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严伟 《科技资讯》2014,(31):205-206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要素保障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快速推进,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单纯依靠消耗土地资源的外延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存量土地挖潜和产业改造提升的内涵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嘉兴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以"两退两进"为核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既取得初步成效,但也有遇到一些实际问题。2013年以来,随着国土资源部、浙江省政府有关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文件的下发,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较大政策突破,从而为加快推进该项工作带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性,并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用地需求的预测,提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利用合理规划的思路,并设计了江北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雅雯  黎钰  江振 《江西科学》2023,(5):1023-1028
以江西省为例定量研究土地要素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1)发现建设用地审批量、土地供应量等与宏观经济主要数据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土地与经济主要数据指标相互影响。3)土地主要数据指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在一定年份内呈增强态势。预期经济目标下,2023年江西省建设用地审批量在25~27万亩区间,土地供应量在38~41万亩区间。针对批供地预测差值,建议大力实施城镇低效用地盘活,用“存量”换“增量”,充分挖掘释放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西昌市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695541,按12%生物多样性扣除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628,人均生态赤字为0.08491;西昌市人均资源利用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资源利用率。从生态足迹的组分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西昌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宗地为评价单元,围绕评价目标,从规划用途符合性、土地建设强度、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级指标体系,并通过单因素集成法评价城市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探究城市发展增量和存量潜力规模及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布不规律;各宗地虽然主要以集约利用为主,但存在一定比例低效用地,且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较多;有一定比例的存量用地规模,但开发较困难.  相似文献   

6.
选取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中心城区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构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镇低效用地多准则识别体系,探究了研究区低效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大功能区城镇低效用地综合比例为15.83%,各功能区低效用地比例不同.商业功能区和工业功能区低效用地占比较少,行政办公功能区、教育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低效用地占比均在25%以上,集约化水平较低.(2)空间分布上各功能区低效用地均呈“西南—东北”走向,以及“大集聚,小分散”的集聚形态特征.其中,低效用地集聚在西南方向的玉泉区,主要为居住功能区低效用地;赛罕区形成居住功能区和教育功能区两个低效用地较为集中区;新城区低效用地等级较低且分散,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是当前用地节约集约制度的一项重要探索,结合赣江新区的设立,以及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借鉴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的调研成果,结合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针对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工作思路及运作模式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开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开县200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为"预警"级别,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属于"一般",处于"生态威胁"的土地利用状态.在此基础上,探求建立了生态安全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灰色线性规划法,提出了适合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优化的模式,构建了集"数量"与"空间"、"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优化模型,总结了开县土地利用优化主要对策:严格用地管制,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投入,规避生态危害;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GDP显著增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要在"十二五"期间防止长三角土地资源紧缺状况继续恶化,必须显著加大对土地实行集约化开发利用的强度。主要对策有进一步改进与深化农村"三集中"模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扣紧土地开发利用环节,强化用地批后监管,有效利用暂闲耕地,积极推进土地复垦,用活土地置换政策,构建土地利用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小梅 《甘肃科技》2005,21(1):132-132,142
城镇建设用地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肃省城镇建设用地目前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利用结构和布置不合理,管理无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节约用地、加强科学管理,挖掘土地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原则,得出城镇建设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隽 《科技咨询导报》2009,(25):132-133
当前要实现保耕地,保增长的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中盘活存量土地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缓解深圳土地资源短缺压力.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了深圳市存量土地的构成和利用现状,继而提出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的目标和具体策略,以期为存量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以GIS为技术支撑,采用"取大值"原则与"成对明智比较法"加权进行因子叠加分析,对连城县进行了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按照先安排非建设用地,再安排建设用地的顺序,分析确定其用地的建设适宜性等级,对研究区划分"4区".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用地向中心城区西部扩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土地利用的范围、形态、结构、功能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探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有利于针对性地调控城市土地资源。以典型喀斯特河谷型城镇思南县2000年、2009年、2014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统一分类标准解译提取出土地利用专题信息再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扩展具有阶段性:2000—2009年,城镇扩展速度较缓慢,扩张范围大部分位于河东片区,扩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和草地转化,其占建设用地的面积百分比分别约为5.24%和17.97%;2009—2014年,建成区进入高速扩张阶段,扩张以乌江河西和城北为主。2)喀斯特河谷城镇扩展方向及形态布局严格受地形和交通条件的制约,由于建成区地处河谷,城镇空间拓展难度大,用地结构具有绿地、交通用地比例低,建成区人口密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停止扩张、低效再认识、存量优化发展的时代,正面临城镇运转低效以及存量用地的识别与判读的问题.该研究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城市街道开放空间的综合效率,对城镇低效用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第二阶段SFA回归之后,整体的综合效率值明显下降,显示环境因素对街道的综合效率有重要影响.将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运行结果进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对比分析,提出的改进策略包括,提高交通的可达性与有序性,增加边缘空间的有效利用,根据场地属性和居民需求发挥功能型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张昊  关大昌  颜冰 《科技信息》2014,(12):277-278
"碧水、蓝天、净土三大工程"是鞍山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推进科学发展、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改善环境,还碧水蓝天净土于城市,对维护城市舒适宜居、持续发展、生态友好意义重大。实施"三大工程",就要设立长远目标,抓住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用地是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在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背景下,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成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供给的新视角。综合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实践形式和组织模式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应遵循人民主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质均等化原则与系统整体观原则;理论基础包括土地权籍理论、土地规划理论、土地经济理论与土地利用理论;实践形式包括边角地再开发、闲置地再开发、荒地再开发与旧厂房再开发;组织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规划主导型、自行主导型与交叉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尝试利用ArcGIS技术并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与问卷调查法,以铜梁县为例,开展县域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1ArcGIS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空间分析、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很好地完成县域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且ArcGIS软件还可以保存所有原始资料、中间及最终成果,对成果的修订和更新十分方便和快捷.2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铜梁县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内部差异显著;粗放式旅游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旅游用地利用浪费突出,部分乡镇依然存在依靠低成本的山水资源禀赋实现产业规模扩张的旅游发展模式;同时由于旅游行业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的缺失,造成该县存量旅游用地低效利用和闲置、空闲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从发展权和土地发展权的起源入手,探讨隆回县土地资源的存量和现有乡村旅游用地的流转方式,揭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规划权与土地发展权的冲突,为保护和协调二者的关系寻找到重要着力点,即: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商业用地的划拨和农村土地所有权人的发展选择权,对于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寻求土地发展权的实现方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盘活存量资源、创新存量规划已成为当前城乡发展的新命题。构建了存量用地从提取到综合评价与潜力测算应用的框架体系,分析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空间分布与规模特征,测算镇域尺度下乡村地区存量用地再开发潜力,提出存量用地盘活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的整体盘活潜力可观,各街镇开发改造潜力差异较大。2)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潜力分为三级潜力区,分布不均衡,靠近主城区的街镇潜力较大且多集中于南部。3)乡村存量用地盘活应该采取不同类型村庄差异化发展、乡村规划与盘活政策有机衔接、创新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等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