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开关阀是电液控制系统的新型元件,与计算机接口方便,并有较强抗污能力.设计了一个基于高速开关阀的二次调节转速控制系统,建立了主要元件的数学模型,并得到转速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通过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实现对该系统的转速控制.通过仿真,研究了占空比和阻尼系数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高速开关阀的PWM信号占空比,可以实现对二次元件的转速控制,且能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二次调节扭矩加载装置数学模型研究 ,从硬件角度得出实验装置中二次调节转速系统和转矩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与检测信号的类型和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关的结论 .将转矩转速传感器从液压马达和加载对象之间移至加载对象和负载泵之间可以极大地降低两系统间的耦合 ;如果将转矩转速传感器换成单一的转速传感器 ,而在负载泵变量油缸上安装位移传感器间接检测加载转矩 ,则两系统间的耦合作用可完全消除 .最后对比了两种硬件消耦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对电液伺服系统进行快速、准确以及较为平稳的控制,提出了基于单片机与改进PID的智能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通过对电液伺服系统的主要组成进行分析,并根据液压控制理论,得出了电液伺服系统中电液伺服阀等机构的数学模型。利用MSP单片机作为主控器,以接收位移传感器采集到的实时位移值,根据该值对电液伺服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引入PID控制器,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对PID控制器进行改进,设计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以实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智能化。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所提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不仅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对电液伺服系统进行控制,而且控制过程较为平稳,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静液驱动二次调节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液压传动技术。它具有控制方便、容易组成类似于电气系统的网络执行机构以及液压能回收与重新利用,甚至比电气系统更为简便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二次调节技术的研究将极大地提高液压传动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产品的竞争力。扭矩伺服加载系统是二次调节技术研究的一个典型装置,同时它也具有很好的应用背景。文章通过对二次调节加载装置全系统建模,分析了二次调节技术的一些内在动态特性,建立了二次调节扭矩加载计算机控制系统,用部分实验曲线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孙刚 《科技信息》2013,(25):378-379
本文首先阐述了电液伺服阀测试系统的原理及结构组成,然后对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设计选择,对其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介绍,其次,通过电液伺服阀测试及控制系统,测试了SFL-14B伺服阀主要性能指标,并由计算机自动绘制输出指标曲线。经过与给定指标对比,证明系统能很好的满足标准规定要求,可以投入到正常教学实验之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二次调节扭矩加栽装置数学模型研究,从硬件角度得出实验装置中二次调节转速系统和转矩系统间 的耦合关系与检测信号的类型和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关的结论.将转矩转速传感器从液压电动机和加载对象之间 移至加载对象和负载泵之间可以极大地降低两系统间的耦合;如果将转矩转速传感器换成单一的转速传感器,而 在负载泵变量油缸上安装位移传感器间接检测加栽转矩,则两系统间的耦合作用可完全消除.最后对比了两种硬 件消耦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基于VXI总线组建的电液伺服阀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误差来源,指出了VXI总线测试系统的高速、精确中断采集功能,提高了系统的测试精度,并减少了误差.液压测试系统的误差对于线性较好的电液伺服阀动态特性测试误差较小,对于非线性较强的阀动态特性测试误差较大,采用VXI总线系统减少了测试误差.液压系统和VXI测试系统在采用非线性检测理论下可以分析电液伺服阀的非线性,是分析研究电液伺服阀非线性的实验平台.图6,参11.  相似文献   

8.
电液伺服阀的动态性能是由液压系统的工况,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参数决定的。为改善电液伺服阀的动态性能,建立了电液伺服阀快速性、稳定性、稳态误差最优控制目标函数。通过Parseval定理,将函数优化问题转化为变量优化问题。选择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系统稳定性、快速性、稳态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电液伺服阀的结构优化模型,通过优化。获得一组最优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9.
