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高温(120℃)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层柱双氢氧化物Ni2Al-CO3;以此为反应原料,同过渡金属单取代型杂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XW11Z(H2O)O39〕^n-(略写为XW11Z)进行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多金属氧酸盐柱撑层柱双氢氧化物Ni2AlXW11Z(其中,X=Si^4+,Ge^4+,B^3+;Z=Cu^2+,Co^2+,Ni^2+);通过元素组成分析、XRD、FT/IR等手段,对合成化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TG、DSC和XRD等手段研究了多酸层柱双氢氧化物Ms2Al-XW11Z(M=Co^2+,Ni^2+;X=Si^4+,Ge^4+,B^3+;Z=Cu^2+,Ni^2+,Co^2+)在空气气氛中的热解过程,得到了Co2Al-XW11Z系列化合物的三步热分解机理和热稳定性序列,而对于Ni2Al-XW11Z系列化合物,则表现出不同的热解过程。  相似文献   

3.
纳米SnO2和分子筛封装纳米SnO2簇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液相法制备出纳米SnO2超微粒,以及在分子筛的笼穴之中合成出纳米SnO2簇.利用XRD,TEM和Mossbauer谱(穆谱)对2种纳米粒子的微观结构状态进行了表征.XRD和TEM测得液相法制备的SnO2超微粒晶粒度为10nm左右.穆谱研究表明2种纳米SnO2微晶的穆谱均由体相原子和界面相原子2套子谱所组成.穆谱研究还证实了分子筛封装纳米SnO2簇微粒的分布均匀程度明显高于液相法制得的纳米SnO2.  相似文献   

4.
采用XRD,IR,Mobauer ESR,XPS,SEM和孔结构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新鲜,失活和再生三种丙烯氨氧化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中各元素以Fe2(MoO4),α-CoMoO4,NiMoO4,γ-Bi2O3.MoO3,α-Bi2O3.3MoO3,η-MoO3,α-Bi2O3和β-Bi2O3形式存在2;失活催化剂中,部分Fe2(MoO4)3转变为α-Fe-M  相似文献   

5.
微乳液法制备单分散的Cr2O3超微粒子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乳液法制备了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和硬脂酸(ST)表面修饰的Cr2O3超微粒子。讨论了影响超微粒子粒度和萃取率的因素,并用TEM,IR,TG,DTA,XRD,XPS及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四面体Cs3CoX5中络离子CoX4^2—(X=Cl,Br)零场分裂D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双自旋-轨道耦合参数模型研究了四面体四角晶位中络离子CoX4^2-(X=Cl,Br)的零场分裂D。研究表明,配体Br对Co^2+离子零场分裂D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对MOCVD制备Mo2C膜的物理化学机理进行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MOCVD制备Mo2C膜过程中,Mo(CO)6遵从先被基底吸附、发生相变再进行分解的两步机制;Mo(CO)6的分解过程是级联式分解,最后由Mo碳化为Mo2C膜;利用Gibbs函数最小的原理,对MOCVD沉积Mo2以IP RC YID R FKF DMH ADWRBIB OVT FJTFYFTH,RPWSVF B DN EAJD  相似文献   

