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巍  卢欣石 《甘肃科技》2009,25(6):134-136
通过对处于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沙地和重度沙化草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研究了完工地区不同沙化等级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聚集强度等项指标,对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物种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演替进程中种群格局强度的变化和群落总体聚集程度的变化与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相对应,较高的聚集程度是种群分布斑块化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的反映,随着过渡进展,优势种的种群数量扩展,但种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下降,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5种多样性指标对雷公山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立木大小级对水青冈群落中的水青冈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两个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 的F 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种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青冈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较高,草本层多样性偏低,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在分布格局上,水青冈种群Ⅴ级占优势,在3 个样地中分别达到52%, 49. 1%,49.4%,Ⅰ级没有,Ⅱ级较少,表现为衰退种群;青冈栎种群Ⅳ级较多,Ⅰ、Ⅴ级在个体数量比水青冈种群多;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分析径级结构得出,随径级增大,水青冈种群由随机分布向集群分布过渡,而青冈栎种群则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  相似文献   

3.
不同恢复类型木荷马尾松林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5项聚集度指标对不同恢复类型木荷马尾松林乔、灌木层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一些地带性物种已侵入群落,但仅局限于部分样方内,群落目前处于中亚热带植被演替系列的前期,群落结构较脆弱.在乔木层中,只第一、三类型的木荷,第三类型的台湾相思及第四类型的青冈等种群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一致,都呈聚集分布,表现出一般的种群分布格局.马尾松和杉木则都呈均匀分布,保持着人工干扰的结果;灌木层中木荷幼苗幼树的M/x先升后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乔木层物种组成的改变,种间竞争加剧,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木荷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水胡林群落树木种群空间分布及种间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 hm2水胡林群落结构、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利用负二项分布K值、扩散指数C、扩散型指数Iδ、Cassie指标CA、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等聚集度指标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发现这5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基于2×2列联表,通过X2检验发现15主要树种之间有20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利用关联强度指标AC对物种关联进行分析发现: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分别对黔灵山云贵鹅耳枥群落乔木优势种群的格局类型、集聚强度、格局规模和格局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在散布和发展阶段,多趋于集群分布,而在其成熟或衰退阶段则趋于随机分布。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或同一种群在不同的群落中其集聚强度和格局规模多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不同封育季节放牧干扰对青海云杉种群 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格局指数、聚集强度指数和集聚均数,研究了哈溪林区夏季封育和冬季封育草类青海云杉林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差异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格局整体呈 聚集分布,不同封育季节种群格局对放牧干扰有不同的反应,夏季放牧对不同龄级种群格局的影响远比冬季放牧时的大;造成夏季封育和冬季封育草类青海云杉林不同龄级种群分 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季节放牧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沙米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沙米的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但其在不同类型地域的聚集强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了解桑寄生空间分布格局与群落寄主多样性、组成及相关性状的关系,对掌握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不同种植模式种植园中桑寄生的感染率及寄生强度进行调查,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寄主性状与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种植园内桑寄生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其年龄增加而减弱,与寄主树分布格局无关.桑寄生的感染率随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分别为67.09%,66.35% 和40.48%,呈下降趋势.桑寄生的感染率和寄生强度与寄主个体的高度、冠幅、胸径,及寄主多度(与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09和0.455)呈正相关,表明桑寄生更偏好感染和聚集在较高大和优势度较高的寄主.作者认为在种植园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可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来降低桑寄生感染率,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山松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和格局纹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群落中黄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黄山松幼年期趋于聚集分布,以后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主要由于种内、种间竞争及光照等因子的作用。而不同林型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也与土壤、光照、海拔等因子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邸华  刘建泉  丁国民 《甘肃科技》2012,(23):149-152
应用格局指数、聚集强度指数和聚集均数,研究了祁连山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的自然分布、空间格局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海拔2836、3012m青海云杉群落是草类-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都是聚集分布;海拔2302、2962、3082、3111、3000、3122m青海云杉群落是藓类-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是聚集分布;海拔3186、3193m青海云杉群落是灌木-青海云杉林,3186m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是聚集分布,3193m青海云杉种群呈随机分布。再计算聚集均数,结果表明,海拔2836、3186m的聚集均数小于2,种群聚集分布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造成的;海拔2302、2962、2991、3000、3012、3082、3111、3122m的聚集均数大于2,说明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种群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山地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确定群落类型.对群落物种重要值采用分割线段模型(broken stick model)、对数级数分布(Log series distr ibution)、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几何级数分布(Geometric series distribution)等4个种-多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石质山坡(长芒草Stipa bungean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对数级数拟合结果更好,土质山坡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ora-长芒草Stipa bungeana)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更好,说明了2个群落结构是对2个样地环境特点与放牧干扰相互作用的响应.沙化草地(油蒿Artemisiaordosica-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lla)群落中油蒿处于极优势地位,占据整个群落的大多数生态空间.拟合检验表明该山地草地植被物种分布格局较符合随机生态位假说和生态位占领假说,严重的放牧干扰不仅降低了优势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使次优势物种及其他物种也没能较好的发育,说明外部非生物环境对群落胁迫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点—四分抽样技术及其分析方法,对昆明大哨附近广泛分布的长穗高山栎灌丛中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坡向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主要种群是以聚群分布为主要格局.