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电流密度对Ni-W-B合金电沉积层结构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电化学技术、XRD、DSC等方法研究电流密度对Ni-W-B合金电沉积、镀层结构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电流密度提高,Ni-W-B合金电沉积层W含量增大,B含量降低,电沉积电流效率降低,所获得的合金镀层表现为亚稳态纳米晶结构,在不同电流密度下获得的Ni-W-B合金电沉积层的显微硬度值接近,约为650kg/mm^2,与Ni-W合金相比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镍钨合金电结晶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电位阶跃法研究了Ni-W合金电沉积特点.结果表明,在以柠檬酸铵为络合剂的镀液中,沉积层的W含量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电流效率变化不大,当电流密度超过15A/dm2后,镀层的W含量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而电流效率却明显降低.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当镀液中有Ni2+存在时,WO2-4才能被还原到以Ni-W合金形式存在的W金属态,且其沉积电位比WO2-4(沉积为钨蓝氧化物)和Ni2+单独沉积时的电位更正.根据电位阶跃的i~t曲线分析得知,在玻碳电极上Ni-W合金电结晶过程遵从扩散控制瞬时成核三维成长模式进行,且随着过电位的增加,电极表面上晶核数增多.  相似文献   

3.
锌电沉积层的形态和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添加剂、络合剂和电流密度对锌酸盐镀锌层表面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是造成锌沉积层表面形态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络合剂、添加剂DIE、AA-1、以及两者共存时,锌沉积层表面分别呈现细粒状、片状、蜂窝状和米粒状形态;由于添加剂的存在导致锌沉积物织构系数TC(110)显著提高并影响晶格参数和晶粒尺寸.讨论了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铋对阴极铜沉积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度计和X射线色散能谱等仪器,研究了含有铋离子的酸性硫酸铜电解液中阴极铜沉积的电结晶生长形态、结晶的晶面取向以及铜沉积层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60℃时在通常的电解电流密度i=200A·m-2下电解,铋不会在阴极沉积;铋离子对铜沉积层的晶面择优取向(220)基本不影响,高浓度铋离子存在于电解液中时对(220)晶面生长起促进作用,对其它晶面生长起较强的抑制作用;铋离子影响铜沉积的电结晶生长形态和铜沉积层的晶胞尺寸。  相似文献   

5.
Al-Mn合金镀层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lCl3+LiAlH4+MnCl2有机溶剂体系在低碳钢基体上进行了电镀Al-Mn合金的实验,并对不同电镀工艺下Al-Mn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厚度、结合力和耐蚀性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出的Al-Mn合金镀层表面光滑并呈网状分布;镀层中的Mn含量(原子分数)在3%~8%间变化,其中Mn以Al-Mn过饱和固溶体形式存在,且按(200)面的结构进行生长.随电镀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Al-Mn合金镀层的厚度呈线性增大,但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逐渐降低.Al-Mn合金镀层的耐蚀性随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电镀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Al-Mn合金镀层的沉积速率、结合力和耐蚀性均高于相同沉积条件下的纯铝镀层。Al-Mn合金镀层在AlCl3+LiAlH4+MnCl2有机溶剂体系中的最佳沉积工艺为电流密度0.15~0.50A/dm^2、电镀时间30~45min.  相似文献   

6.
在酸性柠檬酸盐镀液中电沉积制备低Mo高Fe含量的Fe-Ni—Mo合金;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对镀层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和钼酸钠浓度对合金组成的影响较大;所得合金晶粒尺寸为6.2~12.7nm,并随电流密度、温度和电镀液的pH值的改变而变化;合金的晶体生长符合晶核三维生长模型,镀层表面形貌由平行和垂直于基体的生长速度的相对大小决定;镀层物相为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多相结构,当电流密度为3A/dm^2时,镀层物相由FeNi(BCC)和FeMo固溶相转化为FeNi(FCC)和MoNi4多相结构;镀层的应力随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线性增大;合金镀层的点阵常数发生了畸变。  相似文献   

