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川东革命老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四川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川东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实现川东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深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走符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川东游击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川东游击军的革命活动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川东游击军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最初开创者和参与创建者;川东游击军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川东游击军的革命业绩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3.
浅谈邓演达反帝反蒋的政治主张孙平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在武汉背叛革命,邓演达面对这一急变,写了《告别国民党的同志们》等文章,义正辞严地谴责蒋汪...  相似文献   

4.
万源保卫战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军事斗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上也有不容低估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反“六路围攻”胜利的关键战役,是决定川陕苏区命运的大决战,同时又是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战役;它还是土地革命时期“决战防御”的经典战例,是一场空前惨烈的绞杀战。万源保卫战是人民战争胜利的丰碑。  相似文献   

5.
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正当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在国民党中央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迁都之争”,挑起这场斗争的是蒋介石。“迁都之争”是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及其右派集团矛盾公开化的重要标志,是蒋介石分裂国民党准备反革命政变的一次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川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王维舟即在宣汉县清溪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9年,四川最早的农民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在万源创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王维舟、王树声、廖承志、张琴秋、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陈再道等,曾在巴山渠水间进行过浴血奋战。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  相似文献   

7.
苏区的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教育政策、措施,开展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革命教育活动,使苏区成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江西是革命的故乡,也是革命歌谣的故乡。”这深刻而概括地道出了革命红色童谣产生的土壤及其气候和环境。苏区儿童是在党的直接教育和关怀下,是在战斗和炮火中,在革命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的;苏  相似文献   

9.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最复杂也最尖锐。国民党政府以倾巢之力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文学发动了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了“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体现“文化革命深入”的是苏区的大众文艺运动和白区的左翼文学运动。当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正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进行战斗  相似文献   

10.
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蒋介石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数次围剿,最终“未竞全功”。对于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展开的红四方面军、国民党及四川军阀的生死博弈,以《大公报》和《新新新闻》为代表的省内外知名媒体都给与了充分关注,并且从第三者的角度解读了本次战争的全部过程,认为“围剿”失利除红军骁勇善战外,还同四川地方军阀与南京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军阀间互相观望、坐山观虎斗等原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众对川军的评价为"双枪军"(步枪和烟枪),"草鞋军"(武器低劣、装备不足、单衣薄裳、赤脚草鞋),只会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围剿红军。抗战前,川军被国人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糟的军队"。抗战后,广大川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作战、吃苦耐劳以及流血牺牲精神,不仅在众多杂牌军中首屈一指,就是和装备精良的蒋介石中央军相比,也毫不逊色,给全国军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川军只会打内战的"双枪兵"形象,树立了"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川东革命老区在1919--1949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生过如火如茶、史无前例的革命文化活动,它是川东革命斗争史、地方文化史上极不寻常、彪炳千古的独特的红色文化。其中的红色报刊,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4.
川陕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和苏维埃运动在中国西南和西北的典型实践,前者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后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两者的斗争实践各有千秋,同时又具有相通之处,对中国革命也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以后,陈独秀依据基本国情,认真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确认抗日战争的领导者和抗日战争的对象,明确抗日战争的目的和意义。他从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党派前嫌,出狱后主动表示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前进,并赞同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积极主张全国全民总动员,通过实行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基本战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的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16.
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举措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制定教育政策;积极创办新型学校;认真编写各类教材;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其历史特点是:意识形态色彩浓郁;军事色彩较浓;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明显;存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苏共与南共之间在如何对待南流亡政府和南共是否应进行社会革命等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苏共要南共承认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并服从其领导,南共则加以拒绝;苏共只允许南共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南共则要同时进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9.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面对川陕苏区贫弱的经济力及土地革命中“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生产动员。从生产动员的结果来看,它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动员终究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它所呈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军事性,故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同巨大的革命支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