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高酸值原油中石油酸的分离和回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溶剂直接对高酸值原油中的环烷酸进行抽提,经优选表明:溶剂组分A的质量分数为5%,组分B为8%,组分C为40%,组分D为0.8%;抽提的最佳剂油质量比0.15。经复合溶剂抽提,脱除率可以达到80%以上,环烷酸的粗酸值符合工业2#酸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锌铝类水滑石,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孔径测量及TG-DTA热分析对其表征,并考察其对高酸原油酯化脱酸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ZnAl-HTlc催化剂的作用,在原油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250 ℃、乙醇与油的质量比为0.02的条件下,原油的酸值可以由3.61降到0.24;原油中的环烷酸与乙醇反应生成环烷酸乙酯,可有效降低原油的酸值并降低其对设备的腐蚀性,能够满足炼油厂在不进行材质升级条件下加工高酸原油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对渤海PL19-3原油环烷酸分离提纯后,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对环烷酸组成结构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PL19-3原油中石油酸不仅存在于柴油馏分中,在减压蜡油中仍然有较高含量;环烷酸主要是以一环、二环、三环为主,芳环含量较低,并随馏分变重结构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4.
石油中的环烷酸及其脱除与精制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环烷酸的来源及用途,通过对环烷酸腐蚀特点的阐述,指出了对原油或馏分油进行脱酸的重要性,并对石油中环烷酸的脱除及其精制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克拉玛依九区重质原油中环烷酸萃取及色谱分离研究,得出了较佳分离方案,对萃取分离所得粗环烷酸再进行色谱分离,得到以正态分布状态排列的各类环烷酸,并进一步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出较纯的环烷酸组分。  相似文献   

6.
高纯环烷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由粗环酸精制为高纯环烷酸的工业化新工艺.粗环烷酸经氢氧化钠皂化、水份及油品分离脱石皂化物、酸化、减压蒸馏等制备而得高纯环烷酸,酸含量可达98%,酸值回收率可达90%以上.在500t/a高纯环烷酸工业生产装置上,考察了温度、真空度等因素对制备的影响,并进行了简略的经济分析.该工艺已先后向国内7家单位进行了转让和生产,并正在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1,表6,参6.  相似文献   

