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通过构造环境、烃源岩演化史、储层特征及生储盖配置等方面分析,认为阳信洼陷成熟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沙四上、沙三层段,沙三段产低熟油,沙一段富集生物气,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中部正向构造带,油气环绕次洼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油源条件、构造特征、火山活动以及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的配置等是控制阳信洼陷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特征的配置,是造成不同构造部位主要储油气层位和油气藏类型差异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赋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园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其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在近期钻探中呈现出良好油气显示。为了探究其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有机地化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恢复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该类型气藏具备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2套烃源层系,油气源充足;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次生孔洞发育,储集性能良好;气藏生储盖组合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烃源岩+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匹配关系好,保存条件佳;油气在运聚过程中受印支古隆起构造带及雷顶不整合面双重控制,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气藏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4个重要阶段。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沉积岩最厚、面积最大的2个凹陷,该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针对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复杂的问题,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特征和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等方面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该区暗色泥岩厚度大、横向变化快,以大一段-南屯组最为发育;砂岩和砂砾岩是最重要的储集岩体,浊流沉积和三角洲沉积是发育储集岩体的最重要相带;大一段是该区的区域性盖层,南一段和伊一段构成局部盖层,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型、自生自储型和上生下储型3种类型,油气主要沿断裂运移到小面积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预测出有利油气勘探区为苏仁诺尔断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南次凹、苏德尔特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敖瑙海次凹、贝西次凹和霍多莫尔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断陷盆地构造枢纽部位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导致了小宽枢纽带南段和北段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后期构造反转发育部位多为早期断层发育部位,且主要集中在主干断层上,构造运动产生位移被断裂和褶皱吸收;不同阶段的隆起部位相叠加,使枢纽部位与构造高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枢纽部位相对位置由原来的古隆起演变为斜坡部位;枢纽部位早期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期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发育多类型圈闭、有利沉积相组合及生储盖组合,围绕枢纽带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构造条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认为该区延长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具有形成良好油藏的潜力.油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油藏分布受延长组烃源岩厚度、生烃强度、排烃强度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紧邻生烃坳陷的流体低势区;有利沉积相带是三角洲油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往往距生烃坳陷近,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位置优势,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高渗透储层是油藏高产的重要因素.盆地中长6、长8地层中存在相对高渗透砂岩储层,油藏的高产往往与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 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 记录颗粒运动状态, 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 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 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 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 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 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 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 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 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 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 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 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内部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板桥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生储盖组合、断裂构造以及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可划分为北部复杂断裂褶皱带、中部大型断鼻构造带以及南部雁列式走滑变形带3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沙一下—沙一中亚段以及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板桥凹陷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造成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塘盆地目前已经发现有190多处油气显示,这些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侏罗系和三叠系中,且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式的生储盖组合,在盆地东部侏罗系中又新发现多处石膏盐丘沥青为主的油气显示。研究区内侏罗系生油岩生油条件研究表明,多套生油层能提供较充足的油气源;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分析认为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和三叠系复向斜带中受断裂影响小的低背斜带有望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常规测井、烷烃气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川西南井研地区嘉陵江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合区域埋藏-热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恢复,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井研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嘉四段云坪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以龙潭组为主的二叠系烃源岩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油气来源,中-小型烃源断裂为天然气成藏充注提供了有利通道,低缓斜坡背景下的构造圈闭为天然气富集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区内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表现出一期持续性干气充注特征,其成藏演化经历三个重要阶段,①印支晚期-燕山中期二叠系烃源岩成熟生烃→②燕山晚期高成熟干气开始充注成藏→③喜马拉雅期-现今持续充注与调整成藏。  相似文献   

