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变质处理及热处理等试验方法,获得一系列硬度相同而韧性各异的高铬锰白口抗磨铸铁材质,经耐磨试验及回归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抗磨材料的抗磨性能随材料的韧性提高而呈直线上升趋势,并满足如下方程式:β(材料抗磨性)=0.58+0.21d_k(材料的冲击韧性值)  相似文献   

2.
材料的化学成分对其组织、性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只有选择最佳的抗磨铸铁化学成分,才能保证其获得良好的抗磨性能。文章在综述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冲天炉熔炼的磨球用低合金抗磨铸铁的化学成分范围,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出磨球用低合金抗磨铸铁的最佳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强混凝土的组成材料、配合比设计、强度检验评定几方面的论述 ,综合评定了高强混凝土的性质 ,并对实际工程中高强混凝土合格性判断、高强混凝土施工进行了分析 ,得出高强混凝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4.
石勇 《太原科技》2014,(12):80-81,83
介绍了M357碳-石墨抗磨材料的主要性能,分析了其在印染工业和轻纺设备方面的应用,实践证明,M357碳-石墨抗磨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自润滑性好,摩擦系数低,热膨胀系数小,耐蚀抗磨等特点,是目前使用于轻纺机械中较理想的轴承和密封材料。  相似文献   

5.
由山东省新材料研究所以及兖州县合金抗磨铸铁件厂完成的省级项目“新型抗磨铸铁及其磨球的研究”1988年12月4日通过了省级鉴定。鉴定确认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与耐磨性,是一种新型的抗磨铸铁,系国内首创。其硬发为HRC55~62,冲击韧性a_k为6~11J/cm~2,达到了电炉生产的高铬铸铁水平。国际联机检索证明国际上尚无此项研究。该材料合金元素含量很低、价廉易得,又可用冲天  相似文献   

6.
HF高强耐磨粉煤灰混凝土(简称HF混凝土),在康扬水电站泄洪闸底板及预应力闸墩部位的使用中,抗磨强度为同标号基准混凝土的1.57倍,和易性好,不易产生离析与泌水,施工工艺简单,在环境温差大,浇筑温度高而温度控制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闸墩及边墙大体积HF混凝土也未出现裂缝,现场取样耐久性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抗压强度指标优良,表明HF混凝土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水工抗冲耐磨护面材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出适用于圆弧形细钢管构件的内填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及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混凝土具有高强、大流动性和保塑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材料参数波动对21-6-9高强不锈钢管数控弯曲回弹的影响,结合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弯曲-回弹全过程有限元模型,建立了高强不锈钢管弯曲回弹敏感性分析系统模型,并采用该模型研究了高强不锈钢管数控弯曲回弹对材料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回弹半径对材料参数的敏感性大于回弹角对材料参数的敏感性;强度系数是影响高强不锈钢管弯曲回弹最敏感的因素,其次分别为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硬化指数和泊松比。通过研究还获得了各材料参数对回弹角和回弹半径的敏感性因子以及当各材料参数的输入值与实际值存在15%的误差时而引起回弹角和回弹半径的相对误差值。研究结果在优化试验方案以及提高弯管回弹预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钢纤维增强聚合物高强混凝土材料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钢纤维和聚合物乳胶的掺入对高强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钢纤维和乳胶的掺入能够抑制裂纹的发展,提高混凝土的断裂韧性,使得在应力不变的条件下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高强混凝土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解P-Cu-Ti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整化学成分,采用适当的铁水处理及热处理工艺,能显著提高铸铁的冲击韧性及硬度,可望使其成为一种优秀的新型抗磨材料。  相似文献   

