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必然选择。无论是从资金来源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内需增长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实现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的目标,要充分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开拓消费需求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未来投资”意识,实现“过度储蓄”的合理分流;扩大内需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
培育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扩大内需都将是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投资和出口已经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已逐步放慢了步伐。那么,消费必然成为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培育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内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现阶段,我国的市场属买方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力量是扩大消费需求,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消费需求不足。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佛币收入增速减缓,低收入群体的普遍存在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未消及其他因素的作用,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经济增长要保持较高的速度,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在政府的努力下,投资需求已进一步拉大,但是消费需求却依然偏淡,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本文着重对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问题进行探议。  相似文献   

5.
石斌 《科技与经济》2001,14(1):36-39
探讨了目前我国通货紧缩的产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如何扩张投资需求和扩张消费需求。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方面来刺激、扩大内需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惠惠 《科技资讯》2006,(23):196-197
近几年来,“拉动内需”已成为中国领导人讲话以及经济学家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扩大内需都将是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投资和出口已经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已逐步放慢了步伐。那么,消费必然成为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培育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扩大教育需求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扩大内需之路,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当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扩大教育需求,发展教育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本身就是一个数量巨大的消费主体,如果农村市场没有启动起来,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就无从谈起。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相比较城市来说,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扩大内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以河南省为样本,通过对五地市调研以及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运用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和重复博弈模型,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加以探析,并希望能找到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需求又是在一国资本存量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推手主要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拉动,但投资中存在着总量偏高、结构不合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绩效,就必须合理控制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完善税制改革和实施金融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后危机时代拉动消费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受危机影响,当出口需求受挫时,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及时拉动国内需求以填补需求缺口,如今已成为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政界的共识。本文拟从分析中国目前消费需求状况及其原因出发,探讨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拉动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12年前8个月我国总体消费形势及波动特征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消费需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认为在当前汽车销量增速下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消费者满意指数不断走低的背景下,伴随着住房市场回暖及保障房的陆续交付使用,建材装潢材料及家具市场将保持上涨,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消费需求仍将处于上涨过程,但增幅缩小政府可以通过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服务性消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方式,鼓励居民健康、适度、合理地消费.  相似文献   

13.
受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应对,主动调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预调和微调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运行初步显现了触底企稳的迹象。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仍处于低位运行,尽管在投资等领域出现了一些触底企稳的积极因素,但基础还不牢固,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在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仍存在下行的风险。当前,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的关键,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止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2013年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继续把结构性减税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改增”的实施地区和实施范围,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积极的效应。此外,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扩大国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着力稳定外需,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高房价是当今的热门话题。高房价在伤害民生的同时,也在深深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高房价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恶化了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加速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需求,制约我国经济增长主导模式的转型;对我国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我国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大经济的运行风险,成为引发我国经济危机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馆的现状、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状况、社会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应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将满足读者娱悦身心的需求列为图书馆的一项社会职能,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7.
长期稀少且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远远不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最大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府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目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效用、效益、实效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保障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会让公民及时足额地享受国家社会保险政策和精细化经办管理服务.近年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彰显了政府责任.但是,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则显得相对滞后,影响了社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效果.西藏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充当新形势下的“安全网”或“减震器”.面对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社保经办机构要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经办管理模式.文章提出构建边疆地区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险垂直管理模式,提升社会保险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根据理论界关于西部开发的认识,基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阐述了西部开发在扩大内需、基础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因而认为西部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论述了实施中大开发应采取的主要政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呈两极分化的局面,收入差距过大是目前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影响到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了控制这一趋势,应采用“就业优先”优点,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加就业机会;建立保护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