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杨派新无性系研究——Ⅳ.树冠结构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分别讨论了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树冠结构各组成部分与生长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利用通径分析具体剖析这种相关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确立不同F_1无性系的理想冠型;并据此计算生长选择指数,比较各种性状组合的选择效果。利用一个最合理的选择指数式对各无性系的生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通过苗期测定选出的几个优良无性系之所以能保持速生特性,是因为具有较为合理的树冠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以年遗传增益(△G_t)和期望遗传增益(G_t)为评定尺度,分别讨论了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最佳选择年龄(x_(max)),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早期选择效果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Ⅰ-69杨×小叶杨F_1无性系的早期选择年龄可早至定植后2年 (包括定植年龄),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早期选择年龄在定植后3年(不包括定植年龄)。在这些年龄对无性系进行的选择能够代表轮伐年龄的选择,并且选择的遗传增益将达到最大。研究结果表明,黑杨派新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分析了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干形性状的遗传变异度,结果表明对干形实行直接选择是可行的。为了充分挖掘干形改良的遗传潜力和为多世代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从树冠结构方面对干形实行间接选择的可能性。遗传相关分析提供了树冠各组成性状与干形的联系情况,通径分析具体剖析了它们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确立各F_1无性系干形改良的理想冠型。在比较不同性状组合的干形选择指数效果基础上,利用一个合理的选择式预测了各F_1无性系的干形。将干形选择效果与生长选择效果进行比较,具体评述了生长与干形同时进行改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美洲黑杨×欧美杨F1无性系的多性状联合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美洲黑杨(I 69杨)×欧美杨(I 45杨)33个F1 无性系第 12 年生数据详细研究了林木生长、木材品质和干形性状联合改良的可行性,并与单性状直接选择进行了比较。通过独立淘汰法可以选择出生长和材积均较优良的无性系;应用指数进行综合选择时,综合性状得到改良,但单个性状的遗传增益比单性状直接选择的增益有所下降;用材积和木材密度两性状构建的指数进行选择,选出的无性系是材积比较大、密度比较高的优良无性系,与独立淘汰法选出的无性系有66.7%是相同的;当用生长性状、木材品质性状和干形性状构建多性状选择指数时,材积经济权重×10 与密度经济权重×10 是两个比较好的指数;按材积经济权重×10进行选择时,虽然木材密度遗传增益很小,但是材积的遗传增益可达 5.14%,指数遗传力为 0.653 5;按照密度经济权重×10进行选择时木材密度可以获得 6.27%的遗传增益而材积几乎没有减少,指数遗传力高达0.702。运用选择指数对多性状进行综合评判和定向选择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描述了黑杨派和青杨派的17种杨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它们分属两种类型:等面叶和异面叶。属等面叶的是黑杨派的5个无性系:Ⅰ-69、Ⅰ-63、872、888、890;属异面叶的是青杨派的二个种:小叶杨和辽杨以及黑杨派的加农杨。杂交子代Ⅰ-69×加农杨、山海关杨×Ⅰ-63、Ⅰ-214×Ⅰ-63、Ⅰ-72×Ⅰ-63和Ⅰ-72趋向于等面叶型;杂交子代Ⅰ-69×小叶杨、Ⅰ69×辽杨、Ⅰ-214和山海关杨趋向于异面叶型。文中分析了杂交子代的遗传性状,讨论了叶片结构和环境因子及遗传因子的关系,试图为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差热分析法(DTA法)、核磁共振法(NMR法)和顺磁共振法(ESR法)分别获得杨树无性系I-69杨(Populus deltoidesBartr cv.‘Lux’)和I-45杨(P.×euramericana(Dode)Guineir cv.I-45/51)体内过冷水相变时的温度图谱,并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方法测定植物的过冷温度中,NMR法所测得的较准确;I-45杨的抗寒性优于I-69杨,I-69杨的过冷温度是-14℃左右,I-45杨的过冷温度是-20℃左右。  相似文献   

7.
