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植物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以“自然诗人”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作品几乎囊括了大自然的全貌.从华兹华斯笔下有关植物的诗篇中,分析其植物意象的构成,探讨植物意象的三层象征意义:在现实层面上,是人类可居的理想家园;在精神层面上,是生命旅程的伴侣,向人揭示生活的哲理;在终极意义上,是神性的直接体现。最后,简要分析了华兹华斯选择这一题材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超越"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基督教的"上帝"。而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超越"则表现为"转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在本体论层面上,它强调的是追求事物背后所得以存在的最终依据,即"理念";在方法论层面上,它强调破除原有的思想界限,以批判性思维建构理论。柏拉图所提出的"转向"理论是西方哲学话语下的"超越"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他的理念论及其对"理念世界"的建构,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型。  相似文献   

4.
“观念”作为一种思想,它必然有自身的形态特征。从形态上划分,观念可划分为自然观念形态、社会观念形态和人文观念形态。每个观念形态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形态结构。其中自然观念和社会观念存在形态上的同构.而人文观念则分别与自然观念和社会观念存在更大的重合,三者之问也存在部分重合。阐明观念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学科建设;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能打通学科壁垒;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本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1)世界观,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一层面,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实质和精髓;(2)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述,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支柱和理论基础;(3)第三个层面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述,它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实践层面,也是第二个层面的必然的扩展和延伸。邓小平理论是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任何否认其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把它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观点,在理论上都是非常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存在为沉思对象的形而上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形态 ,其中 ,抽象与具体之分更具有实质的意义。从追求存在的始基 ,到以观念为存在的本原 ,从预设终极的大全 ,到建构语言层面的世界图景 ,形而上学呈现出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实质与形式等区分 ,但上述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同时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趋向 ,即对世界的抽象理解。作为存在理论的这种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之间 ,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马克思哲学为视角对体育能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能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生物层面,体育在维护人类机体健康的作用不可替代,是人类生物体得以继续进化的最后自我救赎手段;在社会层面,体育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利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在精神层面,体育精神已成为最普适的价值观被全人类所接受,同时体育是人类克服精神异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诗的中国梦的实现既然是一个既涉及合规律性又涉及合目的性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辩证、动态地看待新诗系统内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等结构性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中国梦这一理想,新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应该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另一方面应该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其次,新诗一方面应该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根据,通过展现已经获得证明的现实中的发展规律来叙述合目的的、应当如此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应该表现出对可能的、应然的、合目的的生活的追求和幢憬。  相似文献   

9.
目的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生终极目标规定、引导着人所有作为目的和目标。将幸福确立为人生终极目标不仅符合人性,符合人不断追求、发展的必然趋向,也符合社会终极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皓 《科技信息》2009,(22):I0044-I0044
品牌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企业走品牌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地域组织上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营造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贯穿着严密的逻辑脉络。它科学地阐释了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同时又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视野确立起来。它立足于人类活动和社套发展的现实实践。从实践速一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出发,以实践的观点、从实践的高度来关注、理解和把握人、人的世界以及揭示人与所属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革命的实践”,“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塑造和展开人的本质并最终完成“历史任务”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完全摒弃了英国诗歌中追求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传统,而代之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新诗风。虽然这只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但它是确立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上,擅长选用自然素净的口头语言;在描写的物象上,擅长于选取大自然中清纯的物象;在表达情感上,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它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简要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M·玻恩的因果观:量子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的;量子粒子具有内禀不确定性,机遇律是终极自然律;几率、机遇的概念比因果更为基本。2.D·玻姆的量子势因果观: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终级自然律,而且每一层次都突现独特的规律。因果性只是相对的必然性。偶然性总是出现在多种不同因素、可能趋势的交叉点上。量子势因果解释是因果决定性与概率统计性的某种整合。它在物理上有清晰的直观模型;在哲学上有明确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中虚拟生存的外在矛盾已经被当代科技文明所扬弃并转化为人自身的内在矛盾。随着这种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展开,虚拟生存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自觉地推到了生活层面的同时也附着了生成种种畀化状态的可能性。在消解虚拟生存的种种异化状态过程中,需要建构的是意义性生存的网络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虚概念     
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是不对的,将导致把“理想模型”等本该是实概念的概念纳入其中,也把本该是虚概念的如“地心说”中的概念却排除在外。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属于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属于实概念;实对象、虚属性,属于虚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不是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自该学科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一书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工作:首先通过独具特色的“通孔”说,论证了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必然有其特殊性,进而在康德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安排在重视德性涵养、实践理性优先的问题域中;另外,又借鉴罗素哲学话语的启发,给中国哲学探讨的内容赋予内容真理的形态;同时,通过对儒释道各家的仔细分梳,强调三家主体层面的修养实践最终都会上达到终极存在本身,从而保证了中国哲学的终极色彩。牟宗三的正名工作毫无疑问对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同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已经明确了将上海定位成一个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的城市,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个总体规划的最大特色是立足于服务的原则,面向世界,按照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要求,来统筹上海城市的总体布局和重大措施。从世界范围来看,以城市带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前,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即单向度意义的“工具理性”劳动和主体间性层面的“中介”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概念的内涵并非只有单一层面,其丰富的内涵是渐进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透视劳动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