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洪灾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揭示了环境对洪灾的影响规律,指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是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森林对防洪减灾有巨大作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发生频率和潜在威胁。最后,对生态环境建设中质量问题、退田还湖、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梧州市的洪水主要来自当江,其次是桂江,洪灾主要发生在6~8月份,发生频率高。梧州水文站的洪水多数呈多峰形式,致使市区反复受淹,受淹时间长,因此洪灾危害面广,损失严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在野外考察、地形图判读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形成梧州市上述洪灾特点的主要原因应从梧州市的地理位置,梧州市区的地势、防洪工程,西江流域的气候因素、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长江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长江口的赤潮、长江水质污染、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流域内人群健康等问题;论述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森林植被的锐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洪灾和地质灾害的基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长江水质的污染和长江口的赤潮,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濒危物种增多,城市化增加了洪灾损失;提出了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和谐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增加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5.
《贵州科学》2021,39(4)
以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毕节市为例,在全面分析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救灾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用熵值法综合评估毕节市县域尺度的洪灾风险。结果显示:(1)毕节市洪灾风险高,风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承灾体的脆弱性,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市43.27%;(2)其洪灾风险的区域差异显著,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综合洪灾风险逐渐变小;(3)在抗洪中需从三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气象监测,二是生态环境及海绵城镇建设,三是经济建设,提高救灾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西部地区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洪灾、泥石流等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科学技术搞生态农业、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有效措施,以促进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流域近百年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鄱阳湖流域经过近百年的经济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灾害频繁,主要有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等类型,并且有相互关联性,潜在性和积累性的特点,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处理好与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的关系,目前要抓好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湖区洪灾的综合治理,而造林绿化,保护森林是始终必须重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受灾地区实地考察,认为1998年长江洪灾的根源是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所致。笔者仅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和田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辨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认为和田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长期的自然作用过程及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有脆弱性的一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和田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是水、植被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形成的。总体表现为以荒漠化为主体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通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干旱、风沙、盐碱、洪灾等表现出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中等脆弱。  相似文献   

10.
葫芦岛市是辽西部丘陵地区,随着环境的恶化,洪涝灾害出现的机率上升,洪灾的启示和灾后的反思,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市政府把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重点水利工程,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我国特大城市—广州市,由于自然灾害对城市现代化建设影响很大,而且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其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广州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等2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广州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广州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广州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土地荒漠化灾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研究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孕灾机理及过程,建立土地荒漠化灾害扔监测及预警系统,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土地荒漠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壤盐渍化、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等是重要的几种荒漠化类型。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例,该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面积百分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86.98%,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94.78%。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与荒漠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发生在4个地理区域,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荒漠化及其灾害的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3.
晚清玉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民众生存条件和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如此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玉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与当时处于小冰期及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面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和绅士采取建社仓、兴修水利、赈济等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行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旨在探讨大尺度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实施评价,为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持。选择10种自然灾害作为生态风险源,22种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并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在各单项灾害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制图。评价结果显示,从诸种自然灾害风...  相似文献   

15.
韩克勇  张建亮 《太原科技》2008,172(5):51-52
在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中,以开采沉陷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就矿区开采沉陷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治理措施,以期促进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良  张建亮 《山西科技》2007,(6):100-101,113
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中,以开采沉陷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文章就矿区开采沉陷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建筑群保护煤柱设计软件。  相似文献   

17.
跨世纪中国西部草地环境灾害与减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草地面积有60亿亩,其西部的草地占87%。通过对西部草地灾害的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防止草地灾害发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负效应也突显出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增加,灾害损失加重,城市防洪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中从城市化发展对成灾特性、对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本身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并提出城市防洪减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是目前威胁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一种重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利用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本文讨论了遥感在广西舍山市煤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证实了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规模的利用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肆虐利用等因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温度的升高产生的一系列因素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降雨的增多,部分地区降雨过少,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从而促进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气候变暖主要对中国这几类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如斜坡地质灾害(崩、滑、流的加剧),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沙质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气候变暖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导致这几种地质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种灾害可能在中国发生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