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和毛管力曲线是表征裂缝中流体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基于侵入逾渗模型,建立一种考虑变应力影响的粗糙裂缝内油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法构建单条粗糙裂缝模型;利用侵入逾渗模型模拟单条粗糙裂缝中的稳态油-水驱替过程,数值求解毛管力及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与Mualem解析模型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借助裂缝所受有效应力与开度间的解析关系,研究变应力影响下油水两相流动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水驱替过程中,随着裂缝有效应力增加,毛管力曲线呈整体抬升趋势,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明显减小,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基本不变,同时发现油相开始流动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和水相基本失去流动能力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两相流变密度射孔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考虑水平井气液两相流体分层流动特性以及气液两相流体高速通过射孔孔眼所产生的非达西流动效应等因素,基于向井流流动模型和水平井简气液两相分层流动模型,建立了水平井两相流变密度射孔优化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值求解,揭示了变密度射孔完井水平井内气液两相分层流动规律,并对模型中产量、地层渗透率等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射孔会导致水平井简跟端的径向流人量大大增加,出现明显的端部效应,而通过调节射孔密度,可以有效地调整水平井生产剖面,尤其对于高渗油藏,变密度射孔能够有效地减缓可能出现的水气锥进,从而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3.
制定了用差热分析(DTA)法测定水包油型(O/W)乳系相转型温度(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PIT)的技术,研究了乳化剂浓度、乳化剂的HLB值,水相的pH等对于甜橙油—水乳系PIT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乳化剂的复配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n80与Tween80相容性较好,适于复配作为复乳的乳化稳定剂,当它们以9∶1的质量比(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7∶3的质量比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所制得的复乳稳定性较好,其最适质量分数分别为亲脂性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14%,亲水性乳化剂在外水相中的质量分数18%.  相似文献   

5.
利用复合乳化剂制备出由乙苯、二甲苯或正辛醇为油相形成的乳液,并且在24和48小时后测定乳液的稳定性指数。通过改变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研究HLB值与乳液稳定性指数的变化关系;在HLB值为5.26时,通过改变乳化剂用量、添加剂碳酸钙、聚丙烯酰胺用量以及丙烯酰胺含量,研究以上变量与乳液稳定性指数的变化关系,并绘制出相应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6.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7.
乳状液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乳状液类型的主要理论和经验规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分散体系,它有O/W(油/水)和W/O(水/油)两种类型。前者,分散相(内相)是油相,连继相(外相)是水相,后者则恰好相反。此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均有极广泛的应用。因此,探讨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是很重要的。 油水混合生成何种类型乳状液与许多因素有关,如乳化剂性质,相体积比,加料方式和容器壁性质筹。但影响乳状液类型最重要因素是乳化剂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天然或合成高聚物和固体粉末均可作乳化剂,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表面活性剂。因此,本文将正点讨论表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气液两相混合物在电动潜油离心泵叶轮流道内的流动状况,揭示了叶轮内和出口处气液两相的相对滑动和分离现象,给出了气液两相的相对滑动系数与叶轮结构和工况参数的关系式,对于正确设计和选择电动潜油离心泵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气液两相混合物在电动潜油离心泵叶轮流道内的流动状况,揭示了叶轮内和出口处气液两相的相对滑动和分离现象,给出了气液两相的相对滑动系数与叶轮结构和工况参数的关系式.对于正确设计和选用电动潜油离心泵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W/O/W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W复相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是一种使聚合物从油相中沉淀分离包围住芯材的成囊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经随着内水相粘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和搅拌转速提高而降低。同时,不同乳化剂影响也不同,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时,所得的微胶囊比使用Tween 80时粒径小,且分布窄。  相似文献   

11.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吸附色谱法分离孤岛和辽河稠油,得到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以甲苯、正十二烷为模拟油,添加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考察了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添加前后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pH值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间存在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程度取决于稠油极性组分自身的界面活性,界面活性越强,相互作用程度越强。加入乳化剂前稠油极性组分在碱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加入乳化剂后体系在强酸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在中性和弱酸弱碱条件下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本实验室生产的粘多糖A对辽河重质稠油进行乳化降黏试验,系统考察油水质量比、多糖浓度、乳化温度、乳化转速和乳化时间对稠油乳化降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油水质量比6:4,多糖质量浓度150 mg/L的稠油溶液放入温度25 ℃、转速160 r/min的摇床乳化6 h,稠油黏度由87000 mPa·s降至310 mPa·s,降黏率达到99.6%。此外,通过对乳化降黏后稠油破乳处理研究发现,稠油在室温静置24 h后即可实现油水分离,且破乳后的多糖水溶液可以重复使用2批次,显著降低了多糖乳化剂及后续稠油脱出水处理成本。因此,该粘多糖A可广泛应用于稠油乳化降黏开采和输送领域。  相似文献   

