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RL&SM通用夹具的寻位系统 ,描述了主动寻位与制造信息转换问题 ,提出和实现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 ,提出的解决方法和技术是可行的 ,为RL&SM通用夹具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通过激活发射天线的索引在空间域中传输信息比特,将比特到符号映射技术引入到SM系统中,可以提高SM系统的性能.一般而言,在判决准确率一定的情况下,采用相邻SM符号汉明距离较小的映射方式将获得较优的系统性能.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比特到符号映射算法,称为符号最近法(symbol nearest method,SNM).该算法从具有最小距离的符号对开始对SM符号进行排序,寻找下一个最近的SM符号,直到所有SM符号排序结束为止,将格雷编码的比特映射分配给排序后的SM符号.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SNM算法在发射端使用全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时,其系统性能接近于SM和空间移位键控(space shift keying,SSK)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的下界,并且所提出的算法复杂度为O(K2),其复杂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3.
快速成型系统中OFFSET型填充算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SW2501快速成型系统中,零件的制作是靠热喷头喷出热熔丝逐层堆积成型的,在逐层堆积过程中,热喷头要做大量的填充扫描,填充方法直接影响零件的成型质量。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截面轮廓的OFFSET型充路径的生成算法,该算法快速可靠,能得到比较光滑、平整的成型截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反求工程的个体匹配化骨骼制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制造方法无法再现人体骨骼原有形状的问题,提出和实现了2种人工骨骼的制造新方法,即直接插值法和曲面拟合法。这2种方法依据病人患处的CT(Computer Tomography)或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断层数据,结合现代图像处理技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利用反求工程技术,采用快速成型的加工方法,实现了人工骨骼的个体匹配化制造。2个骨骼的制造实例证明,运用基于反求工程的新型制造技术,可以再现人体骨骼的原有形状,并具有制造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空间调制(SM)是一种新颖的多天线传输方案,它将激活天线序号与传统的信号调制相结合,共同承载发送信息.由于SM系统的最大似然(ML)最优检测算法既需要检测出激活天线序号又需要检测出发送的信息符号,检测复杂度很高.为此,利用二进制二次规划的全局最优条件,针对空间调制QPSK信号,提出了一种新的最优的ML简化检测算法.新算法在保证了传统ML最优检测性能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特别在大天线空间调制系统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新算法的ML最优性.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万家寨引黄工程SMI/SM2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天线下行链路的远近效应问题,研究了分布式多天线系统的空分复用性能,结果表明分布式多天线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远近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天线系统中的自适应传输方案.该方案根据用户与各天线端口的相对位置灵活地改变传输策略,在用户距离天线端口较远时,利用空分复用联合发送抑制用户间干扰,而在用户靠近天线端口时,采用选择式发送,以降低反馈负荷和复杂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空分复用联合发送相比,通过设置合适的自适应切换门限,所提出的方案仅以系统容量损失7%为代价,能在40%的信道实现中有效降低反馈负荷和处理复杂度.  相似文献   

