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实际上只是部分地区执行);民国初年,"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遇到了宗教文化和乡村传统势力等重重阻力。"废庙兴学"是一个多面体,它既有促进国民教育、提高民众教育程度的积极作用,又扩大了我国民间宗教文化自身的影响,加强了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也可能成为激化民众社会矛盾、危害国民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爱美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爱美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爱美有利于中老年妇女走出丧失自我,一味做贤妻良母的误区:爱美有利于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文章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服饰美学的各个层面论述中老年妇女爱美、注重装饰打扮,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积极作用,中老年妇女爱美、重视着装打扮,也是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及整个民族服饰文明水平提高的反映,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是应该倡导的一种社会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3.
女性解放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美籍华裔妇女具有双重文化,两种文化在她们的身上兼融和冲突,也带给她们身心的双重压力。对她们而言,要么在压力下消沉,要么在冲破精神桎梏而接受挑战。《女勇士》中所描写的女性选择了后者,她们通过自我认识和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的精神解放。笔者剖析《女勇士》中的六位女性,叙述了她们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表现,揭示拥有现代父权制思想的美籍华裔妇女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精神。她们是建立女性意识的斗士,是妇女解放的英雄。《女勇士》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郏县冢头镇处在古代交通要道上,明清时期更是因为"万里茶路"而成为商贸重镇。冢头镇山陕会馆(庙)位于冢头镇南寨门外,是"万里茶路"上现存唯一有两座并列大殿的会馆(庙),同时供奉大王尊神和关圣帝君。尤其是会馆所存石碑上的碑文反映了清代乾隆至道光时期山陕商人做公益的情况,凸显了"包容""和谐""双赢"的茶路精神。  相似文献   

5.
神猴     
在印度瓦拉纳西的杜尔加庙一带,生活着一群长尾叶猴。这种猴身长不过六七十厘米,而尾巴却有七八十厘米长。它们身上的毛是棕灰色的,面部、耳朵、手、脚却都是黑色的。瓦拉纳西人把杜尔加庙当作神庙,在杜尔加庙一带生活的长尾叶猴,也就被当成了神猴。每天,许许多多香客带着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去喂养神猴,祈求神猴保佑自己和亲属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平安幸福,心想事成。平时,神猴们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行走,见水果拿水果,见花生拿花生,人们也只敢“喏喏”连声。一只神猴在神庙一带呆腻了,独自跑到另外一个国家,想见识见识异国风光,结果,被一个耍…  相似文献   

6.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刘恪先生以先锋写作的姿态在"碑基镇"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正附文叙事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作品站在地方性视角考察乡村文化与人类命运、人性、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当下乡土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向度。本文通过对刘恪小说中南方乡村的诗意建构、地方经验的引述、地方风俗的考古、乡土语言的寻究、乡村人物精神的勘探等方面的分析,探询作者对乡村的山水与人物、人性与命运、历史与传统等关系的思考与质疑,并在作者的思考中做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与道教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阳明本人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一是理论界和民间社会对他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除了阳明的门人后学在雅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理论塑造外,主要通过绘画、戏剧、民间故事等俗文化的形式来完成的.而神化阳明的直接结果就是使阳明学在被宗教化的同时,也被进一步民间化了.阳明学在晚明社会的广泛普及,正是在这种不断宗教化和民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乡村教化功能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相似文献   

9.
陈应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是一种贫困叙事,这种贫困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这种贫困叙事表达了一种底层关怀:展示了乡村极度的物质贫困及由贫困所致的精神贫困.其次,贫困展示负载着深沉的文化思考:对作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城市的文化思考,在文化层面对底层农民生存出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10.
罗杨 《科技信息》2013,(13):18-1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从体育生活意识、体育生活条件、体育生活行为、体育生活绩效四个方面对吉首市中老年妇女体育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比较了吉首市城镇、乡村中老年妇女体育生活状况,分析了城乡中老年妇女体育生活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哲学人格是人的哲学精神品质,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存意义的最高层次的关照。哲学人格会引导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我智慧和自己的生活样式。大学生哲学人格的现实判据有四:精神是否自由与文化品格是否独立;两个"自我"是否统一;社会距离亲疏是否适度;是否能通过选择性阅读达到认识与知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广西毛南族传统信仰地方保护神三界公,三界庙是供奉三界公的庙坛.三界庙是毛南族分龙节不可分割的空间要素,也是分龙节重最要的历史遗存,以及分龙节文化最重要的物化表征之一.目前,广西毛南族地区的三界庙已基本无存,从分龙节保护的完整性、原真性、可持续性出发,亟须采取保护古三界庙遗址,规划建设新三界庙暨分龙节博物馆、分龙节文化景区,依托三界庙举办群众文体活动、分龙节民俗活动,对三界庙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保护和开发利用三界庙.  相似文献   

14.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一种极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族民间信仰。本主信仰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梳理和研究其中所含有的合理生态伦理思想,阐释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联,为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也为民间社会的整齐风俗与民众的精神安顿提供实践智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环境剧变、文化断裂与伊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是一种环境适应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文化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结果和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群生存的地理环境剧变,传统文化骤断,可能导致该人群的心理孤独和精神蜕变,进而出现"伊克综合症".快速城市化过程则会加重伊克效应.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和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经历了文化突变和地理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今又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社会现象表明,中国部分人群出现了伊克化的不良征兆.如果不能及早认识伊克化的严重后果并考虑应对策略,则伊克化过程将与城市化过程一起,诱发中国社会的畸形成长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病态格局.  相似文献   

16.
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乡村精神文化的重建,包括乡村景观、产业、生态、文化的复归及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凤凰茶乡凤凰村乡村公园建设的实证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重塑从而实现乡村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以凤凰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和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为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打造乡村公园,乡村公园模式扩展强化了凤凰茶乡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凤凰村乡村景观、文化、产业、意象的重塑和复兴,并使乡村对城市形成一种有效的"乡村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大学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它是以传承、传播、研究高深学问为本能,以包容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动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塑造出自己稳定的文化品格。大学文化性格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上,并通过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现代化作为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手段来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过程,其实质是一次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我国在这场社会变迁中之所以走得异常艰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文化这一现代化的推动力没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很好地发挥它的杠杆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事实上的缺损和价值上的偏失向我们警示:有文化并不等同于有智慧,文化的堆集也并不能替代文明的收获.智慧生活的酿造、文明社会的营建既要立足文化“源”上的受动保证,也要关注文化“流”上的能动展现.文化建设是我们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一项实际而又严肃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