13.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A-1大中型油田为例,通过剖析其成藏要素和作用,探讨文昌组大中型油田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文昌组下段,为构造—地层型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总体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原油为轻质油、油品好,成熟度Ro适中(Ro=0.73%);深层文昌组油水关系复杂,总体处于正常温压系统;断陷盆地斜坡区的构造背景控制了大面积储盖组合的形成,长期继承性的隆起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良好的生烃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广泛分布的"甜点"优质储层与断裂结合形成大面积构造-地层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稳定的区域盖层保证油气在圈闭范围内大规模成藏,并在后期构造活动中不被破坏,有利于大面积原生轻质油藏保存。  相似文献   

14.
和什托洛盖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什托洛盖盆地为准噶尔西北缘大型逆冲褶皱带的一个早中生代盆地。印支期的挤压推覆作用,使盆地雏形形成;燕山早期的区域伸展作用,使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下、中侏罗统,边陡中拗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盆地南部边界向准噶尔盆地发生较大逆冲,形成完整的边界,且与准噶尔盆地完全隔离开来。由于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条件缺乏系统研究,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烃源岩条件、储盖条件、圈闭条件及运移条件等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认为和什托洛盖盆地拥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发育多套储盖组合、不同类型圈闭和复合输导体系,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周维博 《科技信息》2011,(36):I0154-I0154
为了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详细分析了垦东凸起构造特征、油源条件、油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垦东凸起为典型的他源型油气聚集区,东营组一新近系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能够形成构造、岩性、地层及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尚低的状况,应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和深层地震相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层和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火山岩和油气生储盖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具有多期叠瓦冲断和分段性构造特征,从石炭纪末洋壳俯冲结束、弧陆强烈碰撞造山活动后,经历了前陆盆地短期伸展火山活动、前陆盆地前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后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压张转换和整体抬升剥蚀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特征,发育不同的沉积旋回.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形成了多套断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面,同时也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运聚过程.受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及储盖组合的联合控制,乌夏断裂带共有4期油气充注过程,油气沿玛湖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资料,综合构造解剖,提出川西北山前冲断带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时间分序、构造分期"的特征,创建了层间逆冲叠瓦构造新样式,构建了新的成藏模式,即以寒武系筇竹寺组为主要烃源岩,以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为主要储层,以嘉陵江组膏盐岩为区域性盖层,以逆冲断层相关背斜为主要圈闭,逆冲断层向下断达烃源岩,向上未断穿膏盐岩,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又未破坏圈闭的封盖层,构成绝佳的封存箱,在栖霞组滩相储层中成藏。优越的生储盖条件,成排成带的大型背斜、断背斜圈闭群,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和封闭保存条件,在四川盆地川西北双鱼石地区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区。  相似文献   

18.
针对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尚低的状况,应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和深层地震相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层和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火山岩和油气生储盖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具有多期叠瓦冲断和分段性构造特征,从石炭纪末洋壳俯冲结束、弧陆强烈碰撞造山活动后,经历了前陆盆地短期伸展火山活动、前陆盆地前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后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压张转换和整体抬升剥蚀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特征,发育不同的沉积旋回.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形成了多套断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面,同时也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运聚过程.受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及储盖组合的联合控制,乌夏断裂带共有4期油气充注过程,油气沿玛湖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青东凹陷构造、地层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凹陷的成藏条件,认为受沂沭断裂带活动和东营运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形成东断西超、洼垒相间的构造格局。青东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为Ⅰ—Ⅱ1干酪根且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古近系沙河街组表现为砂泥频繁间互的特征,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由于青东凹陷构造分割性很强,主要断层晚期活动弱,生、排烃期均较晚,油气以侧向近距离运移为主,临近深洼陷与断层伴生的圈闭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基于钻井、二维地震剖面和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四川西昌市的米市盆地七里坝构造特征及演化、上奥陶统大箐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七里坝构造为米市盆地最大的构造,其形成时间早、构造完整并且一直保持至今.大箐组岩性主要为晶粒白云岩,以细-中晶结构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和大型的溶蚀孔洞为主,属低孔低渗型储层.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较发育,且与大箐组直接接触,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七里坝构造距黑水河断层较远,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其深层的大箐组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