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提出了维护生态平衡、从生态危机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之处,来解决生态现代化的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们面对生态危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新解读,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爱云  金德龙 《科技信息》2011,(16):I0054-I005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是西方学者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基础上,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及其生态危机产生的表现、原因和根源。强调从资本主义生存方式本身去寻找生态危机的原因,指出生态危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盛行西方的"绿色运动"以来,出现了种种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潮。本文主要介绍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三对关系的简要分析,试图在对比之中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生态危机问题上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热潮。阿格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消费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异化消费论;奥康纳试图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列,进而提出了二重矛盾论;福斯特从马克思理论本身出发,在生态学视域下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将马克思的生态观归结为新陈代谢裂缝说。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呈现出一种地位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过度突显,导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淡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给予生态观准确的理论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理解当代生态学的理论内涵。首先,简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况。其次,追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现马克思主义本身蕴涵生态学的整体逻辑。它在理论上与当代生态学具有被整合的一致性。再次,论证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确立了马克思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发言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学者们引介到中国以后,一直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论.由于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很难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对于一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厘清.主要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称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流派。面对凸显的现代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综述了近100年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论域,且描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阶段的研究维度、层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要使生态危机根本性地被解决,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中国,它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途径方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关联。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资本扩展、科技非理性应用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奥康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更加准确地确立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视域。他的马克思生态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更加深刻地深化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为我们当前研究生态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 ,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人类要想彻底消除生态危机 ,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 ,就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及其对人和自然的双重控制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讨论生态问题时习惯集中的几个主要论域.尝试从“控制”视阈入手来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逻辑,以期能为自然污染和人的受控的现实问题解决提供研究材料.这是符合逻辑的:只有深刻理解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背后的主体、目的和方式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从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虽然福斯特找到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但其理论在如何摆脱生态危机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正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倡扬的价值吁求,其所含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生产过程正义的生态程序、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生态践行以及政治改良和文化发展的生态旨归等思想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当代生态困境提供了有益启迪。但是,生态环境上的公平正义,既不是一个政治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理性和观念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式相结合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得到实现。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构想陷入了乌托邦。只有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才是我们建设生态和谐与社会公正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和工业文明在带给国民经济GDP成倍增长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反思“经济理性”的丰硕成果,使我们认识到不顾及“生态理性”而盲目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文章阐述了重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西方的生态学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后现代思想平台上内在整合起来,试图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苏联的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而被夸耀一时。对我们来说,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别样想象与理论设计,究竟是对它的积极捍卫、全面开敞抑或"跪着造反"、严重遮蔽,是对它的替代选择、创新超越抑或改旗易帜、根本拒斥?现代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存在根源性的制度关联抑或只是现代性思想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元文化嵌入和广泛的智慧联盟而确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能有机地矫正马克思主义的"反生态性"而获得重构与新生吗?"有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纯粹性的生态体系,而是蕴含着多种复杂性语义的政治图谋,它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还悬而未决,更遑论能指望它见重于时代并开辟未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消费模式的影响,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不断地革新,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主义批判的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了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社会制度批判、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伦理观.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基本目标,并对生态伦理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体观、道德约束和法律法规相辅相行的社会实践观等生态伦理内容,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西方深层生态学诞生以来,中国道家思想便成为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源泉。道家强调自然万物平等,提倡以道观物,物无贵贱;道家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成为自然哲学的基础;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这些都是现代深层生态学的核心。因此,在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的当下,深入发掘道家的生态智慧,不仅可完善或重构深层生态学,而且可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智性的生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解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带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二者之间关系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