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2.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第三势力以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为目标,试图在国共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其政治选择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九·一八”前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以平社为核心,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要求保障人权、实行宪政,第一次公然打出反党治、反训政的旗帜,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九·一八”前的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对国民党专政统治极具意义的抗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宪政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4.
实用主义强调从实践经验中得出有用的知识,社会变革应依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政策。从心理、日常生活实践和中国传统思想三个方面,孙中山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宪政实践中,孙中山的实用主义表现在国体、民族问题、政体制度和宪政三阶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终极价值在于保障人权,属于自由主义的范畴。近代中国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7.
对宪政问题进行探讨,其用意多是为我国宪政之实现服务。宪政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在我国究竟有无实现之可能及其实现路径与西方有何异同,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首先考察了宪政在西方产生的根源;其次对西方宪政之真义进行理解,以防建立起来的体制图有宪政之形而无宪政之实;最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就宪政之实现路径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当代宪政思想主要源于西方,而西方宪政思想深受古希腊罗马宪政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建设政治文明需要深入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宪政思想。本文通过追溯古希腊罗马宪政的思想渊源,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梳理,以挖掘出现代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根据,从而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苏晓芳 《科技信息》2007,(24):381-382
宪政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宪政价值诉求中的合理性。何谓合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有不同理解。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宪政的价值构造内涵,为中国实行合理化宪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主宪政是现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主流,紧急状态的宣布即是对民主宪政局限性的承认,也是对民主宪政局限性的克服。分析紧急状态下民主宪政原则的局限性,提出克服局限性的解决途径,从而正确把握紧急状态下的基本原则,使紧急状态不会成为民主宪政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11.
清末立宪由于采取预备立宪的方式来推行宪政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积极的认识。但是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下,采取以预备的方式来进行宪政建设有一定的合理性,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并不足一无所成的,它对于中国宪政建设有着很大启发意义,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为骗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不断发表。学界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宪政运动进行的整体考察;(二)对国民党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三)对中共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四)对中间党派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五)个别重要人物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学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如关于胡适、孙科和曾琦的宪政思想方面都有争议。学界发展趋向上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比较广泛;二是研究方向不太均衡;三是许多资料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与中国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14.
税收法定原则比较研究——税收立宪的角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是税收立宪的根本标志。世界各国宪法对税收法定原则有不同的表述,对于“税收”“法”以及“定”均有不同的限定方式。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尚未实现真正的税收立宪。我国税收立宪应该从税收法定原则入宪开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重估清末宪政运动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并进一步论证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清末法制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顽固的文化抵抗意识与传统的法律价值基础所建构的宪政思想体系使得清末宪政运动诉讼法律工具主义的逻辑,而缺乏一以贯之的对法律最终价值的关怀。这种宪政思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宪政制度设计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创新,并长期影响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其滞留在政党国家而非法理国家的形式达成上。通过揭示清末宪法地位的边缘化实质和宪政挫折的秘密,我们既看到了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更易领会其后中国宪政建设的希望和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官制改革是清末立宪的重大基础性和首要性工作。在内外交困时刻,清末统治者初步接受西方宪政理念,运用权力分立学说,改进中央政治体制,颁布宪法大纲,建立责任内阁,成立临时议会性质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实现制度层面的司法独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格局。辛亥革命爆发,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可以开展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据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在1940至1947年的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当中,宪政与民主的话语具有时效性、背离性和场域性三大基本变化规律.宪政话语反映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呼声,民主话语反映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诉求.毛泽东洞见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构建新的国家体制.以此为思想基础,他提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论断.在近代中国,宪政与民主要完成制度设置与价值关怀的双重社会功能.在人民主权确立以后,重要的是政体的建设.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在价值上重塑新文化,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家责任.  相似文献   

19.
载泽是满族亲贵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清末立宪运动中,载泽曾奉命出国考察宪政,建议慈禧太后早日实行君主立宪,以中兴国运。宣统时期,载泽又转而反对立宪,明显保留意见。载泽在宪政问题上的前后变化实际上反映统治危机向皇室集团内部延伸的现象。年龄结构以青壮为主的满族亲贵集团最终在重重危机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