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有孔虫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庆丰剖面全新统每5cm取一个样,进行有孔虫分析,划分了4个组合,讨论了海面变化7.5kaBP以前,海面在0m以下,但波动上升.7.5-4.0kaBP,为高海面时期峰期出现于6.4kaBP,5.6kbBP,5.1kaBP,4.4kaBP,最高海面在5.6kbAP前后,可达+4m左右。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 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别是开始于1300、1100、780、590、140、50、10ka B.P的河流下切形成的,其原因在于构造的脉动式上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将每一地貌面形成的时期定义为一个地文期,它与其后因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4.
4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特提斯海的封闭和西藏成陆,但40~20MaBP间地面很低。20Ma前的构造运动使青藏地区一些山地隆起,但而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夷平,地貌与生物证据揭示,早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约1000m。高原的强烈隆起开始于3.4Ma前,这被高原内外普遍的砾岩堆积和盆地演化记录了下来。青藏高原东部盆地演化与大河流发育研究表明,至少有10次强构造上升事件发生,它们分别开始于3.4、2.5、1.7、1.3、1.1、0.8、0.6、0.14、0.05和0.01MaBP。其中2.5、1.1、0.8、0.6和0.14MaBP五次上升事件对高原隆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青海东北部湟水各地高阶地上的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通过多环境指标综合分析,发现其间夹有三层古风成砂,它们反映了自1.2MaB.P.以来本区经历的三次极干冷气候事件。根据古地磁测年及^14C测年推算:最早一次极干冷事件出现在1110KaB.P.,基本与大姑冰期I期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对应;第二次极干冷事件出现于140KaB.P.,大致相当于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对应;最未一次极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典型黄土的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流水搬运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Ma~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间歇性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的;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干旱区的存在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闽东北沿海晚第四纪海侵与海面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东北沿海是福建乃至全国晚第四纪海面变化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根据该区的钻孔岩芯和地表露头沉积相及测年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闽东北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和海面变动;晚更新世约90-80kaBP,70-60kab0,40-39kaBP和34-22kaBP发生4次海侵;全新世海侵在约12kaBP已开始,此后海面有过多次波动,其中约在距今6ka和3ka前出现过明显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面,海侵范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葫芦洞、三宝洞和董哥洞末次盛冰期(~30 000 aBP)以来的石笋氧同位素数据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其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区域冰期的气候波动较全新世剧烈,盛冰期的气候波动较冰消期剧烈。在全新世阶段,董哥洞和三宝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周期均具有显著的三阶段特征。但在千百年尺度上,两地气候周期的长度和强度并不尽相同,董哥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周期信号相对较弱。其原因是董哥洞区域受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之间的反相位关系削弱和改变了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这一特征反映了不同季风区域、不同周期的气候变化主导因素可能有所差异。分析结果同时显示,在~3 000 aBP,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可能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用选区电子衍射研究了新合成的铋系铜氧化物Bi2Ba2Nd1.6Ce0.4Cu2O10+δ观察到了不寻常的调制结构:q=0.114a+0.114b.用键长失配和氧插讨论了调制结构的起因。指出键长失配的加重也导致调制周期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中国黄土中的仓鼠、鼢鼠化石,及其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并将其按时间分布划分为4个阶段:中间原鼢鼠Mesoslphneustintermedtus阶段(3.40~2.45Ma)、奥米加鼢鼠Youngiaomegodon阶段(2.45~1.60Ma)、丁氏鼢鼠Y.tingi阶段(2.00~0.73Ma)、方氏鼢鼠Eospalaxfontonieri-沙鼠Meriones阶段(0.73Ma~Rec.)。第一阶段处于新生代以来最后的温暖湿热时期;第二阶段代表了湿热气候环境的最终结束、干冷气候的开始;第三阶段反映了相对干冷的气候环境,以及干冷-湿热气候的频繁波动;第四阶段气候更加寒冷干旱,部分黄土地区沙化。  相似文献   

