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实验中的误差来源,指出时间测量不准确与阻力矩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测量了阻力矩的大小,定量分析了阻力矩的影响,当砝码质量为20g时,阻力矩与砝码的拉力矩之比可达19%。  相似文献   

2.
电子节气门是车用发动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装置,为提高汽车行驶的动力性、平稳性、经济性以及降低排放,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上.电子节气门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结合电子节气门的结构特点,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建立了节气门控制器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滑模控制的电子节气门控制器,并与PID控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滑模控制能克服系统中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节气门开度从小到大的阶跃变化时,无超调,而且稳态误差小,能迅速地获得预期节气门的开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小两级单螺杆压缩机电机负载转矩的波动,基于单螺杆压缩机力学特性,建立了两级单螺杆压缩机串联螺杆转子的力学模型,研究了串联螺杆转子的气体阻力矩变化特性,计算分析了空气质量流量为40.6 kg/m3的两级串联单螺杆压缩机在不同排气压力下的气体阻力矩波动比,并与任意一级独立运行的单螺杆压缩机的气体阻力矩波动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工质质量流量为固定值的单螺杆压缩机,存在确定的压比,使其气体阻力矩波动比最小;两级串联单螺杆压缩机的气体阻力矩波动比小于其中任意一级独立运行的单螺杆压缩机的气体阻力矩波动比;在两级串联单螺杆压缩机中,一、二级螺杆转子间初始相位差对单螺杆压缩机总气体阻力矩的波动幅值有影响,并存在一个最优初始相位差,使总气体阻力矩波动幅值最小。该研究结果对两级单螺杆压缩机设计以及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是采用可编程序霍尔传感器,实现汽车电喷系统的主要部件-电子节气门无触点控制。通过研究和试验,达到了同类进口产品性能指标,使传统的电阻式节气门有触点电位输出变为无触点电位变化控制输出,无机械磨损,大大的延长了电子节气门寿命。同时无触点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通过电控单元控制节气门快速精确地定位。它的优点在于能根据驾驶员的需求愿望以及整车各种行驶状况确定节气门的最佳开度,保证车辆最佳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提高了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为汽车电喷系统主要部件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5.
增程式电动汽车电子节气门连续逼近滑膜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程式电动汽车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提高增程式电动汽车电子节气门控制性能,且控制效果不随电子节气门特性变化而变差,基于电子节气门非线性特性,建立面向控制器设计的非线性模型;应用递推平均滤波法对待跟踪开度信号和节气门位置反馈信号进行滤波,采用切换控制率构造电子节气门经典滑膜控制器。针对经典滑膜控制器会产生颤振的问题,对切换控制率在滑膜面附近进行连续逼近,设计了基于平滑控制率的电子节气门连续逼近滑膜控制器。其后应用不变集理论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给出连续逼近滑膜控制器参数选取原则。通过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连续逼近滑膜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颤振现象,很好地实现电子节气门的跟踪控制,控制效果对模型精确度依赖性不高,不随电子节气门特性变化而变差。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控制装置转换两用燃料来恢复发动机的动力性。在对两种燃料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后,分析并确定了转换点对应的节气门开度。然后进行燃料转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汽油转换发动机运转稳定,最佳的转换位置是50%节气门开度。开度低于50%时,发动机燃用天然气;高于50%后,燃用汽油以恢复动力性要求。转换前后发动机排放分别接近燃用天然气和汽油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电子节气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电子节气门因复位弹簧而引起的非线性特性问题,结合电子节气门的结构,分析了其变结构非线性特征,采用基于滑模控制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里雅普诺夫稳定性证明.对电子节气门的经典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变速PID和滑模控制进行了实验比较.在以16位80C196KC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的控制板上试验表明,变速PID在节气门开度从小到大的阶跃变化时,无超调量,在从大到小的阶跃变化时,超调量为4.8%,而滑模控制在节气门开度从小到大阶跃时,无超调量,从大到小变化时,超调量为1%.滑模控制法对电子节气门的非线性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子节气门是车用发动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装置,为提高汽车行驶的动力性、平稳性、经济性以及降低排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上。电子节气门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结合电子节气门的结构特点,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建立了节气门控制器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滑模控制的电子节气门控制器,并与PID控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滑模控制能克服系统中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节气门开度从小到大的阶跃变化时,无超调而且稳态误差小,能迅速地获得预期节气门的开度。  相似文献   

