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20世纪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原有的封闭住区模式已不能适应住区开发。人们渴求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形成传承给下一代充满活力的城市居住空间——开放型小尺度街区。本文以大连锦泉源二期商业地块规划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开放型小尺度街区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余小陇  吴昊芮 《科技资讯》2009,(1):233-233,2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区作为当下大中城市的主流居住模式,其景观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该文介绍了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现状,通过剖析其优势和劣势比较,从人的心理感受、规划布局、建筑与环境融合等角度,介绍了成都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和主要表现形式。从中试图寻找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聂恩来  马小平 《科技信息》2008,(11):132-132
当今工业文明对居住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动了住区的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提倡,并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方向。“绿色建筑”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想居住模式,它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等特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必将推动住区的可持续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的转型期既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行动者及社会关系动态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即为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引,探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由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分别主导的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特点、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多重力量组合作用下,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生产显示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征,以企业生产和政府提供为主要特征的政企合作空间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郑少姝  周鲁潍 《科技信息》2007,(9):14-14,13
本文就现今城市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绿地系统的功能与绿地系统的建设原则入手,探讨建设适宜于济南市的住区生态绿地系统,以满足人们对住区高品质的要求以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加速扩张,城市不断规划建设新城区.从城市新城区居民择居行为心理的角度,结合居民感知调查,实证分析了芜湖市天门新区居民的居住空间选择偏好,探讨了新城区居住空间的理想布局,以期合理引导天门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的居住空间营造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湖南农村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聚落及单体住宅居住空间模式.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文化多元化,湖南的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开始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要改变现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湖南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就必须汲取湖南农村传统居住空间模式的精华,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节能、科技创新三项基本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分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分化的动因,阐述了居住区空间分异现象,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化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居住区的规划管理、房地产的引导控制、社区的建设服务等对居住空间分异加以引导的措施,并揭示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迁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陈燕 《科技资讯》2007,(13):116-117
城市小区规划的优劣是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规划构思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本文以梅州客都新城的科学规划为例,得出这一设计理念:居住环境设计必须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识别性,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应结合当地环境而富有特色,住宅设计应按人的行为模式合理安排各功能空间,实现户内公私分区、洁污分区,体现小康住宅应有的居住性、舒适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居住与就学空间匹配性对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与交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从不同服务范围内学生居学比率、过度通学、通学流视角分析了沈阳市学生居住与就学空间匹配性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居住地与就学地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匹配性.不同缓冲区范围内,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平衡型节点(学校)分别占比29.46%,19.46%和25.90%,占比较低,而且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边缘;从通学流来看,学生入学比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居住地不在其学校服务区范围内,城市中心区入学率明显高于外围新城区;从过度通学来看,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生过度通学率分别高达82.56%,78.68%,75.43%,由城市中心到外围过度通学距离依次增加.应从构建多中心的居住-就学空间结构、居学平衡下的居住与就学空间布局引导、探究教育设施共享社区结构模式以及科学实施“多校划片”改革等方面改善沈阳市居住与就学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探讨了改善和管理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策略,提出了可行性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住区空间存在巨大的适老化需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住区空间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住区智慧化发展成为居住环境优化升级必然趋势。梳理了住区空间智慧化发展的研究脉络,分析了住区空间智慧化的趋势,从保障居民健康的智慧养护、改善居民居住体验的智慧交互、注重环境友好的智慧生态3个方面论证了建设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通常可理解为"发展理论——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研究模式。经验主义思维则通过自身的发展经验总结,与其他城市的类比,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可行的途径;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则表现为"历史回顾——他者经验——自身目标——途径"的研究模式。本文在城市生态住区发展规划流程中将上述两者相结合,既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研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又可以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居住小区"为核心的建设模式及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依据的城市居住建筑节能现状。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权主义的兴起促使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基于保障女性权益的新视角,城市居住生活空间规划建设在女权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对四川省部分城市的实地调研,从女性权益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城市居住生活空间规划建设中在公共服务设施、家庭服务业设施、交往与休闲空间、交通便捷度和社区治安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现代城市女性的工作生活对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的现实需求,针对上述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启胜 《工程与建设》2007,21(6):869-870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在小区规划设计中,社区功能是否完善、居住组团布局是否合理、服务性设施的设置、小区模式等,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品质.因此,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就要注重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住区出入口空间是构成城市住区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住区的"眼睛"和"窗口"以及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本文对我国当前住区出入口空间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总结我国当前城市住区出入口空间规划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考察城市居住空间生态质量,描述居民生活环境现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深圳市为例进行探讨,挖掘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根源所在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发现:深圳市呈现出以福田为中心向两侧居住空间生态质量逐渐降低、东部优于西部、北部稍劣于南部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演进共同驱动形成的。因此,增加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规划与调整工业结构以消除污染,是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质量,人类住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生态住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该文在分析了生态住区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概括和展望了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