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特征的箱体类零件信息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个基于特征的箱体类零件信息模型,它分为三个层次:零件层,特征层和几何层,零件层主要反映总体信息,特征层反映零件的形状,精度与加工要求,几何层则反映零件的点,线,面的几何/拓扑信息,文中把构成零件的特征分为方位特征,形状特征和技术特征,分析了特征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形状特征模型和精度特征模型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的特征表达方法解决了特征识别的脆弱问题,分析特征识别研究现状,探讨特征识别的关键技术的原理方法,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提出一种面向多种应用层次的智能集成化特征识别技术,成功地将特征识别应用于并行设计中产品模型向制造特征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区别性特征及多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性特征的创立是现代音系学开创性的发展,音位不再被看成是音系分析的最小单位,而是一系列区别性特征的集合,区别性特征被用于描写语音的自然类并对其规则进行概括,由于有些特征可以根据其它区别性特征预测,这些被称为多余特征的信息可以在描写语音时省掉,多余特征的值可以运用多余特征规则来赋予。  相似文献   

4.
冲压件形状特征的组合关系与组合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冲压件形状特征建模中,形状特征之间的组合关系和组合操作是建模的基础,文中讨论了孔特征依附关系,非孔特征嵌入关系和相交关系,并根据组合关系建立特征关系图和特征树,同时提出了粘合操作,打孔操作、嵌入操作、相交操作,范式操作等实现各种组合关系的形状特征组合运算,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冲压件特征造型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CAD的产品装配特征多层映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数学方法描述了产品设计特征和装配特征信息,应用集合论在特征信息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特征映射机理,通过多层特征映射,建立了产品从设计域以装配城的特征映射数学模型,为并行工程中多域特征映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遗传编程方法提取和优化机械故障的声音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弥补单一特征在机械故障特征识别中的不足,引进遗传编程方法对单一特征重新优化,构建复合特征。利用声音信号的复合特征实现滚动轴承的状态识别,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尝试利用信息融合思想,融合机器声音和振动两种信号的单一特征,再利用遗传编程得到新的复合特征,其识别效果比单独使用声音信号复合特征更好,并且缩短了遗传编程的搜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传统声学特征所含情感信息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深度特征提取模型优化声学特征,所提声学深度特征既能更好表征自身又拥有更多情感信息。【方法】基于声学特征与语谱图特征之间的互补性,首先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语谱图特征,然后使用多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两个特征进行特征融合降维,所得融合特征可有效提升系统识别性能。【结果】在EMODB语音库与CASIA语音库上进行实验验证,当采用DNN分类器时,声学深度特征与语谱图特征的多核融合特征取得最高识别率为92.71%、88.25%,相比直接拼接特征,识别率分别提升2.43%、2.83%.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代数特征抽取方法及人脸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特征抽取是图象识别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代数特征抽取是一各肯效的特征抽取方法。该文给出了一种新的代数特征抽取方法。首先给出了图象矩阵特征矩阵的概念,再根据特征矩阵抽取代数特征,该文证明了这样抽取的代数特征具有一些重要的代数和几何不变性,作为一个应用,将此方法用于人脸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特征面积、特征能量算法是时域分析方法中识别信号局部突变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算法在用于含有低频或直流干扰信号的场合时具有局限性。分析了无缝钢管在线漏磁检测原理,对钢管缺陷识别技术中的特征面积、特征能量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算法。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的算法对有缺陷区域的特征面积、特征能量进行计算的结果与无缺陷区域的计算结果差别明显,二者之比有大幅度提高。有外伤与无伤特征面积之比值大于28,特征能量之比值大于900,有内伤与无伤特征面积之比值大于10,特征能量之比值大于90。以此特征面积和特征能量作为特征量识别钢管缺陷及判断内、外伤的类型,效果良好。该方法容易实现,适于生产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0.
自动特征识别的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箱体类零件的加工特征及特征参数进行仔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特征实体造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实体模型的截面轮廓造型自动特征识别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从单个造型特征的自身局部的数据结构入手,根据造型软件的造型特点,将此造型特征在草图上的横截面外轮廓环识别出来,再根据制定的特征规则及其成型特点识别出具体的加工特征,有效地避免了特征重组和相交特征识别的难点,实现了对复杂箱体类零件的加工特征自动识别,从而实现了CAD/CAPP系统的信息自动传递。  相似文献   

