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变频多联机系统,又称为变制冷剂流量的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简称VRV空调系统[1]。该文以一拖四工质为R410A的多联机系统为例,通过试验的方法确定最佳电子膨胀阀开度和制冷剂充灌量,使得系统的EER为最大。  相似文献   

2.
根据气液两相流动的均相流假设,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分布参数模型.在冷热工况下空调系统制冷剂充注量差值的基础上,采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应用毛细管节流的热泵型空调系统中主副毛细管的长度.将储液器法和采用主副毛细管控制制冷剂流量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系统高低压差和制冷剂流量时,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提出了采用主副毛细管和增加储液器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热泵型空调系统冷热工况下的制冷剂流量.  相似文献   

3.
直接采用冷却除湿方式对新风进行处理是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潜热处理的主要形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对预冷型新风机组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风预冷段变工况运行和定工况运行均能满足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送风的含湿量要求。针对某办公建筑,当考虑水系统输配能耗时,预冷段变工况模式比定工况运行模式节能5.29%。  相似文献   

4.
风机盘管系统冬季空调工况的i—d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中最常见的新风处理方式之一:处理后新风直接送入室内,文章根据冬季新风比确定风机盘管出风状态点和冬季新风处理终态点,给出了冬季空调工况的i-d图设计方法。对于冬季新风处理终参数的选取,给出3种情况: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焓值;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焓线和等温线之间;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等温线或稍低于室内设计温度。经过比较分析,认为第2种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新风送风状态点的确定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中一直备受关注.新风处理的最终参数直接影响新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的选择,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能耗和室内的温、湿度的标准.通过对旅馆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夏季新风处理的4种典型工况进行分析,从节能和卫生要求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性质和要求的空调系统应采用不同的新风处理方案,供设计参考.图5,参6.  相似文献   

6.
2000型辐射空调新风系统包含一间空调房间、一台定频室外主机、新风模块和冷暖辐射模块,其新风模块内竖直均匀放置3块辐射板,辐射模块内水平均匀放置4块辐射板,两个模块并联连接且辐射板铜管管径为10 mm。针对2000型辐射空调新风系统存在的新风不连续、制冷剂分配不均匀、辐射板末端压降偏大等问题,为优化辐射空调系统结构并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在原系统的基础上采取三方面的结构优化措施,即把室外主机由定频主机改为变频主机、辐射模块和新风模块由并联连接改为串联连接以及铜管管径由10 mm改为12 mm。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优化措施后,新风供给连续性更好,且新风单位量提高10.5%;系统解决了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且新风模块的除湿和过滤效率提高5%;系统末端压降降低56.5%,系统能耗降低12%。该系统集新风除湿和过滤功能于一体,利用新风模块内的辐射板制冷、采暖形成的温差导致的热循环,实现新风的无能耗供给,适用于热湿同季的南方地区的2人间卧室或办公室。  相似文献   

7.
曾华伟 《科技资讯》2006,(35):224-225
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是建筑物节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介绍了空调变流量系统,讨论了二次泵空调水系统变流量调节的几种方法,并以其中的变频调速为重点,深入阐述了二次泵空调水系统变流量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周志刚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3):30-30,54
介绍了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这种空调方式中,新风系统常见几种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新风处理状态点的控制及新风送入室内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工程为湖南省长沙市天源大酒店空调系统设计,地处长沙市,对该楼进行冬、夏两季的中央空调设计.该楼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0766.8m^2,总的空调面积约为9228.14m^2,总的冷负荷为:640kW.机组选用远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两台,型号分别为BZ25VⅢ,BZ40VⅢ,单台制冷量为280kW,390kW.根据各不同功能房间,将该空调系统分为两种空调送风方式,高大空间如餐厅、商扬等采用全空气系统,新风直接从室外引进与回风混合后经过空调机组处理后送风;而客房、KTV、包间等采用了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方式,风机盘管承担室内负荷和新风负荷,新风在某区城集中由室外引进经风管输送到各个房间,新风系统对新风仅做净化过滤处理.全空气系统采用散流器贴附射流集中回风的方式.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采用双层百叶风口侧送上回的方式.本设计的排风和排烟采用同一个系统,选用双速风机.平时排风,发生火灾时排烟.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明珠大酒店中央空调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功能房间,集中空调系统分为三种空调送风方式,高大空间如餐厅、娱乐室等采用全空气系统,新风直接从室外引进与回风混合后送风;而会议室、技师房等采用了空调机组加独立新风方式,新风经独立处理后进入空调机组和回风混合处理后送风;其他小空间房间采用了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新风机组从室外引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焓值,风机盘管承担室内全部冷负荷及部分的新风湿负荷.楼梯间采用自然排风排烟,电梯间前室设置加压送风装置,地下室设备房设置防排烟系统,采用同一个系统,选用双速风机,平时排风,发生火灾时排烟.  相似文献   

11.
空调系统新风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目前空调系统常用的新风供应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新风换气机是解决空调系统新风节能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户式空调的新风量与房间送风量的设计取值,并对某户式空调的风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机车空调系统电源特殊、冷媒多为化学制剂、系统复杂的状况,利用机车制动系统空气压缩机间歇工作的特点,以高压空气为动力源,有机地结合压缩空气制冷技术和气体喷射技术,提出了一套无需外加电气设备、全新风的机车司机室空调系统方案,并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气体喷射器的设计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由全热回收与热泵热回收组成的两级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并将其应用于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选取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DeST软件计算了建筑全年逐时冷负荷,建立了系统性能计算数学模型,编制程序对该系统在典型年供冷性能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供冷平均性能系数为4.58,与常规空调相比,节能率约为42.8%.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空调冷热源方案的初投资、运行费用、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选用了多联机空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2管式热回收型多元VRV空调系统和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一个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对VRV多联机空调系统和中央空调系统投资及运维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VRV多联机空调系统除了在初次投资外,在使用和管理的便利性、年运行管理维修(护)费用、能源利用率及环保方面,均优于中央空调系统,体现其明显的经济及节能优势。提出采用数字增量式PID控制策略,解决电子膨胀阀响应超调问题,保证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研究结果对VRV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西门子楼宇科技System 600 AOOGEE(集散控制系统)在某大厦空调控制系统上的应用及楼宇控制系统(BAS)的设计,并对暖通和楼控设计中常出现的配合脱节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空气的品质,空调系统中经常设置一些过滤器,然而对设置过滤器后系统的计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新风侧设置过滤器,回风侧设置过滤器和新回风侧均设有过滤器的几种情况下,室内污染物浓度和新风量的多少进行数学上的推导,得出了三种情况下室内污染物的浓度和新风量的计算公式,从而得出了很清晰的概念和结论,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对目前民用空调设计采用的室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的修改原因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负荷估计是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的关键一环,人员移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建筑空间人员负荷难以准确估计,导致现有控制策略控制效果欠佳,系统响应不及时,滞后性大,造成能源浪费以及建筑内部环境热舒适性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群密度估计的空调末端及新风量分级控制策略.首先,采集建筑空间图像信息,建立多列卷积神经网络人群密度估计模型,获取人员数量及动态分布,计算人员实时负荷;其次,引入人员负荷控制因子,提出空调分级调控策略,实现空调末端及新风供给.实验结果表明,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持建筑内部热环境稳定,系统响应速度更快,具有较好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yout of nealy 10000m2 factory building for cleaning medical instruments used only once and the system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cleaning project, expounds a few kind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which are adapted to the air conditioning design pro- cess. The design is proved rational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can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ers in the sam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