7.
酰胺低温熔盐中Y—Ni合金薄膜的电化学制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恒电流电解法在乙酰胺-尿素-溴化钠熔体中电沉积出Y的质量分数(w(Y))高达87.50%的Y-Ni合金,在铜片上获得附着力强的合金薄膜。实验结果显示电沉积出的Y-Ni合金中的w(Y)随着电流密度增大而增大,在低电流获得的是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合金薄膜,在高电流密度获得的是黑色的合金薄膜。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沉积Ni-W-P非晶合金中W含量可高达55.2%,硬度为700~1100Hv,经550℃热处理,可达1300~1400Hv,镀层硬度和耐蚀性优于Ni-P非晶镀层,非晶镀层中的类金属元素P可使腐蚀电位正移,高熔点元素W可使合金镀层在酸溶液中发生钝化,有W含量越高维钝化电流密度越低;金属Cr元素除降低维钝电流密度外,还使钝化区范围加宽,孔蚀电位显著变正,浸泡实验结果表明,在30℃,1mol/L的HC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Ni-Fe-P/Al2O3复合电沉积的工艺参数对沉积层中Al2O3硬质微粒复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电沉积层中Al2O3微粒复合量随镀液中Al2O3含量、温度、阴极电流密度以及NaH2PO2含量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实验工艺条件下,可获得Al2O3硬质微粒均匀弥散分布的复合电沉积层,其中Al2O3的最大复合量可达13.48%(体积).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无氰电沉积光亮铜锡合金的新工艺,其溶液组成及操作条件为:Na3C6H5O.2H2O90-120,Na2EDTA.2H2O25-35,稳定剂WDZ-94310-15?CuSO4.5H2O20-40,SnCl2.2H2O20-40g.L^-1;溶液的pH=5-6,Dk=10-150A.m^-2,T=50-60℃,在上述条件下可获得含锡量为5%-15%的光亮、细致、均匀的铜锡合金沉积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基于第一原理的离散变分法(DVM)计算了γFe-N合金的电子结构,分析了N-Fe间的交互作用。计算得到间隙N分别与周围不同近邻的4种Fe原子的平均键级,通过比较它们随点阵畸变化后发现,N-Fe(1)的键级大于另外3种键级,说明γFe-N合金中N与置换原子的交互作用主要集中在N与最近邻原子之间。并结合态密度、价轨的电子占据数和电子密度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超导LiBe合金的晶体结构、 力学、 热动力学和电子结构等性质. 结果表明: LiBe合金在0~120 GPa内均满足力学稳定标准; 在压力下呈一定的各向异性, 且c轴比a轴更易于压缩; 随着压力的增加, 其Debye温度不断增加; 在压力作用下, LiBe合金中Li的s电子向Be的p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13.
非晶态Ni-Co-W-P合金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了Ni—Co—W—P合金电极,并研究了其在1mol/L NaOH溶液中的析氢电催化活性,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Ni—Co—W—P合金电极比Ni—Co—P、Ni—W—P合金电极具有更低析氢过电位,XRD实验显示其镀层为非晶态.并进一步研究了Ni—Co—W—P合金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和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Ni—Co—W—P合金电极具有比Ni—Co—P、Ni—W—P合金电极更好的析氢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低合金钢双辉渗W-Mo-Co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合金钢25Cr2Mo2V表面渗W—Mo—Co三元合金,可在表面形成铁、钴、钨、钼时效合金。研究了形成这种合金的表面冶金工艺和渗层组织状态,渗层成分分布以及工艺参数的改变对渗层厚度及渗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合金元素的含量可以达到高钴时效合金W11Mo7Co23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电沉积Ni-P-Si3N4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机理及其与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条件下,复合镀层中的Si3N4微粒能有效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粘着脱落和犁沟效应;在油润滑条件下,复合镀层中Si3N4微粒起到支承载荷作用,同时有利于边界润滑膜的形成,避免粘着磨损,复合镀层中Si3N4微粒共析量的增加是提高复合镀层耐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电流镀铜对阳极氧化AZ31镁合金耐蚀性的 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电流镀铜封孔对阳极氧化AZ31镁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AZ31镁合金阳极氧化后,在传统的镀铜液中进行阴极小电流处理.SEM、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阴极小电流处理后,在阳极氧化膜的多孔层中发生了铜的沉积.在质量分数为3.5% NaCl水溶液中测试的极化曲线表明,AZ31镁合金阳极氧化后进行小电流镀铜处理,可以提高自腐蚀电位,降低自腐蚀电流密度,使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以沉积速率和腐蚀速率为指标,获得了优化化学镀Ni-W-P镀液配方。采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能谱分析了镀层的微观形貌、组成及结构,研究了镀层在10%H2SO4+30%HCl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与镀层的非晶态结构、P和W的含量以及腐蚀介质的性质等因素有关,W对镀层获得非晶结构的作用要大于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Fe/Mo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air plasma spraying (APS) using Fe-based and Mo-based amorphous and nanocrystalline mixed powders. Microstructur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coatings present a layered structure with low porosity due to adding the self-bonded Mo-based alloy. Corrosion behaviors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the Fe-based coatings and the Mo-based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 by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nd salt spray tests. Electr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coatings exhibit a lower polarization current density and higher corrosion potentials than the Fe-based coating when tested in 3.5wt% NaCl solutions, indicating superior corrosion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the Fe-based coating. Also with the increase in addition of the Mo-based alloy, a raised corrosion resistance, inferred by an increase in corrosion potential and a decrease in polarization current density, can be found. The results of salt spray tests again show tha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is enhanced by adding the Mo-based alloy, which helps to reduce the porosity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and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passive fil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