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马少辉  危志扬 《科技信息》2009,(16):262-262,264
职业体操运动员退役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1999年-2008年现有体制下退役的职业男子体操运动员再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解决广东省退役职业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深层次矛盾。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贯彻有助于运动员“终身发展”的理念,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渐进式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完善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正确认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扶助性,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法制体系等是今后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制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女子体操运动员具有训练周期短、专业化早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所延长,但仍然存在大量因伤病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较早结束运动生涯的运动员。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0-2013年第12届全运会周期中江苏体操女子运动员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江苏体操女队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教练员对损伤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运动员技术掌握不精确;局部负担过重等,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江苏江苏体操女队运动员训练时避免损伤提供参考,更好地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江苏女子体操运动员退役过早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咨询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女子体操队的教练员、在训运动员以及退役运动员进行采访与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女子体操运动员普遍存在着退役过早的问题。主要影响运动员退役年龄的因素有,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社会影响。其次是生理影响,素质技术,运动队的调整,与教练员的关系不和等其它方面。并且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特别是对: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阐述,最后作者在总结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必要性及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出发,并运用经济学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等相关原理进行初步分析,进而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就业前的培训机制、建立救助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等对策,以期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多年的训练经验,通过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运动员训练、比赛以及能量代谢等多方面分析探讨我国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在体重控制期间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通过体操项目的特点,深入分析女子体操运动员何时需要控制体重,为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及女子体操运动员在控制体重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童 《科技咨询导报》2012,(28):229-230
据统计在竞技体育中,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成为长期困惑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在我国,足球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就业去向是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安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运动员因综合素质低下、培养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救援体制不健全、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影响,出现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专业化训练体制,强化以"学校"为依托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特殊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生产PK254平衡能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对江苏省体操队的15名女子体操运动员进行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探讨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动静态平衡能力特征,为运动员的选材、优势项目的发展、技术诊断及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文举 《科技信息》2009,(16):215-215
安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运动员因综合素质低下、培养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救援体制不健全、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影响,出现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专业化训练体制,强化以“学校”为依托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特殊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以参加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决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世界女子体操团体成绩、全能成绩和各单项成绩,剖析了中国女子体操竞技实力,指出当今中国女子竞技体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第29届奥运会完美闭幕了,奥运会后却隐藏着大量运动员退役难以安置的问题,导致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外方面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社会就业环境等;内部因素主要归因于运动员在服役期间正常社会化被破坏、退役后社会角色中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1)以学校为依托,促进和维护运动员正常的社会化进程;2)建立高效的退役运动员培训体系,预防社会角色中断;3)以市场为导向,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4)建立务实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邝炳钊  李兆明 《广东科技》2012,21(2):14+16-14,16
在竞技体操进入突破“10分”的时代,已经随着运动技能向更难、更美、更尖端而复杂的方向发展时,各国体操界已经开始去重视及重新认识体操的科学选材,各种类型的杰出女孩子成为各届奥运会与世界锦标赛的冠军,使得对女子体操运动员的选才工作越来越规范化,选才的条件也越来越严格与趋向全面,在我国对体操运动员的选才工作与训练的体制是较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凝聚了体操前辈及我们现在的体操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与心血,但要进入更科学的数据选才模式化,选才还远远没有完成。在欧洲的体操强国中,则已完成科学选才、育才的多种模式,使她们始终处在世界女子体操的尖端水平。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4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分析我国女子竞技体操项目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评价女子竞技体操整体实力和水平。提出要提高我国女子竞技体操的水平必须狠抓动作质量、规格、难度和稳定性,同时要重视创新。  相似文献   

15.
职业辅导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对于退役的运动员来说,职业转换过渡期是他们实现二次就业的关键时期.在职业转换过渡期内对运动员进行职业辅导,可以增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本文试图对目前的职业辅导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使职业辅导工作能够进一步完善,促进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16.
新版体操规则促使人们将追求高起评分以赢取“起跑线”上的优势作为参赛的新策略,高起评分的条件是大力发展高难度动作,尤其要抓好少儿体操运动员的基本难度训练。以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平衡木的基本难度训练为例,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线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2006年版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以参加第39届和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自由体操决赛16名运动员完成的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种类型动作的难度、连接方式和使用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与前几次世界体操大赛优秀运动员使用的动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当前世界女子自由体操动作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D以上高难动作及连接串的使用明显增加;难度发展及连接仍然以后空翻类动作为主;前空翻类动作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理统计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测试女子体操专项中197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项成绩与总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跳马和双杠为高度相关.双杠对于女子体操考生来说容易得分,而跳马是女子体操项目的一大障碍,得分偏低,总分平均值比男生低.  相似文献   

19.
夏风 《少儿科技》2008,(Z1):86-86
部分成绩2005年,根特体操世界杯女子跳马季军;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体操跳马冠军、女子全能亚军、女子自由操季军;2005年,东亚运动会体操女子自由操冠军;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管理模式、就业状况及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苏省根据国家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一系列政策,适时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政策与落实相结合、政府与地方共管、在役与退役相连接、以创业为核心的退役运动员管理模式,从而大大促进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效果理想;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等学校攻读本科学历,文化基础差是困扰退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对于已就业的运动员的就业渠道是组织分配、自主创业、应聘;学历低、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是影响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