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乒乓球"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是中国竞技乒乓球运动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造就了大量的世界冠军,使中国的乒乓球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竞技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在各个历史时代下我国乒乓球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对我国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我国举国体制培养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嫣然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2):122-125,136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实行的特殊的体育制度.分析了举国体制的渊源、作用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和发展举国体制.  相似文献   

3.
以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举国体制的特色进行耙梳理析,从中发现、挖掘可供借鉴的成功之处,并对培养输送体系、教练员培训体系、竞赛体系及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论述.研究认为举国体制尽管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但从举国体制所培养运动员成效看,是较为成功的,对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模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融入国际社会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内容.持续运用并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模式,使其在国际社会中仍能凸现其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模式作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基点在于,1)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优化内部与外部系统的关系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力量;3)做好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工作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可持续发展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5.
举国体制对中国的竞技体育有着重大的贡献,2008年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转折点,以此为背景提出了举国体制的完善模式,以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张喆 《科技资讯》2014,(6):206-20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举国体制与职业化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共融性,论证了中国竞技网球举国体制与职业化互利共融的关系;强调在现行的竞技网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应以职业赛事为衔接点,相互补充,解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各有利弊的问题,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避免单一模式的失衡性发展,进而建立了举国体制与职业化互利共融共赢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技术封锁与遏制,揭示了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立自强能力不足的困境。国内发展需求和国外竞争局势都要求构建新型的科技举国体制服务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本研究对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然后梳理国外科技举国体制的模式及其演变。在总结国外科技举国体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模式,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宗友  李芬 《科技信息》2013,(18):312-313
本文通过对举国体制的概念,背景以及举国体制与体教分离在竞技体育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教结合完善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登上金牌榜首位,奖牌数也达到新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发表了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讲话,提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还将长期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成功经验之一的"举国体制"再次成为中外媒体热议的焦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所取得的进步,并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地改造与完善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跤术为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实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由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施,使的全国体育事业的开展偏重于奥运项目,以至于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处容身,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极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继承,极不利于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日益走向繁荣和兴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金牌数量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同时更体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崛起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阐述,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价值观迷失的原因所在.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的发展是要寻求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平衡,既要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又要不断的吸收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华;既需要保持对外开放,又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既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要体育文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体育文化资源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现状.从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竞赛主体、经营主体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优秀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体育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开发相应的体育赛事产品,提升相应的体育赛事品牌形象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校本课程资源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语境下对之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丰富充实校本课程资源,使之极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本文论述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并探讨了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和民众二维角度探讨竞技体育及其社会功能,这里将国家要求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竞争意识和民众欣赏竞技体育的获胜意识综合定义为金牌意识,思考与分析竞技体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大众体育的关系,进而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带动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针对国家象征的保护现状,存在相关体育规范的保护力度不足、规范不健全以及与司法衔接不畅等问题。需考量此类犯罪的特征与类型,并把握外部规制力介入之必要性的理论前提。通过明确规定组织体的地位与权责,设立与义务相对应的责任条款;区分针对不同主体的惩戒性机制以及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用以构建以《体育法》为核心的软硬法并存的法源体系等措施予以解决。同时,通过有利于维护国家象征情境的再塑造、培养国家认同的意识等预防措施,在竞技体育赛场内外营造维护国家象征与形象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影响,提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贯穿的整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崇德重义的伦理精神、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是竞技体育精神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铸造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丰富宝藏.  相似文献   

18.
孙艳玲 《科技信息》2010,(11):136-137
本文主要将全国学校运动项目布点现状融入到全国竞技体育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优秀运动员由学校中培养的体制形式将脱颖而出,加强学校管理体制的建设,争取建立以学校培养模式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和建立部分项目的国家训练基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从而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荆维玲 《菏泽师专学报》2012,(5):123-125,135
用经济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史沿革中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成因;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举国体制”产生的原因与行为的性质;探讨了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改革要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一致,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