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BB等诸多大公司研制的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大多采用双稳态双线圈结构。针对双稳态双线圈结构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双稳态单线圈结构,使结构更为简单、可靠性更高。自行设计的控制电路解决了单线圈永磁机构的分、合闸控制问题。通过计算机仿真和物理实验的对比,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对高压断路器提出的高可靠和智能化的要求,通过对双线圈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真空断路器工作原理的分析,对真空断路器工作过程中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磁路特性的讨论,最后针对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真空断路器设计了一种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实现检测、控制、保护、通信等多种功能,配有独立的永磁机构控制单元,能够同时实现对系统过欠压、系统漏电、系统短路、发生过载及缺相现象时,系统有远程通信的功能,提供报警和完成保护动作。最后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该新型智能控制器功能独立完善、工作环境条件下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为电力系统安全提供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电磁型双稳态射频开关的微机械结构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了利用电磁驱动机理优点的双稳态射频微电子机械系统(RF MEMS)开关结构形式.开关的微驱动部分由导磁的悬梁、扭梁和线圈、永磁体组成。由于采用了永磁铁单元,可以实现对开关的双稳态电磁控制,从而降低了开关的功耗。对开关的微机械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含有加强筋结构的开关模型,在12μN力的作用下,可以使悬梁两端产生20μm的位移,此时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约为5.7kHz。  相似文献   

