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范式与作品文字中呈现的英雄感具有相同之处,但其间存有的差异性也是显然的,其中的原因可追溯到作家英雄心态的差异。本篇论文试图从英雄心态的致力点上剖析中西作家英雄心态最本质的差异,即“人格境界”与“人性探索”的不同,以期为解析中西有关文学文本的不同审美特征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近百年中华文坛上,活跃着百余位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把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三峡文学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且对各领域与各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皆有突出贡献。全面考察现当代三峡作家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对推动三峡文学和三峡文化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雄作为社会史化认可的行为模范,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英雄观体现人们对何为英雄的认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寻找人的价值,寻求灵与肉、理性与欲望、精神与肉体种种二元冲突的解决之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艺术家们不倦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这种二元冲突在作家笔下常常表现为三种形态:人的二分;延宕;通过精神游历走向内观进而成熟。本文旨在探索并发现二元冲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三种形态,并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大量的现代作家齐聚陪都重庆,并造就了丰厚的陪都文学.他们在作品中竭力展示出了重庆都市性与乡土性相结合的城市特质,这种都市性与乡土性的文学呈现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二元共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身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英雄,神也好,人也好,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和伟大的劳动激励着原始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使人类逐渐从混沌朦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在缓慢中曲折前进着。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向来是用“势利”的眼光来处理作家作品的,史家的兴趣往往聚焦于成就斐然的大作家身上,而对中小作家关注不多。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些创作实绩不那么眩人耳目的作家却是文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理应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象南宋中期出现的永嘉四灵诗派,就涉及到宋诗发展演变的许多问题。研究四灵,有助于深化对诗歌发展进程的理解。本文拟从三个角度切入作一浅探。一、先扬后抑:叶适与永嘉四灵关于叶适和四灵的关系,大部分论者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叶适是四灵的总后台,四灵诗的揄扬鼓吹者。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争论。一种观点以赵汝回为代表。他说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80后写作":市场宠儿与文坛弃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作家”是在特定的经济文化形式下出现的,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有十分显著的差异:“80后作家”的作品在文学畅销书中位居前列,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80后作家”却又游离于主体作家之外,成为文坛“弃婴”。市场和文坛在”80后作家”那里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针对“80后写作”的特点,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虽然在不同文学和历史语境中理想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有着共同的本质:批判现实,寻觅精神家园和灵魂的诗意栖居地,坚守道德理想和寻求精神超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就已经向世界昭示灵魂的完美是人类最高的追求;18世纪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大庆地区的长篇小说创作按照创作内容可以分为石油文学和非石油文学。石油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王立纯、赵香琴、任希光、隋荣等人,非石油文学代表作家是黑鹤、王芳、王如、王鸿达等人。王立纯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创作成果,但仍偏向后者。石油文学的作者多为油田职工,他们是建国初期工业题材文学的继任者;非石油文学的作者多为非石油行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主题更为多元,也更为自由,而且产生了一定的成绩。这两类小说家是新世纪以来大庆长篇小说作家中的主要类别,他们的创作主题也分别集中在石油文学和非石油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雄形象往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密不可分,透过战争片的影像,我们可以透视美国人对于英雄文化的构想: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海上扁舟》是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克兰的短篇小说,小说应用了大量的重复叙事。通过这种叙事手法,作家描绘了典型的自然主义世界:强大的环境的力量吞噬着人类,但在人类徒劳无益的挣扎中,却存在着类似英雄主义的意义。这是美国自然主义与欧洲自然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克兰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山下的花环》成功地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军长、梁大娘等英雄形象,为当代军事文学增添了色彩。其中,靳开来的形象,使人敬仰,也发人深思。作品中一方面满怀豪情地歌颂了他的英雄性格与品质,另一方面又借这个形象针砭了时弊,批评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靳开来并非十全十美的人物,但确确实实是个英雄。他有农民儿子的耿直、豪爽、吃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具有二重性。网络为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交流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网络也为文学活动设置了新的障碍,文学也受到了更加有力的监控,网络中的文学自由具有乌托邦性质。网络与文学自由的关系实质指向的是人的自由,人类只有以人文主义情怀经营技术,才能获得文学与自身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19.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20.
贝尼托·胡亚雷斯于1858—1872年间任墨西哥总统。这个被墨西哥人民称之为“国父”,“元勋”的伟人是与华盛顿、林肯、圣马丁、博利瓦尔、伊达尔戈、马蒂一样为美洲人民赢得了自由与光荣的英雄。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称颂他:“您与约翰·布朗同样伟大,约翰·布朗使奴隶制死亡,您使自由生存。”一踏上墨西哥国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胡亚雷斯总统仍活在人民心中。在墨西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镇,街道、市区、公共建筑不计其数,到处可见这位纯血统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