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100栋福建合院式民居,结合《鲁班经》《营造法原》等营造做法的解读、比对,从大木构架营造特征的辨析入手,依托建筑类型学、口述史等方法,将传统民居正厅大木构架分成"前廊+厅+后廊"3个组成空间,并提炼出不同型制类型.通过研究类型分布厘清各地区正厅大木构架地域性,结合空间和时间揭示福建地区合院式民居正厅木构架的演变过程.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南方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辨识及其谱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南方传统民居大多是围绕天井的组合方式,天井的尺度和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孝感地区小河镇现存明清古民居为例,研究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光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大量传统民居的测绘和空间分析,总结天井尺度和空间形态的共同特征,分析室内光环境照度分布与眩光影响,探讨其在中庭式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阐述现代中庭式建筑通过借鉴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与空间形态能实现优良的室内光环境,提出中庭式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适宜高宽比及理想的中庭剖面形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福建土楼优秀的生态特性,深入研究其室内热环境,土楼民居内部的风环境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步骤.依据福建圆形土楼民居的当地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环境,提取其典型建筑类型的空间原型,利用PHOENICE分析软件,对在封闭和开敞两种状态下圆形土楼民居内部院落的风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内院空间的通风性能.结果表明:封闭状态下的内院风环境较为稳定,开敞状态下的内院空间通风状况良好,为营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提供了适宜条件;福建土楼民居应合理利用自然通风的各种技术措施,适当加入导风板、兜风结构设计等改造设计,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丁海鹏 《甘肃科技》2012,28(7):137-138,128
我国地域广阔,由此形成了各类建筑体系.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者.而合院式的居住布局形式则是我国民居建筑体系中的代表者.随着历史的推进,传统合院居住形式却未能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其布局方式、建筑形式等都似乎已经和当今的居住特性相冲突.那么,作为传承中国民居文化的代表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此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感知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平遥古建筑中大木构件装饰对于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作用,并对各主要古建筑大木构件装饰状况与建筑空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时代性和地域性两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平遥古建筑大木构件装饰的完整面貌,以及"结构性装饰"这一中国建筑中特有的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6.
浅谈山西传统民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晓丽 《山西科技》2010,25(3):143-143,145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历史悠久。山西民居独秀一枝,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堂殿。山西民居建筑不仅具有我国北方封闭式四合院的空间特色,而且其木框架结构也富含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7.
云山屯是云峰八寨中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屯堡村寨.云山屯的各类型的民居及民居组合,都共同体现着防御性、军事性的屯堡特色,如石墙、合院、雕楼、眼孔、迷巷等等.所有建筑主体无不带有本土地域建筑特色.为了云山屯内历史遗迹的保存和风貌的完整性,屯堡应从整体风貌;传统民居;传统公建及环境;屯堡空间格局;建筑功能;历史环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几方面进行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刘柯 《科技资讯》2009,(6):225-226,228
本文从苏州传统民居门窗功能,分类入手,归纳和总结了苏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的营造工艺和装饰的题材,深入探讨了传统门窗所传达的文化心态,封建礼制和伦理道德,并试图从门窗折射出的空间意义和人文内涵中寻求借鉴,影响和启示中国现代本土建筑营造。研究苏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有助于理解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并深刻理解建筑装饰对表达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中汲取有益营养,融古今文化于现代建筑中。  相似文献   

9.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李阳 《工程与建设》2012,26(3):341-342
位于皖中地区的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也自成体系,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刘同兴隆庄建筑空间分析,对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特有的建筑空间关系中总结出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秦氏旧宅厅堂是豫中地区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典型代表.为了从结构安全性角度指导该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厅堂木构架体系为原型建立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分析得到木构架在自重及雪荷载作用工况下的变形规律及受力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檩条与梁架搭接处、檩条之间的榫卯连接处、七架梁的跨中以及各层梁架的梁端是木构架结构的薄弱部位,易发生拔榫、弯垂、劈裂等现象,失效时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可靠性.研究结果将为厅堂的修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同类木构架建筑的修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些优秀的闽南习俗或提供了古代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原型,或浓缩了闽越民族的农耕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个分支,从福建南部蔓延到广东东部、台湾、香港、澳门,辐射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凝聚海内外闽南人的一条精神纽带。究其根,闽南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具有痴迷性、人文性、传承性、口头性、稳定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的古建民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进行了室内外建筑物理环境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村落室外气象参数、室外风环境、室内热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等.测试结果表明:城村的主街巷道全年风速适宜,热环境良好.冬季民居大厅白天较舒适,在夜晚偏冷,而卧室全天较为舒适.夏季民居大厅和卧室在夜晚较舒适,而在白天偏热.全年的室内空气湿度都比较高,不利于人体的热舒适.室内平均风速很低,基本无风压和热压通风.大厅采光较为充足,而卧室采光严重不足.相比民居,新宅大厅气温在夜晚较高,新宅卧室气温全天明显较高,而空气湿度则相对较低.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了城村民居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离乡背井的福建人在移居地兴建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宫馆空间最初往往合二为一。闽人在宫馆中进行祀神、议事等社会生活,帮助其完成身份认同,塑造族群共同体,更顺利地适应环境,谋求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的空间关系呈现出从合一走向分离的趋势,其文化传承的空间意义愈加凸显。从再造原乡到文化传承,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不仅是地理的、物质的空间,也是社会文化的空间,既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载体,又是凝聚“海丝”沿线全体闽人及至华人的纽带、桥梁。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的前庭空间,柱廊环抱,轴线对称的布局和借鉴传统木构的斗、拱、坡屋顶、窗饰等细部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设计表达了南京纸业交易市场是一个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聚人气生气的建筑群.  相似文献   

16.
渝西低山丘陵乡村传统民居植物景观在重庆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渝西传统民居庭院及周边常见的风水林、果园、茶园、农田和水系等植物景观进行了现场调研,并从"风水林的营造与保护、因地制宜以节约成本、最大化利用生态资源、适宜操作的生产方式"4个方面分析传统民居植物景观所折射出的生态智慧,可为乡村绿化规划及"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体系中最古老的一种,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在7000年以上。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中国古代建设者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晋南铁炉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山地式民居进行深入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形态,归纳出晋南山体建筑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构建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南当地“四大八小”:即四幢大房称“四大”,八间耳房称“八小”的民居院落形式,及二层抬梁式单体建筑形式,并利用平行于等高线的上下两条巷道及垂直于等高线的五条夹道将这些携带晋南特色的院落元素有秩序地相结合。构建出晋南地域性、适应性极强的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晋南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11根木梁的静力受弯试验,研究燕尾榫样式对榫卯接长木梁加固后的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加固前榫卯接长木梁承载力较低,仅为完整木梁的1.00%~2.62%,经CFRP布加固后其抗弯承载力可提高至完整木梁的50%~83.33%;旋转90°后,传统燕尾榫进行榫卯接长和采用榫头带榫肩接长,其抗弯承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提高.燕尾榫榫头斜率从0.1变化至0.3,木梁的抗弯承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随之提高,其抗弯承载力分别可达完整木梁的71.43%~83.33%,能量吸收能力分别达完整木梁的43.01%~61.33%.当燕尾榫榫头长度超过传统燕尾榫榫头长度时,其抗弯承载力、能量吸收能力和刚度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