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是我国农村年复一年的再生性光合产物资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农村主要生活燃料和畜牧养殖饲草的地位,将逐步被替代。如何搞好农作物秸秆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开发,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阜南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是我国农村年复一年的再生性光合产物资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农村主要生活燃料和畜牧养殖饲草的地位,将逐步被替代.如何搞好农作物先秸秆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开发,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江苏一地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模式和难处、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秸秆综合利用知识的传播、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与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创新农村环保机制 为“两宜”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洁 《科技信息》2011,(29):396-396
为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重点综合整治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将环境保护工作向农村延伸,针对农村涉及面广,村庄分布比较分散的特点,这也使农村环保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不断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两宜城市建设和近年来农村环保工作实际,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刘蕴青 《科技信息》2011,(26):162-162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资源潜力分布、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农作物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等调研,对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条件;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着农民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宣传和环境法制不够;农村环保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等形势,十分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弥补当前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根本需要。以“两型”建设为视角,为优化农村环境教育,可采取如下举措: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形式;创新环保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科学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目前榆林农村经济、文化的现状和农业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优劣,提出图书馆为科技兴农服务就要关注农村科普,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增收,贴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这就需要农业科技更贴近农村、贴近农民,需要科技创新更先进、更适用、更经济、更高效、更环保、更和谐,更能解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因此,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提出的巨大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含技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在生产生活中涉及到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等方面逐渐增多,而农村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导致农村火灾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如何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被大火吞噬,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消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结合黑河市区的实际,就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如何建设新农村?大家普遍认为:“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减少农民。怎样减少农民?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但目前农村在劳务经济兴起的同时,大量智力资源也随着劳动力的过量转移而流失,其对新农村建设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难、农业转型慢、土地退化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断层、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留守儿童教育任务重、社会公益事业严重缺失等几个方面。对此,应实行鼓励乡土人才成长、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大农村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扩大和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层次;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余庆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指导农民生产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出现的新型富裕农民阶层有别于建国初期的富农。他们支撑着农村经济的兴旺发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面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要进一步发挥新型富裕农民在农村城镇化、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吸纳农民就业、激发农民的现代化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文芳  丰燕 《甘肃科技》2010,26(19):139-140,130
新农村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随着我国农业由政府、金融、农户、农村集体和企业以及外资共同构成的多元资金注入新格局的形成,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在宏观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内涵,还要反映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建设成本上。  相似文献   

15.
曹玮 《科技信息》2009,(15):328-328
积极推进苏州农业产业化,以城带乡,统筹城镇发展是全面繁荣苏州地区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本文重点围绕苏州的经济和地域特征,从苏州整体经济建设目标、农业产业化方向及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对苏州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余彪  沈永真 《科技信息》2007,(17):59-55
做好农村宗教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分析了农村宗教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以及农村居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政府重视程度、发展经济,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教徒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农村、林业要先行"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推进林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能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林业从数量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生态友好的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在林业产业效益和林业生态质量等方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大做强两大体系,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怀芬  杜红蓉 《科技信息》2010,(19):249-24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其中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驻马店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太富裕,抢抓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20.
周翔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58-58,68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创新思路,通过编制环境整治规划、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民素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建设一个环境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