11.
碱土云母可切削玻璃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Ba0.5Mg3(Si3AlO10)F2-Mg2Al4Si5O18-Ca3(PO4)2系统,制备出了含Ba碱土云母为主晶相的可切削玻璃陶瓷,弯曲强度σb=229MPa,断裂韧性KIC=2.48MPa.m^1/2,钻孔速度大于7mm/min。优良性能的获得借助于Ba云母玻璃陶瓷可控的微观组织,即相互交错的云母晶体和“卷心菜”的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除总体模型与中国中西部黄土高原、深海氧同位素及南极冰心记录一致外,还可以与格陵兰Summit冰心记录进行良好的细节对比,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3-甲基-4-硝基吡啶-1-氧(POM)与2,4,6-三硝基苯酚(TNP)的混合晶体从三氯甲烷溶液中生长获得,组成为1∶1,熔点85℃.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POM∶TNP混合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n,a=0.6246(4)nm,b=1.6058(6)nm,c=1.5228(3)nm,β=95.62(3)°,V=1.520(2)nm3,Z=4,Dc=1.67g/cm3,λ(MoKα)=0.071069nm,μ=1.40cm-1,F(000)=784,R=0.059.结果表明,该晶体中两个不同分子之间存在一个氢键  相似文献   

14.
深海氧同位素3-1阶段是指深海沉积物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的第四纪末次冰期至冰后期的一个时期,期间气候表现为间冰阶、极端寒冷、多次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至最后转暖多个变化特征,相关气候变化沉积响应及影响因素等科学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然而,该时期相关千年尺度气候事件的记录及讨论在华北平原地区仍有争议,为探讨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在该阶段的气候特征,本研究在大厂凹陷区天然剖面进行高密度碳14断代样品测试,并开展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分析,获得地球化学数据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该剖面年代从32.5ka至8.2 ka,处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期至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早期。在该时段,主量元素氧化物TFe2O3、Al2O3、SiO2、MgO、CaO、Na2O与K2O与微量元素Sr、V、Ni、Co、Ga、Cu、Ba、Cr和Zn均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MIS2末次冰盛期和MIS1早期中的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冷期,K/Na、Al/Na、化学蚀变指数 、化学风化指数 和古温度等指标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呈现一致的变化,同时与全球尺度的事件具有同步性,因此认为晚更新世晚期华北平原的气候变化可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下东亚季风区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由KMnO4和(NH4)6Mo7O244H2O合成了标题化合物K0.5(NH4)5.5[MnMo9O32]6H2O,用x-射线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的晶体属三方晶系,空间群R32;a=15.846(4),C=12.396(3),Mr=1657.28,V=2695.63,Z=3,Dc=3.82g/cm3,μ=41.5cm-1,F(000)=2967.对3024个可观测衍射[F0≥3σ(F0)]最终偏离因子R=0.037,Rw=0.043.结构测定表明:Mn(Ⅳ)与6个氧配位形成键长相同的MnO6八面体,它位于[MnMo9O32]6-阴离子的中心,而Mo(Ⅵ)均与氧原子六配位,形成9个畸变的MoO6八面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羟胺(TMHPHA)和2,2,6,6-四甲基-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60℃引发的苯乙烯(M1)-甲基丙烯酸甲酯(M2)共聚合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阻聚剂对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合均呈现良好的阻聚效应,其中TMHPHA略优于TMHPO;同时观察到St-MMA共聚表观活化能和竞聚率表现出的差异.当阻聚剂为200μg时,共聚物组成发生改变,它们的恒比共聚点由对照实验的0.529分别变化为0.543(TMHPHA)和0.567(TMHPO).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提高酶解马铃薯汁的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汁用糖化酶水解,接种热带假丝酵母,在摇床中30℃,120r/min培养3d.分别用(NH4)2SO4或柠檬酸铵为氮源,用Na2HPO4-KH2PO4缓冲液和CaCO3为pH值稳定物质时,测定发酵基质中蛋白质的增加量.结果表明,以(NH4)2SO4为氮源,用Na2HPO4-KH2PO4缓冲液(0.02mol/L,pH6.8)和CaCO3(0.3%)为pH稳定物质时,发酵基质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值最大,以干重计,蛋白质含量从10.4%增加到39.6%.  相似文献   

18.
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名义组分为Bi1.8Pb0.2Sr2Ca2Cu3Ox和Bi0.9Pb0.1Ba0.1Mg0.1Sr0.8CaCu2Ox超导样品,并研究了Ba,Mg掺杂对Bi系超导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及电阻-温度关系的测量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Ba和Mg元素可以有效地抑制Bi系2212相的生成,促进2223相的形成,并能提高超导材料的Tc。  相似文献   

20.
ZnCl2与POM的合成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nCl2与POM生成1:2加成物「Zn(POM)2Cl2」,C12H12Cl2N4O6Zn,晶体必三科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系数为a=11.755(11)×10^-10m,b=12.3574(7)×10^-10m,c=6.592(4)×10^-10m,a=102。732(5)°,β=92.074(6)°,γ=110.124(60°,V=876.2×10^-30m,MR=444.53,z=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