黑杨派新无性系研究——Ⅵ.苗期年生长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根据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异模式,将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的年生长进程划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用Logistic曲线模拟各无性系的年生长特点,估测它们日生长速率最大的点和速生期天数。根据速生期对早中后三个时期的覆盖程度,对不同无性系的生长型式作了分析。以正交多项式逼近无性系增长曲线,对组成增长曲线的系数β_0,β_1,β_2检验结果表明:苗高增长曲线的差异在整体及阶段上均是显著的;地径增长曲线仅在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杨树的天然杂交和人工控制杂交,经过多年多点苗期试验和无性系对比试验,综合评价了筛选出的鲁林1号、2号和3号3个适宜制浆造纸的杨树优良新品种,它们具有生长量大、造林成活率高、抗病虫、材质好等特点,适宜制浆造纸和制作胶合板用材。其中:鲁林1号杨为雌株,是从美洲黑杨228-379(Populus deltoides‘228-379’)优树上采集天然杂交种子选育而成,在莒县和长清区试验点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超过对照I-107(P.×euramericana‘Neva’)26.5%和14.5%。该品种树干圆满、侧枝细小、出材率高、木材制作胶合板性能优良,特别适合培育大径级胶合板用材,也可培育纸浆材。鲁林2号和3号都是通过室内水培人工控制杂交培育而成,鲁林2号杨为雌株,母本为欧美杨I-72(P.×euramericana‘San martino’)、父本为美洲黑杨PE-3-71(P.deltoides‘PE-3-71’),4~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I-69杨(P.del-toides‘Lux’)24.7%~59.0%,特别适宜培育纸浆材;鲁林3号杨为雄株,母本为美洲黑杨I-69,父本为美洲黑杨PE-3-71,4~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I-69杨25.1%~62.5%,适宜培育胶合板材,也可以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研究了黑杨派新无性系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表明,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在最早生根时间、主根数、主根总长度和侧根数等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根力的广义遗传力在水培后各时期变化不大,表明生根力对环境条件是不敏感的。对主根总长度的动态变化用指数曲线加以逼近,准确地判明各基因型的生根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黑杨派新无性系木材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正>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在Ⅰ-69杨×小叶杨和Ⅰ-69杨×欧洲黑杨F_1无性系的测验群体中均具有广阔的遗传基础,并且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表明选育一个密度大、纤维长、微纤丝排列紧密的优质材性基因型是可能的。木材性状株内变异模式揭示了树干利用率。基本密度水平变化呈“马鞍型”,是较理想的类型,纤维长度随年轮逐渐增大,平均纤维长度达到国际木材解剖学会规定的中级长度标准;微纤丝角从髓心到树皮是逐渐减小的。三个性状在垂直方向的变异对树干纵向利用率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树木改良研究中,卓有成效的选择是建立在对林木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变异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在那些具有广泛变异的群体内,由选择而产生的改良机会远远超过变异小的亚群体。由于同工酶分析技术的进步,林木群体内遗传变异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Hans-J.Muhs(1981)综述了欧洲1976—1981年期间对欧洲赤松、挪威云松等七个树种的十二种同工酶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林木同工酶遗传研究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针叶树种,而对阔叶树种则研究甚少。迄今,仅对白榆(Feret等,1971)、无花果(Valizadeh等,1977)、欧洲山杨(Guzina,1978)、欧洲山毛榉(Kim,1979)、毛果杨(Weber等,1981)、美国鹅掌楸(Houston等,1982)等阔叶树种的同工酶遗传方式进行过研究。本文报道Ⅰ-69杨[P、deltoides cv.“Lux”(ex.Ⅰ-69/55)]、小叶杨(P.simonii)、辽杨(P.maximowiczii)及其子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遗传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黑杨派几个新无性系造林立地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72年从意大利引入江苏省的黑杨派无性系Ⅰ—63、Ⅰ—69、Ⅰ—72、Ⅰ—45、Ⅰ—214和加龙生长迅速,特别是Ⅰ—63、Ⅰ—69和Ⅰ—72速生性状最为突出,这充分证明这些无性系适合于我省栽培。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的地理起源不一致,引种到全国有关各地后,在生长上表现很不一致,为了发挥每一无性系的生产潜力,应根据适地适品种的原则,合理选择其适生的气候范围。杨树生长十分迅速,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由于各地区影响立地条件的土壤因子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杨树造林的立地条件时,应根据各地影响立地条件的主导因子来确定适宜栽培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对美洲黑杨×欧美杨F1代13个无性系及亲本1-69杨的一级分枝特性,生长,干形指标分层次进行系统研究。生长和一级分枝特性在无性系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上层分枝较直立,中下层分枝趋于平展;上,中层分枝较短,较少;下层分枝较长,较多; 上,中层小枝和而下层小枝浓密的尖塔形分枝结构是美洲黑杨×欧美杨F1无性系的理想冠型。综合生长,干形及一级分枝特性可将该批无性系统归为三类。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分析了黑杨派新无性系苗期生长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方差分析表明,Ⅰ-69杨X小叶杨和Ⅰ-69杨X欧洲黑杨F1无性系的无性系效应、地点效应和无性系X地点效应均是极显著的。从各无性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指数,预测了它们的适应范围。这些无性系生长和适应性的关系在正方向上是独立的,生长和稳定性的关系是多变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大都也是多变的。  相似文献   

15.
<正>Populus delioides Bartr.ev.‘Lux’(ex.I-69/55),和P. ×euramericana(Dode) Guinier ev.‘San Martino’.(ex.I-72/58)无性系后代实生苗叶小脉不具有草本双子叶植物中的A型和B型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但小脉伴胞和韧皮薄壁细胞的某些结构-复合胞间连丝和壁旁体(paramural body)的形态是随叶片发育而变化,表明它们的发生与局部频繁的运输有联系。小脉筛管分子的分化是通过 P-蛋白体(P-protein body)的形成和液泡系的溶酶体作用,并伴之以高尔基体的分泌作用。I-69和I-72无性系后代实生苗叶小脉的超微结构有区别,似与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