物之乡,还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为了促进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根据旅游区划原则,将山西划分为6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和11个亚区,并对其时空发展结构进行了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9.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憩的天然胜地.作者根据莲花山保护区的景观资源条件,提出了在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注重地方特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开发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设想,以自然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展森林旅游,形成主题丰富的森林旅游产品;同时结合洮岷"花儿",开发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利用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人类与环境互利双赢的非常理想的共处模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条件制约,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生态旅游模式,要充分发挥我国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对走访10处保护区,总结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态旅游模式.再结合中国旅游消费群体特殊的消费需求,分析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矛盾.最后总结得出中国保护区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利用应该采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长白山的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和历年旅游者接待量和历年旅游收入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长白山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进而提出了长白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调控策略,有利于延长长白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实现长白山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近年来吉林省政府为发展长白山旅游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一个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景区已初见端倪,但其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国内著名的5A级名山景区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集中在区位偏远、适游时间较短、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服务设施不健全、景区范围有限、高等级旅游产品较少、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挖掘不够等方面.在分析差距成因的基础上,论证了扩大长白山旅游景区的必要性和把长白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要加强与邻省和邻国的合作力度,努力发展长线旅游、多形式旅游、冰雪旅游、发掘景点的内在潜力和观赏深度等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陵山旅游资源丰富,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旅游文化独特,开发利用价值大。通过对马陵山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条件评价,提出了该区资源开发的战略设想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崀山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崀山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建立健全的、规范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21世纪生态旅游胜地”;加强宣传促销,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优化旅游环境;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加强区域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弱势、外部机遇以及威胁挑战,构建量化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自然与人文资源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内生与外嵌限制性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符合进取型发展战略。为此,提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为该地生态旅游开发及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秦岭北坡旅游度假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的规划思路.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的开发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建设,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投入.  相似文献   

17.
充分阐述了天佛指山松茸资源的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基础及条件,指出这些是天佛指山松茸资源可持续发展雄厚的软、硬件基础,而争取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和条件,加快科学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形成现代化的松茸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和松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强有力地促进天佛指山乃至整个长白山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旅游,目前已普遍得到国内外的共识,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问题同样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社区从事旅游业不仅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坚强力量,而且是支持旅游业的主力军,他们是旅游影响的直接主要的承受,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从事旅游业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支持率较高,但却认为可以私自利用其资源,他们对于旅游的各种影响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20.
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旅游区在空间组织方面,应以行政区为空间结构主体,以板块组合为特点,形成适合伏牛山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在旅游产品的空间组织方面,应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三个板块各自重点突破、求新求异、打造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科普教育三大系列支柱产品;在旅游交通空间组织方面,形成便捷无障碍的三环、三纵交通网络格局;在旅游节点的空间组织方面,应构建承担不同旅游功能,并且相互补充的三级节点体系.通过以上各旅游要素间的空间组织来构建一体化的伏牛山旅游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