11.
基于AutoCAD开发零件特征建模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AutoCAD系统在特征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特征建模技术理论,借助ObjectARX二次开发工具,在AutoCAD2004平台上开发了基于特征设计的零件特征建模系统。该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设计效率高,可以方便地输入特征的非几何信息,为后续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便于CAD与后续过程CAPP和CAM的集成。该系统的实现表明利用现有CAD系统的实体造型功能,开发特征建模系统是实现CAD/CAM集成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Pro/Engineer开发平台,应用Pro/Toolkit开发工具和VC++6.0程序设计语言,在设计开发齿轮类零件三维参数化造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基于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的特征造型系统.将传统的直齿圆柱齿轮设计转化为利用线图程序化处理及列表函数插值的人机交互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先进制造系统的要求进行了楔横轧模具特征建模的研究,阐述了关于特征建模的设计思想。针对楔横轧零件的特点,在SolidWorks2000平台上二次开发了基于特征建模技术的模块化,参数化的模具CAD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基于Pro/E参数化技术的三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圆柱齿轮为例设计了一个基于Pro/E参数化技术的三维零件库模型系统.该系统利用特征造型、参数化设计创建通用模型,通过修改零件参数,生成相应的零件模型,不需要逐一创建单个模型,能够大幅度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工作量,进而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面向对象的特征建模思想,在AutoCAD 2000软件平台上,设计开发了轴类零件特征造型系统.该系统基于主、辅形状特征自动设计轴类零件的三维模型,并具有特征信息交互设计,特征编辑和特征文件输出等功能,为实现CAD/CAM集成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冲压件CAD/CAE系统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征不仅表达了产品的形状信息,而且包含功能等其他高层语义,可起集成CAD和CAE的桥梁作用。通过建立基于特征的集成化产品信息模型,论述了基于特征的CAE建模技术和基于特征知识的智能化后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CAD/CAE的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特征技术的智能产品信息模型框架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基于特征的智能产品建模系统的框架、工作机制及系统实现技术要点 .产品可以封装为包括几何形体信息、非几何属性信息及与产品相关知识等内容的对象 .特征建模是智能性建模方法 ,可将特征建模系统中的特征分为两类 :应用级特征和系统级特征 .应用级特征是面向应用领域的特征 ,它可由用户自行定义或扩充以符合用户的应用要求 ;系统级特征是由系统提供的低层次特征 .建模系统提供了利用系统级特征组建新的复合特征的函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软件体系结构是大型软件系统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正交软件体系结构结合了传统横向设计的抽象层与面向方面纵向设计的线索,依据特征模型把系统架构设计成包含正交的组织层和线索的构件。讨论了设计正交化功能特征模型及正交软件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并应用于一个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于瘦客户端结构的协同特征造型系统需要在服务器和客户端来回持续地传输大量数据流,网络代价很高,本文提出利用细胞元分割技术且采用B/S结构构造协同框架,进行协同造型的方法.并给出了系统设计及系统主要组件的功能.由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的是造型指令和参数,而服务器反馈回客户端的是一个分割后很小的变化的细胞元模型(CCM),从而降低了网络负荷,提高了更新效率;另外,采用B/S架构使得服务器方昂贵的软硬件资源可由多个客户方承担.  相似文献   

20.
提高特征编辑的效率是基于特征的参数化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一个基于边界模型(B_rep)、构造历程树(CSG)和特征描述图(FDG)的特征模型.基于FDG的特征设计和编辑克服了传统特征造型系统的时序性和历史流的管理顺序,是一个与历程无关、非时序性的特征造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