9.
查洁法结合RANS方程的滑行艇阻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雷诺平均Navier Stokes(RANS)方程结合流体积法(VOF)计算滑行艇阻力耗时较长、现有滑行艇阻力估算公式精度较低且适用范围有限,提出了一种查洁法结合RANS方程的滑行艇阻力计算方法.通过求解艇体平衡方程,迭代求出艇体航态,动态计及升沉和纵倾角对艇体流场和阻力计算的影响.对于艇体航态变化显著时的阻力计算(体积傅氏数F>1.5),先采用查洁法估算初始纵倾角,再求解RANS方程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采用该方法计算了现代滑行艇模型4667 1和SM5的阻力、升沉和纵倾角,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0.26≤F≤6.03,阻力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小于7%,升沉和纵倾角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用于抗震结构的具有创新性的屈曲约束支撑消能器。消能器的钢材屈服核心是标准组件式的,这个特别的设计使得它的屈服力和塑性形变能够根据建筑物的抗震需求而调整。以下呈现两种类型MBRB1和MBRB2通过连接若干连续的由任意数量的受剪基本消能单元组成的组件,可以得到形变与连续组件的数量成比例,受力与连续组件上的受剪基本消能单元的数量成比例。支撑的组装包括将已经涂过润滑油的屈曲核心部分装入约束单元后用销栓将其固定,从而易于消能器的检测,必要时便于更换消能单元。主要参数有屈服力和屈服位移,这些可由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得出。设计中将摆动形变考虑在内通过约束单元避免局部屈曲并且提出了在核心单元与约束单元之间设置功能性的间隙。滞回耗能表现及受力,塑性位移等由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得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模拟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给出了其在RL振荡电路和一阶电路中的应用。通过建立电路方程组求解回转器输入端的伏安关系,推导出了模拟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实现负电感和负电阻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用模拟电感构建了RL低频正弦波振荡电路和RL一阶电路,提出了这类RL一阶电路的约束关系式。利用等效电路模型得到的振荡频率值和暂态电流响应,与计算机软件仿真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等效电路模型的正确性,为模拟电感电路的工程速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先验知识的强化学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强化学习算法收敛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为强化学习算法所用模型通常都假设系统参数未知、先验知识未知,由此造成该算法从没有任何基础开始搜索最优策略,搜索范围大的问题,提出将强化学习系统建立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既有效利用了前人的工作成果,又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解决电梯群控问题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系统中最优检测算法,即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算法存在的高复杂度问题,提出了基于QRD-M(QR-decomposition with M-algorithm,QRD-M)算法的空间调制信号检测算法.该算法运用M算法树搜索策略,每层只计算最优的M个分支,其性能近似最优且运算量较低,有利于硬件实现.但随着发收天线数增多,传统QRD-M算法的检测性能会下降并需要较长的算法执行时间.因此,采用并行检测的思想,提出了PQRD-M(parallel QRD-M,PQRD-M)检测算法.该算法在各个分支上分别独立地进行搜索,提高了执行效率.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复杂度分析,并在不同天线数目和不同保留节点数下对其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QRD-M算法,PQRD-M算法以增加一定的计算量为代价,能显著地改善空间调制信号检测性能,同时还能节约硬件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学习反应信息实时测试分析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并详细论述了基于系统的一些实时测试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数的近似推理都是基于Zadeh提出的模糊关系合成(CRI)的方法,但是CRI本身存在着缺陷.基于相似度度量的近似推理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CRI推理的缺陷,因而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相似度度量的推理方法提出了改进,提出了对于不同的规则形式,采取不同的近似推理计算方法.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两个具体的推理案例为例说明了新计算方法在冷水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故障工况诊断过程的应用.通过给出的推理案例可知,此种改进的近似推理方法较CRI方法更易理解,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图像引擎粒子系统的传统实现方法的优劣,提出了一种称为发射源&影响者(E&AMode)的图像渲染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粒子系统模拟效果的多样性,粒子运动状态的动态性和结构设计的灵活性.本文介绍了新模式的基本结构、算法思想和实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发射源&影响者模式能够实现粒子属性的灵活设置,粒子运动状态的动态改变和模拟效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复杂环境中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在机器人足球这样的复杂、动态的环境中使用强化学习的方式与问题 ,阐述了强化学习的实现及如何处理机器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即延迟奖赏、探索与利用、不完整信息等 ,同时探讨了减少复杂性的若干措施 .  相似文献   

18.
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安全性设计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在带给人们居家方便的同时伴随着安全隐患。为了杜绝可能存在的潜在混乱,提出并建立了基于SM4密码算法的智能家居物联网安全系统,集成入网密钥验证、系统控制指令保密传送以及入侵检测报警等安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安全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进行了验证性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可阻止针对智能家居网络的恶意攻击、及时发现入侵并报警。  相似文献   

19.
软件人的体系结构及其网络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人(SoftMan,SM)”的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化“智能管理”、“智能网络”及“多智体”系统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基于Agent的“软件人”基本体系结构和“软件人”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最小系统实验表明,“软件人”的通信功能、迁移功能、注册功能已经实现,所提出的体系结构是可行的,能使基于“软件人”的网络应用软件更加自主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20.
Model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in 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n the basis of station observations, an atmospheric field (ObsFC)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3.5 (CLM3.5). The model (CLM3.5 driven with ObsFC, hereafter referred as to CLM3.5/ObsFC) was used to simulate soil moisture (SM) from 1951 to 2008 in China. The resulting SM was compared with in situ observations, remote-sensing data and estimations made by various land models, indicating that CLM3.5/ObsFC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the tempor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variation trends of SM over China. Using an in situ observation-based forcing field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of SM. Analysis of SM simulated using CLM3.5/ObsFC shows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 SM was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of arid-humid zones from the southeast to northwest. Regionally averaged SM was the driest over southern Xinjiang Province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hile the most humid regions were located over the Northeast Plain, Jianghuai reg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long-term variation trends of SM we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s in arid and humid regions and decreases in semiarid regions. Moreover, the variation was relatively intense from the mid-1970s to the mid-1990s in the arid region. The time series was more stable in the humid region except for a period near 1970 and after the year 2003. A downward trend was most prominent in the semiarid region from the 1990s to the end of the time series. For 1951–2008, in the arid, semiarid and humid regions, the SM volume percentage changed by 2.35, −1.26 and 0.08, respectively. The variation trends and intensity remarkably differed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with the most notable changes being over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north of 35°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