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民主宪政问题的基本概念,保障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的历史状况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宪政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政治理论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人的尊严和自由权利。为了捍卫它,民主理论高扬人民大众的智慧和道德从而求助于多数决定规则;而宪政理论既不敢盲目信奉个人的德行,也不敢完全相信多数决定规贝Ⅱ,从而主张用基本宪政价值与事前制定的公共规则来限制政府行为。它们内在的融通性和各自的局限性,促使它们协同作战从而构建了人类迄今较理想的政制,即法治模式下的宪政民主制。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宪政的发展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等诸多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认为,宪法与宪政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保障实现人权与限制国家权力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高志勇 《科技信息》2011,(16):I0040-I0040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政府在行使行政紧急权时,可能会对公民的权利予以暂时的限制甚至剥夺,从而造成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本文从行政紧急权的概念、特征入手,通过对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冲突的分析,探讨如何实现规制行政紧急权,从而实现保护公民权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加强宪政建设已成为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宪政意味着政府应该是一种“有限政府”,因此,建立有限政府是我国宪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行使的权力的来源,政府行使权力的目的以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三方面来阐述洛克的有限政府论,从而为我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的开国元勋,是美国独立乃至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领袖人物,是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重要思想家,杰斐逊的宪政思想基于自然法思想,自然权利思想是建立在先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从而使个人权利的价值基础更加稳固而不可辩驳。他主张权力制约,政府权利应加以分割并相互制约。他赋予人民以革命权利,赞赏人民反抗暴虐政府的精神,这对于西方宪政的实行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政治转型时期,如何有效限制公共权力,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使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协调发展,成为实现政治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世贸规则作为世贸成员方之间的协议 ,仅对我国政府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 ,对我国国民没有直接的效力。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政府即承诺我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司法判例与世贸规则相符。为此 ,应当在外贸法的修订中专门就“国际贸易协调委员会”及其职权作出规定 ,并在协调委员会内设立与世贸规则项下的各委员会相协调的机构 ,具体处理世贸规则在我国执行的相关事项 ,以便履行世贸规则 ,充分享有世贸规则项下的权力 ,履行协议项下的相关义务 ,维护我们国家和国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公民权利的自觉化,是指公民对自己权利的自我认识及正确行使的能力状态。要想让这种自觉化变为现实,在外部条件上,必须有完善社会的法治环境,树立法治理念;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对主权者身份认同意识重新觉醒;认清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公民充分认识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存在前提;依法享有和维护正当权利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力;政府对公民维权行为采取鼓励支持态度;创造条件让公民熟悉法定权利,提高法治素质和维权能力。这些外部条件赋予了政府以重要的职责: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坚决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公共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政治制度改革,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坚决落实公民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与中国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14.
税收法定原则比较研究——税收立宪的角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是税收立宪的根本标志。世界各国宪法对税收法定原则有不同的表述,对于“税收”“法”以及“定”均有不同的限定方式。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尚未实现真正的税收立宪。我国税收立宪应该从税收法定原则入宪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未得到保障。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当使违宪行为进行审查的制度司法化;这样才能确保公民权利保障和救济的途径顺畅,才能实现真正的宪政。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举措对我国人权事业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冷静思考发现,宪法关于人权内涵和外延设计仍存在缺陷,同时,需要从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进行过仿日或仿美的宪政选择,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宪政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等内层质素的冲突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宪政的终极价值在于保障人权,属于自由主义的范畴。近代中国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9.
清末立宪由于采取预备立宪的方式来推行宪政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积极的认识。但是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下,采取以预备的方式来进行宪政建设有一定的合理性,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并不足一无所成的,它对于中国宪政建设有着很大启发意义,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为骗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发生的较有代表性的三起"因言获罪案"的共性是政府超越权力边界,滥用行政权;然而政府应该是一个合理界分权利与权力、合理界分权力的政府;政府应该恪守权力边界,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制度,建立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