还探讨了分布格局的成因.同时利用收割法对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群落总生物量为27.46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3.2倍强.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外环绿带人工林为对象,于2007—2009年采用法瑞学派调查法和每木调查法相结合,共计调查典型样地908个,测定记录林下更新层木本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其生境特征,分析更新层物种组成及出现频率、不同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多样性格局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人工林样地更新层木本植物丰富度普遍高于林木层,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更新层多样性较最高,乔—灌—草结构和乔—草结构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高于灌—草结构;②林下更新层共出现木本植物101种,占林木层总种数的65.1%,其中常绿树种33种,落叶树种68种,出现频率≥1%的有36种,生活型以落叶阔叶乔木为主,乡土物种占75%,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58.6%和53.7%;③种源、种子散布方式、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草本层盖度等生境因子是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3个地点青钱柳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亚热带3个区域青钱柳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种群结构以及更新状况,探究影响青钱柳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为青钱柳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典型样方调查的方法,对3个青钱柳群落[四川沐川(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H)]进行样方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区系特征,并评价群落间的相似性。以径级代替年龄的方式分析种群结构和更新情况。【结果】四川沐川群落(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群落H)分别有维管植物32科50属70种、50科79属96种和59科100属126种;3个群落区系特征差异不显著,均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表现为群落H>群落J>群落M;群落结构为中等不相似,相似度表现为群落M与群落J的较高,群落M与群落H的次之,群落J与群落H的较小。【结论】整体来看,不同地理分布的青钱柳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相似性水平低,但其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乔木层树种优势显著,导致林分郁闭,林下光照减少,影响种群更新;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较为均匀;草本层占据较少空间,以蕨类植物为主;青钱柳种群天然更新在径级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导致更新不连续。从天然更新的角度看,适当开辟林窗,有利于促进林下青钱柳幼苗幼树的生长及均匀分布,完成种群更新,使群落向着长久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贵州柏箐喀斯特台原区珙桐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02,20(3):44-47
利用群落和种群研究的常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台原区柏箐自然保护区内珙桐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珙桐群落主要优势种群为珙桐和五裂槭,重要值分别为142.93和61.79。两种群间呈正联结关系,均为集群分布,但五裂槭聚集强度高于珙桐;五裂槭为进展种群而珙桐种群因幼树缺失为衰退种群;群落灌木层树种稀少,物种多样性低于乔木层。导致珙桐种群幼树缺失和灌木层树种稀少的原因是人为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对珙桐群落实行绝对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北亚热带丘陵山区次生森林在不同演替序列中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林场区域内36块30 m×30 m样地中的木本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利用典范相关分析(CCA)确定不同演替阶段典型群落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各类型群落中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为马尾松-麻栎群落、冬青-马尾松群落、麻栎-栓皮栎群落和杉木-油桐群落,土壤条件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首要因素。各群落类型中的优势乔木树种在>3 m的空间尺度上通常都表现为均匀分布格局,推断种内竞争可能是形成这种格局特征的重要原因。主要乔木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通常表现为中性关系,而对于麻栎-栓皮栎这种功能属性相近的树种,由于受到种间竞争驱动从而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某家庭牧场作为研究尺度,以卧羊圈为中心沿辐射状将该家庭牧场划分为重牧区、中牧区、轻牧区和无牧区(围栏内),同时与村落自由放牧区(即过牧区)进行比较,开展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家庭牧场植物群落种类较为丰富,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一年生草本植物随放牧强度的减弱,比例也随之增加;轻牧条件下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适度的放牧干扰有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轻牧区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较大,说明轻度放牧干扰有利于群落发生恢复演替;重牧区和轻牧区Simpson集中性概率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高于过牧区,重牧区和轻牧区植物群落由于竞争达成了较稳定状态,群落较为集中,空间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18.
贵州柏菁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林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02,20(2):37-41
本文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对贵州柏菁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与贵州其它自然保护区森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柏箐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多样性特征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差异较大,而与贵州喀斯特台原和常态地貌上发育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相似;该区主要森林群落厚皮栲、樱群落(CC),厚皮栲、野茉莉群落(CS),厚皮栲、稠李群落(CP),花楸、石栎群落(SL)多样性较高,而分布生境严酷的杜鹃、巴东栎群落(RQ)、巴东栎群落(Q)和人为干扰强烈的珙桐群落(D)、大叶杨群落(P)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因对林下金佛山方竹长期经营,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从乔木第一亚层到第二亚层多样性指数增大,而灌木层降低。  相似文献   

19.
Wootton JT 《Nature》2005,433(7023):309-312
Ecologists would like to explain general patterns observed across multi-species communities, such as species-area and abundance-frequency relationships, in terms of the fundamental processes of birth, death and migration underlying the dynamics of all constituent species. The 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related theories based on these fundamental population processes have successfully recreated general species-abundance patterns without accounting for either the variation among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or resource-releasing processes such as predation and disturbance, long emphasized in ecological theory. I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can be described adequately without estimating variation in spec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predicted consequences of reduced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ould shift markedly. Here, I introduce a strong method to test the neutral theory that combines field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underlying population dynamics with a field experiment, and apply it to a rocky intertidal community. Although the observed abundance-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system follows that predicted by the neutral theory, the neutral theory predicts poorly the f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ing an essential role for variation in species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