4.
永磁球形电机定子线圈呈空芯圆柱形结构,由多匝导线缠绕在柱状铝芯上,离散分布在定子球壳内壁不同经、纬度线交叉点处.针对采用集中绕制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结构特点,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并考虑球形电机定子线圈在定子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对问题分析复杂性的影响,首先推导得到了任意位置单匝线圈在空间任意点处的磁场分布,并与现有文献进行了比较验证.其次将单匝线圈推广到多层多匝线圈,求解得到了任意位置多层多匝定子线圈在空间任意点处的磁场分布解析表达式.最后就定子线圈在不同路径上的磁场分布情况,与有限元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解析表达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驱动电机是有轨电机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要求电机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低损耗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作为驱动电机使用有很大的优势.设计了一台新型结构的55 kW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对其进行了空载和负载状态下的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将双定子与单定子结构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双定子电机拥有高功率质量密度和功率体积密度的优点.而且双定子电机还有故障状态下具有容错运行能力的特点,为现代有轨电车驱动用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使超磁致伸缩驱动微泵中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棒获得最佳的磁致伸缩性能,在ANSYS Maxwell软件中建立双线圈式驱动磁场、外线圈内永磁体式驱动磁场、内线圈外永磁体式驱动磁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三种情况下微泵轴线上平均磁场强度和磁场均匀度,并通过试验验证优选结构的磁场强度和均匀度。结果表明:外线圈长度L_(q1)=104 mm,厚度d_(q1)=12.5 mm;内线圈长度L_(q2)=104 mm,厚度d_(q2)=12.5 mm的双线圈式驱动磁场相对于外线圈内永磁体式和内线圈外永磁体式平均磁场强度提高了117%和8.6%,磁场均匀度下降4%。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永磁操作机构电磁设计及其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利用等效磁路法建立了该类操作机构的磁路及其各电磁量之间的物理关系,同时建立了合闸和分闸操作过程中的电磁方程和动铁心的运动方程,并讨论了其电磁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验样机,分别给出了操作过程的动态特性计算和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方本心  覃宇 《广西科学》2013,20(4):326-330
针对发射线圈面向两个平行的小型接收负载线圈电能传输情况进行研究,搭建带有频率跟踪装置的双线圈结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对单/双负载线圈的发射线圈间距离(以分米级为单位)与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单负载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度很好,但实测效率普遍比仿真效率要差;多负载实验仿真模型能正确反映传输效率随线圈间距的变化情况,实际实验测量数据与仿真数据相吻合.表明,应用磁耦合谐振式技术的双负载无线输电系统在分米级的传输距离下能够达到较高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可实现力位解耦控制的电磁式柔性直线驱动器.该柔性驱动器主要由变刚度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变刚度装置采用双线圈-永磁铁对称布置结构,通过动态改变线圈中输入电流的大小调节电磁力,从而实现变刚度输出.建立了通电线圈周边磁场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等效磁荷法推导出永磁铁在通电线圈磁场中所受电磁力的显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设计参数对电磁力的影响规律,完成了变刚度装置的参数优化设计.通过虚拟仿真分析了变刚度装置的力-位移和力-电流特性,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变刚度装置力-位移和力-电流特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柔性直线驱动器能够实现变刚度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一类普适液体介质(液态甲胺)中溶剂化双电子的结构及动力学行为,揭示了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时间演化动力学, 特别是发现了溶剂化双电子具有迷人的自旋交叉动力学特征,是一类双稳态的双极化子。模拟结果表明,液态甲胺中2个电子优先定域于2个独立的溶剂笼,且进行非协同时间演化。单态时具有稳态动力学演化特征,而三态时则表现为电子交换动力学。非常有趣的是单态及三态轨迹均表明此类动态双极化子展现了双稳态,在时间演化上呈现铁磁态与反铁磁态之间频繁的自旋转换。本工作首次详细报道了一类广泛应用液态介质中双稳态溶剂化双电子的动态自旋交叉现象及动力学规律,为探索此类磁性液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结合递归的多级二路划分方法和迭代改进方法,提出一种用于并行电路仿真的电路划分算法.该算法第一阶段用递归的多级二路划分方法获取较好的初始解,第二阶段用迭代改进方法不断改进负载平衡和通信量目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k路划分工具hMETIS-Kway,该算法可以获取更好的划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高可靠的开关电容PUF(RSC-PUF)电路,通过在开关电容PUF(SCPUF)内部嵌入一个测试电容及相应的控制电路,在其运行过程中自动测试每个PUF单元的电容偏差,根据偏差大小为每bit输出生成相应的可靠性标识值,外部电路可以由此挑选可靠的PUF单元输出构建数字密钥.在HJ 0.18μm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下进行流片验证,结果显示:当被挑选的可靠PUF的比率为20.5%时,RSC-PUF的比特错误率达到1×10-8以下,满足密钥产生所需的可靠性要求;而32 bit RSC-PUF所消耗的面积与SC PUF相比增加了约74.8%,远小于纠错机制所需要的开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典型的电气二次回路接线中的断路器合闸回路、防跳回路接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接线,试验证明这些改进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一般电路的数据结构brlist和基尔夫回路集的数据结构kichhoff,提出了电阻、恒压源和恒流源等元件的数据结构和电路节点集的数据结构dotsque,给出了由电路brlist得出dotsque的算法,通过一个实例分析了实际电路、brlist、kicrhhoff和dotsque的关系,给出了KVL方程、KCL方程和电流电压方程的数据结构,最后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角度讨论了非线性复杂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和计算机自动求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单相负载三相均衡供电电路的设计实验,是在模拟某工厂一单相大功率电阻性负载下,为实现三相电源均衡供电进行电路设计的过程,要求努力做到功率因数接近1。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电路设计,独立分析电感参数L和电容参数C与负载R的关系,计算参数;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调试参数,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三相电路的学习,理解功率因数及单相负载三相均衡供电的实际意义。最后,再用实际元件实现三相均衡供电电路,初步锻炼同学们的工程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一个超混沌系统,通过计算得到该系统的李雅谱诺夫指数谱,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并确定了超混沌状态的系统参数取值,最后给出了系统的电路实现原理图。  相似文献   

17.
一个新的超混沌电路及其电路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个超混沌系统,通过计算得到该系统的李雅谱诺夫指数谱,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并确定了 超混沌状态的系统参数取值,最后给出了系统的电路实现原理图。  相似文献   

18.
晶闸管电路与触发电路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晶闸管及单结晶体管工作时内部载流子运动与外在条件的关系;阐明了晶闸管整流电路与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间有相互影响,分析其内因、外因;介绍了消除不利影响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字式触发电路是将模拟式触发电路中的控制电压转变成数字量,通过对数字量的控制,达到对导通角的调节,从而控制触发脉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