11.
 铁尾矿高强结构材料中,胶凝材料通常采用梯级粉磨的方式进行制备。为了优化梯级粉磨方案,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梯级粉磨中各阶段粉磨效果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SPSS 软件中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强度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方程,用Matlab 软件中的优化技术求出了铁尾矿制备高强结构材料的优化粉磨方案。结果表明:将梯级粉磨各阶段粉磨时间确定为21、67 和57 min,比表面积分别达到285、485 和550 m2/kg,制备出的高强结构材料测得抗压强度可达75.28 MPa。优化梯级粉磨方案的过程说明胶凝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微磨球效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陶粒轻质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普通原材料和工业废渣,通过正交试验和普通成型工艺配制出抗压强度超过50M Pa、表观密度1950 kg/m^3的轻质高强混凝土材料,并给出优选配比方案,归纳出轻质高强混凝土强度、强质比与胶水比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内置工字型CFRP型材的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压力作用下三种材料的组合效应。方法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典型构件的破坏形态、受力全过程曲线进行分析,揭示构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工作机理,评估CFRP配置率、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约束效应系数对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 在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中内置CFRP型材,对构件的延性及安全裕度有显著提高,并改善了高强圆钢管对高强混凝土的约束,提高了构件的组合效应。结论 CFRP配置率控制在5.9%~8.4%,约束效应系数在1.2~1.4,钢材屈服强度不大于770 MPa时,构件中三种材料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4.
结合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工作特点,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要求与配合比设计进行了阐述.根据设计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浇筑了168个150 mm×150 mm×150 mm立方体、30个100 mm×100 mm×400 mm和60个150 mm×150 mm×450 mm棱柱体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试件,并测试了其基本力学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材料优选和适宜的配合比设计,采用常规制备工艺可以配制出拌和性能良好及满足强度要求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是一种组合柱设计的新模式,通过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与普通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对比轴向负荷和抗火试验,研究了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荷载水平下,两种组合柱的轴向变形均呈现三阶段变化规律:初始膨胀变形阶段、材料损伤导致的压缩变形稳定发展阶段和压缩变形急剧增长的破坏阶段;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压缩变形稳定发展阶段较普通钢管高强混凝土柱长很多,从而使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达到166 min,而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仅为46 min,由此可见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中加入型钢可显著提高柱子的耐火性能.研究成果可为有关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工程抗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吴金跃  窦玉香  梁波  杨柳 《科技信息》2013,(19):401-401,497
对高强贝氏体钢在拉伸检测过程中影响测定RP0.2准确性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和检测材料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严格控制检测材料加工的平行度和加工面的平整度,及时更换磨损过度的钳口套和钳口并保证充分润滑,有效的解决了力学拉伸曲线紊乱,不能准确测定高强贝氏体钢非比例延伸强度RP0.2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饰面材料高强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根装饰有不同饰面材料的高强混凝土柱式构件进行ISO834标准升温条件下的明火试验,考察了饰面材料对构件表面混凝土爆裂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饰面材料高强混凝土构件的内部温度场,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饰面材料的引入虽然延缓了构件表面混凝土的起爆时刻,却加重了其爆裂程度;双层防火板可较好地抑制构件表面混凝土的高温爆裂;将饰面材料折算为等效混凝土的做法,总体上可较好地反映饰面材料对构件截面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强高导铜基材料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功能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电力及机械等工业领域。系统总结了合金化法和复合材料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工艺和研究现状,合金化法是传统的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的重要制备方法,多元微合金复合化和工艺优化是其发展趋势,复合材料法是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的理想强化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优化工艺和降低成本是其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耦合梁柱单元模型,采用编制的钢筋高强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程序,分析钢筋高强混凝土偏压中长柱极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有长细比、相对偏心距、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等.研究钢筋高强混凝土偏压中长柱极限承载力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依次为相对偏心距、长细比、纵筋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通过回归给出钢筋高强混凝土偏压中长柱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重点针对新汶矿区埋深大、高地应力带来的巷道支护难题,研究新汶矿区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首先通过地应力测试和围岩分类为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提供依据,通过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提高岩巷承载能力,通过优化巷道布置,研发高强锚杆、锚索、高强W钢带等深部巷道支护材料,采用高强锚杆一次支护、联合支护、让压支护、钢管混凝土支架强力支护等多种支护方式确保了深井高应力岩巷及大断面硐室支护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