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锈钢酸洗污泥-黏土基陶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中Equilib模块计算不锈钢酸洗污泥掺量的增加对制备陶粒结晶相的影响,得到合适的污泥烧制陶粒的掺量配比,即m(污泥)∶m(黏土)=20∶80;通过陶粒烧制试验,对该配比烧制的陶粒颗粒进行密度与抗压性能测试,得1100℃时烧制陶粒颗粒膨胀性较好,颗粒内部孔洞较为均匀,抗压强度平均为810N;陶粒对重金属Cr、Ni浸出结果显示,浸出液中Cr、Ni元素远小于国标中的限定量,表明陶粒对这两种元素的固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硅酸盐水泥、页岩陶粒、聚丙烯纤维、发泡剂及其他助剂制备轻骨料混凝土.研究水泥用量、纤维掺量、页岩陶粒粒径、发泡剂掺加量、陶粒试块及其串联在中低频范围内的吸声性能.结果表明,单粒径页岩陶粒制备的混凝土试块在600 Hz频段附近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添加纤维和发泡剂,可改善混凝土材料内部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陶粒混凝土试块的串联可使其整体吸声性能较原试块提升近80%.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有机生活垃圾为原料,采用三叶回转窑烧制成陶粒,是一种有效的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试验研究了以垃圾、黏土和粉煤灰为原料烧制陶粒的最佳原材料配比和最优焙烧条件,结果表明,1)烧制陶粒的最佳原材料配比(干混合比):垃圾15.38%,黏土14.85%,粉煤灰69.77%;2)最优焙烧条件:窑预热温度500℃,烧成温度1190℃,烧成温度保持时间4min。以最优试验方案制得的陶粒堆积密度为605kg/m3,筒压强度为3.0Mpa,吸水率为11.0%,软化系数为0.93,满足GB/T17431.1—1998规定的普通轻集料700级的技术要求;陶粒浸出毒性实验表明浸出液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GB/T5085.3—2007规定的浓度限值,具有环境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选取南通地区长江淤泥、内河淤泥和黏土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原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原材料矿物成分分析,并对3种材料烧制的陶粒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及内河淤泥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均能满足酸碱氧化物率值(F/SA)控制及Reily相图对陶粒烧制的性能要求;通过合理的工艺过程,由长江淤泥可制得性能更好的淤泥陶粒.  相似文献   

5.
对沸石、膨胀蛭石、瓷砂陶粒、页岩陶粒和黏土陶粒5种硅酸盐填料改性前后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硅酸盐填料投加量、吸附时间和pH等因素对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前,膨胀蛭石对磷的吸附性最好,瓷砂陶粒次之,黏土陶粒、页岩陶粒和沸石较差.经过镁盐和铝盐改性后,改性膨胀蛭石除磷效果最好,其最佳使用条件为:填料用量10 g/L,pH 5~9,吸附时间60 min,此时磷去除率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以河道底泥和生活污泥为原料烧制的陶粒比表面的测定原理、方法和结果,并对生活污泥添加量、粘结剂添加量和烧结温度对陶粒比表面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利用煤矸石墙板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基本性能及其利用和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将煤矸石烧制成陶粒,进而研制2种板型、5种规格的钢结构住宅配套墙板的技术路线;根据钢结构住宅的使用及构造要求,分析了影响煤矸石陶粒质量的因素,给出了煤矸石陶粒及煤矸石陶粒墙板的技术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比表面积水处理陶粒填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燕芳  林波  余莹  夏雨 《江西科学》2004,22(2):97-100
采用江西某粘土矿及3种添加荆为原料,制备了用作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陶粒,比表面积达到5.892m^2/g。经电镜(SEM)观察和在BAF及AF中应用,表明该种陶粒具备生物填料的优越性能。介绍了该种陶粒的优化配方及烧制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沈桃  顾玉萍  刘潇洒 《科技资讯》2015,13(2):102-103
污泥陶粒的堆积密度和筒压强度随着污泥百分比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烧成温度增加而增加。烧成温度对陶粒的筒压强度影响显著,烧成温度达到或者超过陶粒的熔融釉化状态时,温度越高陶粒表面玻化越充分。污泥的比例和陶粒烧成温度是烧制优质陶粒的关键。随着污泥百分比增大,陶粒孔隙率减小,平均孔径增大,连通孔隙率增大,比表面积减小,污泥百分比对陶粒孔隙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页岩陶粒混凝土为基础配方,系统研究了单掺和双掺不同含量的偏高岭土、粉煤灰、钢渣等矿物掺合料对其抗压强度影响,通过SEM和XRD进行了相关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当单掺矿物掺和料质量分数为10%时,页岩陶粒混凝土达到最高的抗压强度;双掺和时,总掺量为10%(质量分数)、比例为1∶2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时,页岩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好,其3d、7d和28d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了18.1、28.6和35MPa,对比没有加入矿物掺合料的页岩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加了417%、267%和250%,主要原因是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掺加能够优化轻骨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对强度具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不同的水流方式和基质对氮和磷的净化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在两种污水浓度下,人工湿地选用不同基质和水流方式时的处理效果,旨在通过试验,找到处理污水的最佳基质和水流方式.结果表明,对于高浓度污水,将陶粒和蛭石结合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对总氮和COD的处理效果较好;水流方式采用表面流和垂直流串联搭配时,污水处理负荷较大,出水水质高.对于低浓度污水,选用陶粒和腐殖质作为基质,出水水质较好.人工湿地基质是影响磷的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选用富含氧化铁的炉渣作为基质时处理效果最好,通过合理的操作方式可以最终从污水中除磷.  相似文献   

