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概述了南同蒲铁路的现状,探讨了南同蒲铁路南段扩能的必要性,并对扩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包西铁路通道是“包柳通道”的北段,它北接京包线、包兰线,中通神朔线、侯西线,南联西康线、陇海线和西合线,是西北地区铁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吸引的煤田主要有神府矿区、愉神矿区、榆横矿区、子长矿区、黄陵矿区、澄合矿区、蒲白矿区。西安至延安属包西铁路的南段,位于陕西省境内的陕北、关中地区。北起延安北站,向南过延安,朔南川河而上越九燕山分水岭,顺劳山川而下至甘泉,沿洛河经富县、洛川、黄陵至坡底村,折向西经蒲城、张桥,跨渭河抵达新丰镇编组站.既有线全长332.072km。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兰州北站开通两个多月以来中转货车停留时间延长进行分析,根据中转车在站停留时间延长的原因,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设备来压缩中转货车在站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兰州北站运输作业效率,确保兰州北站生产运输畅通。  相似文献   

4.
张台线自南同蒲铁路张礼车站太原端接轨引出,向西跨汾河,经金殿、龙澍峪、光华至台头。为了满足张台线沿线所经地区的货物外运能力的要求,根据各站发送货物量及所处地形等条件的要求,最终确定各车站站场方案。  相似文献   

5.
裴小刚 《山西科技》2014,(2):155-156
侯西线河津车站新建1孔6 m旅客地道中间主体节长33.75 m,由于涉及施工既有线,为减少施工对运输的影响,地道采用架空线路、明挖现浇的方式施工,主体混凝土结构分两次进行灌注,第一次先浇筑底板混凝土,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再灌注墙身和顶板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北同蒲电气化铁路作为山西省晋煤外运的大通道,其电气化铁路已远不能满足晋煤外运的需要。为了保证既不影响铁路运输,又能保证施工改造的顺利实施,对北同蒲电气化铁路改造的过渡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培 《科技信息》2010,(7):299-299
郑州铁路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场.但是也是长年脏乱差的地方,屡治屡脏。2008年,郑州铁路局下大决心整治郑州铁路北站地区的站容站貌.给职工营造一个花园式的工作环境。经过专业地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在站区设计了一个大型景观石。但是在站区安放景观石有很多制约原因因素,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监侯”是“绞监候”、“斩监候”的总称,是与死刑立即执行相对的。清朝有专门处理监侯的会审制度:秋审和朝审。通过秋审、朝审的一系列程序来决定监侯人犯是否执行死刑。监侯的最终处理结果有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种。监侯制度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死缓有着诸多联系与区别,比较两者对于我国的法学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运城市河东西街延长线跨南同蒲铁路主桥建设项目为例,介绍了BIM技术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针对工程的特点,合理利用BIM技术进行预判分析。根据碰撞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工序,规避了左右幅支架位置重叠部分不能同时搭设的难题;模拟现场施工场景,优化了吊装方案,使后续施工顺利开展,同时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引水隧洞长达73km,最大埋深1100m,因此软围岩大变形及岩爆等工程地质问题尤为突出。利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隧洞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区。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地球探测指标是探测深度。因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法)探测深度为1~2km,所以当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深部的探测结果相互抵触时,要对CSAMT法的测试结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玛柯河-贾曲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过程中,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对155~239桩段断层破碎带的解释结果与野外岩石露头所反映的地质信息吻合较好,并得到了钻孔资料的验证,说明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值得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从济南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等主要因素出发,研究了邯济铁路引入济南枢纽的疏解方案,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邯济铁路外包京沪线疏解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设装车基地、开行10000t列车和组合列车、扩编增载、压缩中停时间、构建货运专线、规范生产布局、提高接卸能力、创新调度组织模式、加强车辆管理等措施,大同分局实现了大秦线2004年1.5亿t运量的任务,并为2005年大秦线实现2亿‘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中数据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调度系统是一种移动目标实时管理系统,是为适应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的定位和调度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该系统集GP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GIS技术于一体,可对移动的车辆提供一种高效、安全、可靠的语音或数据传输服务.文章讨论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进行了功能分析,并应用Winsock与Java多线程技术实现了移动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式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非正常作业进路安全监督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通过该设备在车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概述了该设备在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时所具有的安全防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铁路货运网络上的零散白货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了货物的发到时间要求、货物的可运出时间与列车在沿途各站到发时间的协调约束、零散白货快运列车的多种停站方案和列车的非满轴运行特性等基础上,构建了以列车运营费用、货物的装卸作业费用、在货运站的库存费用和未满足最迟送达时间的惩罚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在小案例网络上对模型的求解效果进行验证并对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优化基于时空网络的列车方案和每支OD可采用的运送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优化到达列车的解体顺序和出发列车的编组顺序是编组站作业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车流接续与分配方案,构建综合考虑解体顺序和编组顺序的优化模型,包括单溜放驼峰、峰尾一台调机情形,多台解编调机情形的解编顺序优化模型.所构建模型还可进一步扩展至考虑列车技术检查顺序的优化.最后设计案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不同数量解体调机、编组调机情形的列车解编顺序优化的测算可知:受车流量的影响,双推双溜的作业效率不一定比双推单溜高;解编作业相互影响,两者的作业能力也应相互协调,只增加解体作业能力或者只增加编组作业能力对整个系统作业效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沪宁线追踪间隔“8改7”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实例计算,研究沪宁线列车追踪部隔时间由8min改为7min后对客车扣除系数和区段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客货列车速度、追踪间隔、旅客列车对数等因素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关系,得到了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海上大规模人命事故救助力量调度决策问题,利用专业救助直升机、专业救助船舶和周边过往船舶三种救助力量,以救援时间最短为目标,充分利用直升机救援灵活快捷的特性,以更高效地完成人员转移工作;建立海上大规模人命事故救助力量优化调度模型,并设计组合优化求解算法。以台湾海峡中部和南部发生险情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水域及事故情况,该模型和算法在救援时间方面能够满足时间最短的目标;在救助力量调度方案决策方面,所求方案符合实际调度原则和救助顺序,决策效果显著,能够达到快速地调度救助力量以完成大规模人员救助的目的。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海上大规模人命救助资源调度和救助方案决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社会保险权在珠三角地区的保障情况并没有预期理想,在一线劳动者群体中,特别是在劳务派遣劳动者群体中,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全面覆盖。社会保险实施存在不少现实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配套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难;相关主体的不同利益导向导致社会保险权难以实现;对《社会保险法》宣传不足,劳动者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当完善社会保险方面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体制,加强社会监督并引入工会为代表的诉讼,构建畅通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严格控制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和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20.
高铁调度指挥中心承担着对铁路上运行车次的运行状态监督和综合调度工作,同时还需负责控制铁路上的车流,确保各项平衡,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铁铁路非正常行车的应急场景下,调度人员需要迅速、正确地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的操作,对列车的安全运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高铁调度员在应急处置时认知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仿真实验平台,面向非正常行车的应急场景,设计了认知决策机理模型的结构及对应测量模型的数据采集方法。基于信息处理模型,结合知觉负载理论和情景意识概念,增添脑力负荷元素,建立面向高铁调度员的认知决策机理模型。针对脑力负荷的评估,设计并采用了一种特征选择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参数选择联合优化的粒子群算法,对基于多源生理信号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训练过程进行优化,综合运用信号处理理论及数学方法,针对脑电、心电和眼动三类生理信号提取各自的数据特征。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研究脑力负荷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对后期调度员工作负荷及适岗能力优化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