13.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油酸/Span20/OP10为复合乳化剂,柴油为连续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通过微乳面积等值图、拟三元图确定出体系中乳化剂最佳比例为w(油酸)∶w(Span)∶w(OP10)=41∶31∶28;在最佳聚合点处,油相、乳化剂相、水相分别占体系质量的34.62%,15.38%,50.00%.应用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分别对聚合前后的微乳液体系进行表征,可以看出聚合前微乳液中存在大量反胶束(团)(10nm以下)及溶胀胶团(约50nm)结构,聚合后得纳米级水凝胶微球,前后尺寸相差不大.同时测定油酸/Span20/OP10复合乳化剂水溶液与桩西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并与反相微乳聚合常规乳化剂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界面张力较低,能够起到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和Twee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作为复配乳化剂,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以油水分层效率和乳状液液滴的粒度分布及其平均粒径(D4,3)作为乳状液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了HLB值、沉降时间、含油率、乳化剂含量、搅拌时间、搅拌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pan80-Tween80-煤油-水体系中,制备水包煤油乳状液的最佳复配HLB值为12.0:提高乳化剂的含量和油水比、延长搅拌时间、提高搅拌转速均可以降低乳状液的平均粒径(D4,3),减少油水分层效率,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其中乳化剂含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硫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诱发及沙棘油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气中二氧化硫 (SO2 )污染物的遗传毒理效应。采用 SO2 吸入染毒法 ,模拟 SO2 大气污染 ,从整体水平直接对短期与长期 SO2 吸入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形成微核 (MN)的效应及沙棘油的防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短期与长期 SO2 吸入均可引起小鼠骨髓 PCE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 ,且有明确的剂量 -效应关系 ;(2 )随着吸入的 SO2 浓度的增高 ,不仅单微核细胞率 ,而且双微核细胞率均显著升高 ;(3) SO2对阳性致突变剂乌拉坦诱发微核的作用有显著抑制效应 ;(4 )沙棘油对 SO2 诱发 PCE微核的效应有防护作用。从此可以结论 :SO2 空气污染物是哺乳类细胞染色体断裂剂和基因毒性因子、SO2 与阳性致突变剂的联合作用是复杂的 ,某些天然物质对 SO2 的毒效应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Starch is a kind of abound and cheap resource, which can regenerate and whos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glucose units that contain many active hydroxyl groups. The modified starch can be synthesized with various chemistry, physics and biology methods. It has extensive uses among all kinds of paper chemical products. Th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starch with acrylamide(AM) and cationic monomer can join the synthetic chain with high molecular onto the starch backbone. This is a …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乳化剂与矿物油的乳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油酸皂等为主体的复合型乳化剂对柴油进行乳化,获得热稳定性的微乳液,于室温下放置2.5a以上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乳化法制备叶黄素油悬液的配方组成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选择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乳化转速为参数,以叶黄素油悬浮液稳定系数R值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优化叶黄素油悬液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以卵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脂(质量比1∶1)复配作为乳化剂、乳化剂添加量4%(质量百分比)、乳化温度65℃、乳化转速16 000 r.min-1和乳化时间30 min时制备的产品稳定性最佳,静置6个月未发现析油分层的现象,并且色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法和残留物含量差值法考察阴离子乳化剂、助剂和皂液pH值等对皂液-沥青甲苯模拟油界面张力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助剂和皂液pH值等对油水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两者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随着乳化剂和羧甲基纤维钠用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贮存稳定性变好;随着皂液pH值的升高,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分别呈现出变小和变好的趋势,在pH=11时,界面张力值最小,贮存稳定性最好;随着缔合型增稠剂T用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先增加后减小,贮存稳定性先变差后变好,两者最后都趋于稳定;乳化剂和助剂对油水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的由大到小顺序为乳化剂SD-2、缔合型增稠剂T、羧甲基纤维素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