8.
用脉冲辐解法研究表面活性剂CTAB,SDBS,Tween80胶束体系中O^-2的自歧化反应速率,并与模拟物Cu(Gly-Gly)2和天然SOD体系进行了比较,发现表面活性剂本身并无SOD样活性,对前人研究得到的表面活性剂具有SOD样活性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给予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磁记录用Co—Sn替代钡铁氧体微粉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玻璃陶瓷法制备的BaFe12.2x(Co-Sn)xO19的Co-Sn替代钡铁氧体微粉的磁性作了介绍,研究了微粉粒子的晶化过程:微粉的磁性对粒子形态、结构及Co-Sn替代量x的依赖关系;微粉矫顽力与温度的依赖性;测量并讨论了粒子表面自旋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CuO/Cr2O3/Al2O3催化剂常压1,4-二醇催化脱氢合成γ-丁内酯的反应,γ-丁内酯的产率可达99%以上,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镜法(SEM)、比表面及孔容测定法(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0为催化剂的脱氢活性中心,Cr的存在促进Cu在载体表面的高度分散,并与Cu形成CuCr2O4固溶体,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纳米晶LaCoO3和La1—xSrxCoO3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发现以Na2CO3-NaOH为沉淀剂,结合超临界干燥法,是合成纳米晶LaCoO3及La1-xSrxCoCO3(其中x≤0.3)的有效途径。以此法可制得平均粒径约15nm的LaCO3和平均粒径约35nm的La0.8Sr0.2CoO3.LaCoO3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随粒径的减小明显提高,纳米晶LaCoO3中镧被锶部分取代可显著提高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多晶钙钛矿钴氧化物La0.75Sr0.25CoO3 磁性多晶材料,结合XRD和ATM分析手段,对产物粉体的晶相结构和颗粒度进行了表征. 通过直流磁化强度测量分析表明,La0.75Sr0.25CoO3在低温下为自旋团簇玻璃态.  相似文献   

13.
燃烧法合成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O4: Eu, Nd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制备纳米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方法:首次利用金属硝酸盐和络合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合成了蓝绿色纳米级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O4:Eu,Nd,生成的材料进行了XRD和TEM分析,结果:材料粒子直径为30-70nm,平均为40nm左右,与此同时,发光材料的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显著的蓝移。结论:燃烧法是制备纳米发光材料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纳米超细粉体制备的化学沉淀法中溶液滴加法混合的缺点:胶粒生成、团聚与陈化等在时间顺序上逐渐发生而严重不同一,成为粉体颗粒分散性好、粒径均匀的障碍.本文将溶液滴加混合改为快速混合。发挥各因素同一性和优势,通过草酸共沉淀法制备成颗粒分散性好、粒径均匀、只有软团聚的纳米BaTiO3粉体,平均粒径达到28nm。  相似文献   

15.
以共沸蒸馏法制备出结晶完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5nm左右以及掺Fe3+量为0.1%的TiO2纳米粉体,通过XRD和TEM分析方法对晶体的物相和粒径进行了表征;通过在不同光源下催化降解水杨酸溶液,对其光催化活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掺Fe3+量为0.1%的TiO2纳米粉体在日光下的光催化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低品位氧化锌矿为原料,通过酸浸、净化除杂得到纯净的硫酸锌溶液.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考察了碳酸氢铵和硫酸锌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碱式碳酸锌的热分解温度及时间对纳米氧化锌粒径大小及锌沉淀率或产品纯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产品的粒径及晶型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得产品为六方晶系氧化锌,形貌为球状,平均粒径为40 nm,ZnO质量分数达到97.5%.所设计工艺可得到技术指标达到GB/T 19589-2004 国家标准中纳米氧化锌粉体要求,且操作简便易行,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均匀沉淀法和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ZnO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硝酸锌为原料,尿素为均匀沉淀剂制得的纳米ZnO粒径小,分布窄,分散性好,收率大体相等,远优于直接沉淀法制备的纳米ZnO.  相似文献   

18.
以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聚乙二醇6000为分散剂,利用直接沉淀法合成了粉末状、粒度均匀且分散性好的纳米氢氧化镁.研究了分散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对氢氧化镁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颗粒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  相似文献   

19.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纳米ZnO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四水平正交表设计试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处理试验数据,分别得到了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与载荷、纳米粒子含量和相对滑动线速度3个试验因素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最大,纳米粒子含量和相对滑动线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减小;试验因素对磨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相对滑动线速度、载荷和纳米粒子含量,复合材料磨损率随着相对滑动线速度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醇盐水解制备Al2O3纳米粉的先驱物体系及控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工业生产可行性及经济角度对氧化铝纳米粉制备的 先驱物体系-铝醇盐及溶剂种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醇盐水解技术及工艺条件对颗粒大小、形状及粒度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民划丙醇铝为先驱物、甲苯为溶剂采用两步解技术、通过控制水量,添加剂等条件,可控制颗粒的大小与形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