7.
 酸压后的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会增加泵、管柱的载荷,也容易造成管柱腐蚀结蜡等,给实际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酸压后的开井试产前尽量让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破乳,将水分脱出。为测定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的破乳效果,确定破乳时间,针对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胶凝酸、冻胶酸、变黏酸体系,进行这3 种酸液体系不同浓度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的破乳室内评价研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破乳效果胶凝酸>冻胶酸>变黏酸,在模拟井底温度(90℃)时,胶凝酸残酸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率达到98%以上;酸液浓度越低,越有利于破乳,变黏酸的这项特性尤为突出;时间越长破乳效果越好,但在90 min 时达到基本破乳;在高温条件下残酸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破乳快,脱水率高。但随着开井试采,地层原油由储层流动到井口,温度降低,脱水率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渤海蓬莱20-2油田原油物性和色谱-质谱等实验数据进行成藏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新近系馆陶组原油物性差异及成因。蓬莱20-2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硫、低蜡和低凝固点的稠油特征,油田南区的原油物性呈现出优于北区和东区的特点。南区的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较低;而北区和东区的原油分别来自渤东凹陷沙三段和庙西北洼沙一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均较高。油田区原油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中蜡组分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降解能力,其蜡组分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来自热演化程度较低、藻类来源丰富的富烃凹陷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立足于研究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原油防止酸渣形成的方法入手,从原油胶质沥青质、酸液类型、三价铁离子和各种类型的杭渣别等方面,考察了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的原油(一个区块)与酸接触,形成酸渣的可能性。室内实验表明,盆酸和土酸与原油形成酸渣的趋势强于磷酸和乙酸,酸渣量达19以上;酸渣童随着Fe,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残酸和乏酸也能形成一定量的酸渣;好的杭渣剂能明显减少酸渣生成量。这为预防酸渣形成,保证酸化施工质童和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渤南低凸起东段蓬莱25-A构造新近系和古近系原油系统采样,利用大量最新实验资料,研究了原油的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蓬莱25-A构造新近系和古近系原油在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方面相似,原油形成于还原-弱氧化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为混合型,高等陆源植物与低等水生藻类和菌藻类对原油的生成均有贡献,且低等水生生物贡献较大,4-甲基甾烷指数高,为典型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特征。而在原油族组分和成熟度方面,新近系和古近系原油却差异较明显,新近系原油具有高饱/芳比、低非/沥比和高成熟度特征,古近系原油具有低饱/芳比和高非/沥比特征。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古近系未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新近系成熟油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构建非对称VECM BEKK GARCH模型,分别选取大庆原油和WTI(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作为国内外原油现货价格的代表,研究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间国内外原油价格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WTI原油价格对大庆原油价格存在显著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而大庆原油价格对WTI原油价格只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二者间存在双向的非对称性的波动溢出效应,即大庆原油价格会随着WTI原油价格的变动而呈现出时变性和持续性变化的特点,而WTI原油价格变动呈现出持续性时,大庆原油价格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总体上,负向冲击使大庆原油价格波动的幅度大于WTI原油价格波动的幅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以高沥青质的塔河原油生产重交通道路沥青和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的制备工艺,并对产品进行了路用性能评价。采用增延剂和其他添加剂可以制备性能优良的重交沥青;利用交联稳定剂可以制备相容性好的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路用性能评价采用传统方法和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塔河沥青具有软化点和针入度指数高的特点;SHRP方法评价表明,尽管塔河沥青老化前后的低温延度低,但是在具有较高的抗高温变形能力前提下,能够保持优良的低温抗裂性。与其他原油制备的改性沥青相比,高沥青质塔河原油制备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和丁苯橡胶(SBR)改性沥青,具有独特的高、低温性能和更低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流变测量手段对尼罗原油添加EVA降凝剂前后流变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尼罗原油中加入EVA降凝剂后,凝点不变,但低温下的屈服值减小(凝点处降低幅度为70%),反常点由38℃升至45℃,原油的非牛顿流体温度范围向高温方向扩展,此外掺加不同比例轻油的尼罗原油加剂后依然存在反常点升高的现象。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相同条件下原油析出蜡晶浓度远小于其实际内相浓度,证明了原油中蜡晶溶剂化层的存在,进一步完善了降凝剂对含有较多极性胶质的高凝易黏原油的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15.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 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可划分为A1、A2、A3、A4、B 类,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可划分为Ⅰ、Ⅱ、Ⅲ类,目前发现的原油主要是第Ⅰ类;第Ⅰ类原油来自A1类烃源岩(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7 油页岩),第Ⅱ类原油来自A2类烃源岩(深湖-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 暗色泥岩),第Ⅲ类原油来自A3类烃源岩(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 暗色泥岩)。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剪切(泵的强剪切和管道的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内在影响机理,给新管线建设及管线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采用气相色谱、核磁共振、DSC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5种原油的组成、蜡结构、析蜡点和蜡晶形态进行分析;按照参考文献报道的模拟实验方法,评价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5种原油添加降凝剂后的原油流动性影响。结果发现,在析蜡温度点以上,原油中仅有极少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原油的流动性无影响。在析蜡高峰温度区内,原油中有大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对原油流动性有恶化作用;管道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与原油的组成(蜡含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和蜡的结构(碳数分布、支链度)有关,既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改善作用而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恶化作用,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析蜡高峰温度区内的剪切对蜡晶形态和蜡晶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该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龄及温度-时间热史模拟技术探索了如何精确限定油气藏的成藏时间。从渤海蓬莱9-1潜山花岗岩储层裂缝带和基岩带分别获取2件磷灰石样品,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年龄和径迹分布,利用 AFT Solve 软件模拟获得了它们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2件样品相似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表明,在3.8~2.6 Ma B.P.期间,由于受石油流体充注的影响,样品发生异常热扰动和温度突变,在3.2 Ma B.P.时期受扰动的温度达到最大。根据受异常热扰动的起始时间,确定蓬莱9-1潜山花岗岩石油充注时间为3.8~2.6 Ma B.P.,油气藏的主成藏期为3.2 Ma B.P.。  相似文献   

18.
由于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稠油开发和集输面临较大的困难,而利用微生物改善稠油的性能比业界的传统做法更为经济、环保。从辽河油田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嗜蜡菌(ZL 7),优化出其最佳培养温度为45 ℃,培养周期为7 d;含菌体的富集培养液(菌悬液)处理稠油7 d后,对稠油有较明显的降黏、除蜡的作用;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监测稠油的粒径长度分布(CLD)与粒径分布(DDD),发现稠油小粒径所占比率上升,大粒径所占比率下降,粒径平均值较之前有所下降,有利于稠油乳状液的制备及分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盛产含蜡原油,在低温(凝点温度附近)条件下,含蜡原油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概述了国内外含蜡原油低温粘弹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含蜡原油粘弹性起因于其内部形成的蜡晶结构。振荡剪切实验方法最适合于含蜡原油的粘弹性测量。粘弹性与胶凝温度、胶凝强度、屈服应力和触变性等参数有关。含蜡原油经历的热历史、剪切历史以及析蜡特性是影响粘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在含蜡原油低温粘弹性认识上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含蜡原油粘弹性与屈服应力、触变性的关系,在机理研究方面加大力度;通过研究粘弹性与热历史、剪切历史的关系,建立管道运行和停输期间含蜡原油胶凝特性的预测模型,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