9.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是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电控单元根据节气门开度及其变化率,来对发动机运行工况进行判断,以用来精确控制发动机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根据节气门踏板的程度,通过电控单元使得气门开度得到精确控制,提高汽车的动力、燃料经济性,减少排放污染,同时也使结构得到简化,在汽车上被广泛应用。但电子节气门工作不良引起的故障也较为常见,本文主要针对电子节气门在出现怠速偏高伴有加不起速的故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汽车电子节气门的精确跟踪控制问题, 建立了面向控制器设计的非线性模型,分析了摩擦非线性以及LH 非线性对电子节气门位置的影响.采用模糊神经分数阶PID 控制方法设计了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器,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将扰动考虑在内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实验表明基于模糊神经分数阶PID的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电子节气门控制.  相似文献   

12.
CO2跨临界循环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需要利用膨胀机回收功以提高循环效率.在单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分析了进气控制结构,进气管中余隙容积的存在会损失一部分膨胀功;分析了两缸内工作腔的吸气、膨胀、排气过程;在一定工况下,设计了双缸并联滚动活塞膨胀机;根据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运动分析和受力计算上下两缸的活塞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活塞上的气体力是平衡的,只需要平衡惯性力矩即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00kN实验液压装置传递纵向力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液压传力系统油液压缩模量、系统空气含量、活塞摩阻力及系统节流等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给出了各参数的大小或变化规律,为该类系统在实际桥梁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型的汽油机电子节气门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建立了电子节气门系统模型,并通过系统辨识方法得出模型参数.根据被控电子节气门的摩擦力和非线性回位弹簧模型,设计了前馈非线性补偿控制器.将经过前馈非线性补偿后的电子节气门系统简化成线性系统,并对该线性系统进行H无穷控制器的设计.对设计的H无穷控制器进行离散化,并加入比例控制环节来弥补控制器离散化导致的性能下降.经过试验验证,在前馈非线性补偿器、H无穷控制器和比例控制的作用下,被控电子节气门的性能达到了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的效率,降低系统的节流损失,用CO2膨胀机代替系统中的节流阀,并对其回收膨胀功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开发了两代CO2滚动活塞膨胀机样机,给出了两代CO2膨胀机的特点,同时进行了试验对比.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滚动活塞形式的膨胀机在超临界和两相区运行是可行的.第二代膨胀机明显优于第一代膨胀机,可见采取的降低泄漏、减小摩擦等措施非常有效.膨胀机在CO2跨临界循环中运行,存在最佳转速,使膨胀机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单螺杆式水力机械螺杆和村套之间的摩擦阻力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螺杆-衬套副的作用线(啮合线)难以用简单的计算式表达.本文根据橡胶弹性物理学理论研究了螺杆-衬套副中的各项摩擦阻力矩,如:横向力引起的摩擦阻力矩、倾倒力矩引起的摩擦阻力矩、惯性力引起的摩擦阻力矩、螺杆-衬套副的过盈值引起的摩擦阻力矩等,并给出了计算表达式,由此还给出了螺杆-衬套副的自锁条件.举例说明了摩擦阻力矩随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研制旋转活塞式油表时,采用作图法或数学分析法分别求出活塞成形曲线及其数学模型。文中给出绘制活塞曲线的程序、图形及其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轴向柱塞泵中回程盘偶然出现断裂失效的现象,对回程盘所承受各力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综合各方面的受力分析表明,回程盘在其结构上出现了一个以吸排油侧分界为参考线的弯矩.通过对回程盘及整泵进行 ADAMS刚柔耦合有限元和Pumplinx流体有限元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每个柱塞运动至吸排油侧的分界线周围时,所对应回程盘孔的外侧边缘应力集中最大,这一区域成为回程盘运动受力的薄弱点,在弯矩的作用下,这些薄弱点成为最有可能发生断裂的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