12.
陶粒混凝土单向板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6块陶粒混凝土单向板进行试验研究.板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裂缝宽度和挠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给出了开裂弯矩的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固定砂石体积法、全计算法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方案设计,通过9组配合比设计,成功配制出sclc20混凝土.通过工作性能及力学强度对结果评定与分析,得出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最佳配比为陶粒用量系数为0.533,砂体积系数为0.433,粉煤灰掺量20%.  相似文献   

14.
EM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启动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啤酒废水为例,讨论了不同填料、不同接种污泥对有效微生物群(EM)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挂膜和启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使用EM能够缩短反应器的启动时间,提高启动阶段的处理效果;陶粒填料和EM原液接种方式的采用有助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EM菌群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促进EM接触氧化工艺挂膜和启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采用质轻环保无机绝热材料玻化微珠和高强度低导热的陶粒为骨料研制出无机保温承重砌块。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玻化微珠、陶粒、硅灰、石灰掺量对无机保温承重砌块的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无机保温承重砌块的制作方法》中无机保温承重砌块的性能,使其保温性能更好,抗压强度更高,满足节能65%的标准要求,实现了保温承重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轻骨料高强预应力混凝土平台的配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硅灰陶粒混凝土与普通陶粒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以及二者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预应力损失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了轻骨料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损失中的钢筋种类,硅灰掺入,张拉龄期,收缩,徐变,工作环境等的影响系数,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对预应力混凝土平台罐体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配置设计,为了检验设计的可靠性,在预应力配筋设计后又对罐体结构进行了考虑预应力筋的有限元分析和模型试验验证,证明了本文建议的预应力损失参数的事便性及其用于大型复杂结构预应力的配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巷道内温度较高无法进行作业和建设,采用空调等制冷仪器不仅效果不佳且成本较高,通过掺加一定比例陶粒、玻化微珠和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而生产出的混凝土作为巷道喷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了陶粒、玻化微珠和粉煤灰掺量等因素对于混凝土强度和隔热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混凝土不仅满足喷层强度要求而且隔热效果也十分理想,对于巷道热害的治理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胜坨油田广泛发育河流-三角洲相储层,根据特高含水期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将其产层分为3种模式:正韵律模式、反韵律模式和均质模式.通过研究不同产层模式生产井的提液效果差异,建立了不同产层模式采油指数与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并从毛管力的角度阐述了不同产层模式的开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非均质性共同控制了产层的开发特征,受毛管力作用方式的影响,正韵律产层模式层间、层内干扰最为严重,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反韵律产层模式层间、层内干扰不明显,适合开展强注强采;均质产层模式是最为理想的产层组合方式.只有将储层物性差异以及剩余油分布差异最小的产层组合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富过磷酸钙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生产流程及技术的发展。讨论了富过磷酸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