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是高度凝练的科学范畴,其发展合乎逻辑、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中国特色"的自信则源于中华文化的优越和先进。  相似文献   

2.
一个社会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文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崇公"文化传统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自然契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根植于中华文化而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由此,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新闻理论教育者首先应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自信,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本质,增强教育自信,不断探寻推进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育的路径和举措。围绕全媒体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主管部门、高校与新闻媒体应协同推进高校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育的理论研究、智库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育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教育实践活动,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在理论逻辑上,"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四史"教育是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逻辑上,坚定"四个自信"是做好"四史"教育的思想保障,"四史"是形成"四个自信"的实践逻辑;在历史逻辑上,"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四史"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同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活动相结合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要内容 ,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科学内涵 ,坚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基本方向 ,按社会主义原则要求构建和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促进我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引领全社会成员思想与道德的进步;实现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张有平 《科技信息》2010,(10):I0070-I0071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库,对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文化建构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厘清文化建构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比起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当形势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影响之时,就决定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让全党全民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血脉和基因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具有历史悠久的薪火相继的传承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在实践中反映并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这份自信既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外部力量的强迫,它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借鉴,中国人民探索实践后的主体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之所以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已被历史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论述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有关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系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从内涵意蕴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性是其价值导向,坚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其持久动力,坚持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其重要要求;从实践方法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可从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融媒体平台、提升国际传播力等途径加强巩固。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有助于坚持党对文化领导权的牢固把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既全面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内涵,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自信,以"中国模式"开辟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开拓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中国奇迹"的成就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中华文化"的独特视野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发展的母体文化土壤。民族复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要命题的提出,体现党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对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并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核心、目的,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培育明确了主题、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文明论、先进文化论、文化国力论、文化产业论、和谐文化论和以人为本论,这一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在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传统文化转型、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直接的统领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打破了近代国人的文化焦虑,增加了文化供给,成为文化自信的"催化剂",使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勇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了文化自信的地气,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自信的"定向盘",为文化自信注入朝气。其科学引领使得百年中国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省和文化自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铸就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表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看待资本主义之后文化发展及其前景的望远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清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方向,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对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民的共同愿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的立论可分为理论依据和社会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际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