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宗鱼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5):64-65,13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其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棘手的“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实现陕西城镇化建设在创新中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奇迹”再续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首先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选择的原因,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城镇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为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提供全新动力。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小城镇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性问题.在分析了加快我区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如何进-步加快我区农村城镇化步伐,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四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2004年和2013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浙江省城镇化质量,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内城镇化质量呈现浙东北高浙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区域之间存在较强依赖性;经济因素是推动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人口、空间和社会因素影响较弱。因此,政府要在扩大内需以减轻投资依赖、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及建设生态紧凑型城市等方面采取举措以实现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王剑波 《今日科技》2011,(10):55-56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释放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镇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19处提到了"城镇化"。但仔细研究有关政策和专家论述,对具体如何走城镇化道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推进城镇化表述甚少。  相似文献   

6.
屈越 《科技信息》2013,(15):79-79
城镇化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于扩大内需、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对与城镇化相关的我国国情现状进行了分析,据此阐释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爽 《科技信息》2008,(32):239-240
扩大内需是很多国家拉动国内经济增长采取的措施,文章论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提出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通过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具体分析,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扩大内需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扩大内需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扩大内需的目标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扩大内需应以提高家庭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促进城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为目标。探讨家庭、企业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不同的途径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使用的手段有:考虑对西部地区减税,提高工资水平同时不致使劳动岗位减少,优先减少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负担,并将部分国有企业的利润投入到社会保障中去,进行政府公共部门的改革。日本的经验表明,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和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文 《科技资讯》2011,(3):213-213,215
我国内需疲软的现状,阻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扩大内需是我国推动当前经济的着力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的必要条件分析;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索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工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举措.三者并非孤立,存在着互动效应,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在对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互动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江西省1978~2013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存在着相悖之处,城镇化的推进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并未实现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析相悖原因主要可能来源于江西省独特的省情.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活状态、行为习惯等由"乡"到"城"的转变,是发展层次和文明水平的提升。因而,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细究起来,以人为核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转移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提升人,使人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关于第一方面的含义人们讨论较多,诸如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等城镇化红利,需要通过农民转变为市民才能充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结构二者互为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集聚效应” ;另一方面 ,农村经济结构又决定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 ,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当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村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来拓宽城镇化的空间范围 ,确定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新引擎;既是继续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摒弃旧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首要目标;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支撑;组团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与刺激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消费结构与扩大内需作为反映居民消费本质的重要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山西省2005—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在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应该对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刺激消费来更大程度地扩大内需的结构。然后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最后,根据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对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区域统筹、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结构转变与城镇化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服务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互动模型表明的政策含义是:先发展地区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并以此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中地区要积极借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二者紧密相连。二者的和谐发展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镇面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二者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城市管理、供应结构、弹性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和谐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南阳地区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河南省距离省会郑州最远地区之一,是典型的行政经济边缘区,城镇化水平很低,经济不发达。本文在阐述城镇化及评价标准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南阳地区城镇化现状和南阳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推进南阳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投资需求对推动经济增长虽起积极作用,但消费需求才是经济稳定增长持久的推动力.我国社会保障现状是影响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分层次、保障水平有限,一般家庭除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不过度消费,更不敢超前消费,更多的是选择储蓄,这就是长期以来投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需求相对下降的症结所在,完善社会保障是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的情况下,我国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人们收入的同时,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内需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国家采取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政策,通过对投入拉动内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应借扩大内需之机既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又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使内需得到充分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