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粤台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运动队管理形式、运动队等级划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地高校组织管理体制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两地高校推行“政府一社会一高校一体化”行政管理模式的初步构想,以便更好地推进粤台两地高校竞技运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深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有结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方能提高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定是运动训练科学化体系中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机能评定的数据可以作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去帮助教练员合理地安排和调整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高校课余田径训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人力和物力优势,运用生理生化研究成果,并结合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其他手段,共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工作,提高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我国高校定向运动竞技水平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制约定向运动在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高校定向运动员动机明确,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并重,训练时间符合高校的特点.但也暴露出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定向场地和地图不能完全满足训练需要、高校开设定向课程的不多等问题,建议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在训练中应侧重技能训练;采用多交流和多比赛解决场地与地图限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参加2007-2008全国排球联赛的四支高校排球队(武汉体育学院女排、复旦大学男排、天津工业大学男排,北航男排)的比赛成绩来分析这四支高校队伍的管理体制、训练、队员和训练团队状况以及经济支持等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队员竞技能力因素,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来促进我国高校排球队的竞技能力的提高,由此带动我国高校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参加2007~2008全国排球联赛的四支高校排球队(武汉体育学院女排、复旦大学男排、天津工业大学男排,北航男排)的比赛成绩来分析这四支高校队伍的管理体制、训练、队员和训练团队状况以及经济支持等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队员竞技能力因素,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来促进我国高校排球队的竞技能力的提高,由此带动我国高校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归根结底是使运动员竞技能力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向高级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过程.依据系统论、运动训练原理对足球竞技能力中战术意识训练衔接相关问题研究和探索.提出在足球战术意识训练过程中,依据个体竞技能力进行分段衔接;依据训练载体变化进行系统衔接.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竞技能力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成为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训练学、运动生理学、控制论等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应用,开发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能力信息监控分析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分析和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对于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开展项目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和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具有很高的辅助决策作用,同时,该研究对未来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问题涉及科学把握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四个核心问题:练什么、怎样练、练多少和为何练。在对PIN结合论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这一复杂系统内部若干竞技子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针对运动训练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全面认识和对运动训练竞赛过程本质的理解;在具体的运动训练竞赛实践中,促使人们高度重视运动员各项竞技子能力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同时,本课题研究也是我们先前所提出的PIN结合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教练员和运动员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要素包括:学习总结能力、专项掌握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保持训练能力、比赛应变能力、心理调控能力、运动提高能力、建立自信能力和外界正支持力,且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从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动作力度、专项力量、运动耐力、运动柔韧性和表现力等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提高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机制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安徽省"校地合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的设想.旨在通过校地共建,优势互补,普及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国外运动训练原则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我国训练原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比分析了我国各个时期体院通用《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的运动训练原则,并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未写进体院通用教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论述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社会心理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构建社会心理阻碍因素与改革绩效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讨论管理者、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社会心理阻碍因素对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者对改革成效的质疑心理、政绩化心理倾向和决策侥幸心理等是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3个关键社会心理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个案分析等方法,以广东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为视角,对广东32所民办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民办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成绩与参与程度较低,而且院校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有超过30%的学校长年不参与广东大学生体育竞赛。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8].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进一步探索了地(市)"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体育师资总体实力还很薄弱,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面临困境.从教师构成、教师年龄、教师学历、教师职称、教师科研、教师培训几个方面对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加强办学监管、培养双师队伍、增加科研投入、加大培训力度等关于民办高校体育师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为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浙江省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阳国诚  梁日尉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5):101-103,1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进行回顾,分析其发展走向。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由传统直线型向多元化创新型转变;管理机构由"直线型"向"协会制、社会化、自主化"方向发展;管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缺失,亟待根据省情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教练员队伍从"一技之长"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学训模式从相互矛盾向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竞赛体制从"以训促练"转向"以赛代练";经费由单纯学校拨款向多渠道筹集训练经费转变;逐步实现竞技体育科技服务"从无到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运动能力的遗传与选材的相关性,给运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对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型特征、血型和生理生化指标作了分析与归纳.结果表明,运动素质遗传度75%-92%、体型特征30%-86%、生理机能90%、生化指标67%-89%之间;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综合体质、体形特征、生理机能、生化等指标都具有高度遗传性,可以作为运动项目选材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