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山东佛教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结合出土造像的形象特征,并参照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佛教造像题材的发展演变情况,对北魏时期山东佛教造像题材进行了探索.用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及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播至古称西域的新疆,古于阗因是新疆境内距印度较近,也是最早信奉佛教的区域,沿袭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同时也结合本土文化艺术的特色,从佛像、菩萨及天人等各式佛教造像的体貌特征到佛衣样式,在漫长的流转、演变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于阗佛教造像艺术,并伴随着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对中国中原地域的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陕西地区出土大量隋唐时期佛教铜造像,临潼邢家村窖藏发现近两百件唐代造像.通过对临潼博物馆藏13件铜造像进行细致观察和便携式X荧光仪检测,可以了解铜造像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结合古代文献,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佛教铜造像的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早期流传于藏区的主要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早期藏式佛教雕塑风格的形成原因及造像样式特征。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曾盛极一时,但之后就迅速衰落。青州作为这一艺术形式向东传播的最后一站,是造像碑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州佛教造像碑呈现出碑与像相分离的特征,和关中、河洛地区相比,首先,青州佛教造像碑在碑阳构图上从先前重龛像装饰转为直接对主尊佛像的装饰;其次,重视对主佛背光纹饰的刻画,以繁缛的背光装饰烘托佛像的神性。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宗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出现了"以像施教"的方式,形成了以佛陀为中心的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文章以佛陀造型的圆形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在圆形中蕴涵的佛教观念,探究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表明对圆形的崇尚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理想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土后,就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力图融摄儒道并与民间的鬼神信仰相结合。佛教的偶像崇拜与造像无疑地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和发展的。在不同时代融合不同的习俗和方式,按照需要改造着佛教偶像,最终使佛教这个外来宗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大足宝顶佛教造像中有一些鬈发人造像,甚为独特。可分两类:一类宋代称为道者,指出家而未得度者。如大佛湾19号缚心猿锁六耗图中的主像鬈发人傅大士,21号柳本尊行化十炼图中二身鬈发人柳本尊,小佛湾1号本尊轮藏塔第一级北面鬈发人赵智凤。另一类也可称为道者,是往古佛前的成道者。如大佛湾4号广大宝楼阁三鬈发人宝髻、金髻、金刚髻等。宝顶的鬈发人造像是道者造像,是赵智凤居士佛教造像之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9.
擂鼓台三窟是龙门石窟武周时代一组重要的佛教造像遗迹。这篇考察报告对这一组石窟造像及其附属文物进行了系统地题材报导,从而指明这一文化遗存在中国政教史研究中所具有的典型材料价值:佛教,禅、密二宗在武则天时期的洛阳曾已得到长足地发展,这一历史过程的物质遗存已构成了龙门地区形胜一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4):102-105
观音造像女性化是中国佛教的特有现象,时间从南北朝一直持续到唐五代乃至宋初,发展高峰则是高宗武则天时期。在这一高峰期,观音造像由男身女相转化为女身女相,基本完成了观音造像的本土化。之所以如此,既与武则天的推动作用分不开,也与以贵族女性为首的妇女崇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北宋各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对佛教态度的总体精神基本上一脉相承开国皇帝宋太祖。具体来说,北宋佛教政策的主旨有如下几个方面:保存佛教;允许佛教适度规模地发展;支持、参与佛教活动;不同程度的限制。北宋佛教政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开明的,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异僧”类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目统属下的一类小说,主要表现异僧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异僧小说却大肆渲染。这是因为前者在信仰层面上张扬了佛教,有助干佛教影响的扩展;后者则在义学层面上以文学形式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6.
元代浙江是江南佛教中心之一 ,其间先后有 6 0多位日本名僧到浙江学佛取经 ,以及 10多位浙江名僧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传经。两国名僧的往来不但培养了众多高僧 ,而且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迅速扩大,这一影响同样也波及了这时期的文学发展。反映到诗歌园地中来说,佛教在该时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浅谈山西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琳洁 《太原科技》2007,(11):77-77,79
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西省两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从寺庙、雕塑、音乐、壁画等方面将佛教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佛教文化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促进佛教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也给佛教文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