EHC—1型电控器用于驱动控制电液伺服阀、比例阀或其他电磁执行机构,它和伺服阀一起,配以各种不同机械量检测元件,即可组成性能优良的伺服控制系统,以便实现系统的开环或闭环实时自动控制。例如它与电液伺服阀一起,配以位移传感器,即可构成阀控油缸系统,阀控马达系统、位置、压力、振动等多种性能优良的电液伺服系统;它和示波器或X-Y记录仪配合,还可以显示系统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若只配以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及一些辅助手段,即可用于压力、张力、厚度、重量等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对电液伺服阀动态特性及静态特性的计算机辅助测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测试系统的构成、CAT部分的硬件配置及软件编制。系统能满足电液伺服阀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电液伺服阀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最常见的双喷嘴档板式滑阀力反馈电液伺服阀,结合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生产线上使用的该类型伺服阀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模糊神经网络与符号推理集成技术,建立了电液伺服阀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验证明,该专家系统对电液伺服阀常见的故障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解决了采煤机截割部的可靠性问题.将二次调节加载系统应用到采煤机截割部加载系统的分析中,设计方案可行.针对采煤机的截割部模拟加载试验台,设计了一套新型的基于二次调节技术的液压伺服加载系统,根据该加载系统建立了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将截割部参数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液控制元件性能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研制的电液控制元件性能检测系统,可完成多种类型的伺服阀,比例阀,P-Q阀的动态特性,静态特生自动测试,检测系统中采用有效的抗干扰设计和数字量在线校准模拟量技术,液压系统中采用恒压差闭环调节技术,软件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某型民用飞机舱门假件地面模拟试验的要求,设计了一套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文中对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方案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执行机构设计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是适用于电液伺服主动抗振系统的原因,并根据电液伺服抗振系统特点,提出了以伺服阀p-Q特性为不等式约束条件的瞬时最优控制方法,抗振模拟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一控制思想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恒压系统伺服阀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机能耗大的问题,利用伺服电机的宽调速、响应快和扭矩大的特点,结合定量液压泵组成变转速泵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变频器驱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按照指令输出变化的转速和扭矩,从而实现系统所需的流量和压力的变化,避免了溢流阀的溢流损失和伺服阀的节流损失,以实现节能的目的。给出了采用变转速泵控闭式回路控制差动缸的原理,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数字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变转速泵控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四象限运行,满足材料的低周疲劳试验要求,同时可以实现显著的节能效果。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从原理和性能上,探讨新型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二次调节伺服加载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液压和机械耦合干扰下的系统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负载压力、输出转矩和输出转速的波动幅度的增大,系统的控制精度明显变差,转矩控制系统受负载压力波动的影响大于转速控制系统,转矩波动对转速控制系统的影响大于转速波动对转矩控制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液压仿真转台是一种高技术半实物仿真设备,根据其双十频宽和超低速等性能指标要求,进行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工控机、电液伺服阀、数据处理板、光电码盘的选择和伺服阀驱动电路的设计,软件设计以Borland C++语言作支撑平台开发了系统的各控制功能模块.为了验证所设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了PID控制策略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9.
静液驱动二次调节扭矩加载装置解耦控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已经建立的二次调节扭矩加载实验装置中转速系统与转矩系统存在的耦合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解耦网络,并给出了网络构造全过程,该解耦物特点,是,转速系统和转矩系统的控制器可以单独设计,并且只需考虑无干扰的情形,这样控制器的可以相当简单;当控制器结构和参数变化时,相应改变网络对等部分即可,给出了考虑物理可实现性的仿真曲线,结果表明,该解耦网络实现了二次调节加载装置转速转矩间的动态近似完全解耦。  相似文献   

20.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中多余力矩的动态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被动式电液伺服加载系统中多余力矩的一种新的补偿方法(简称为“双阀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不同补偿阀输入指令来源,给出了两种具体补偿方案,建立了各自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字仿真及实验检验论证了此种补偿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此种补偿方法,对于减小多余力矩幅值,展宽系统频带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