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植游仙诗在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四类:一是表现"列仙之趣",二是抒发渴望自由之愿,三是抒发隐逸淡泊之情,四是抒发企盼长生建立功业之感。将郭璞的游仙诗与之比较可更清晰地看出曹植游仙诗的特点:情感的昂扬向上、借"游仙"途径抒发渴望自由之情以及浓重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2.
钟嵘认为郭璞诗歌为“中兴第一”。但是钟嵘的评价中忽略了郭诗也受到玄言诗风的影响,因此是有限性评价。本文对钟嵘的评论以及郭璞诗歌与中兴诗坛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审视,结论是钟嵘的评价仍可成立。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诗歌留下来的虽只有20余首,但体现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赤壁大战为界,前期所作多是咏史诗和政治抒情诗,以切社会时弊;后期则是后人所称的“游仙诗”,但继承了《离骚》之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前后期诗歌“貌异神同”。  相似文献   

4.
诗歌表意"祛魅"是当今诗歌"祛魅"书写的重要表征之一。当今诗歌表意"祛魅"主要体现为:在表意功能、表意行为体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陶沙  韩杰 《科技信息》2010,(24):175-175,17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文分析,认为翻译诗歌要意形结合。不仅要把握原作的意象、原作者的本意,还应该注重形式上语言、韵律、风格的使用,尽量与原作保持"形"的一致。译者应该在体现原作的范围之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到最接近原作的译作。应尽量避免译作中出现美文之风和译者中的"意象派",使意形结合体现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6.
哀伤诗和游仙诗是现存江淹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哀伤诗抒情深沉真挚,格凋凄婉苍凉。游仙诗则表达出其愤世嫉俗和归隐求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禅宗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维方式渗入到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使我国古典诗歌越来越强调"意",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诗歌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都体现出一种"重意轻言"的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8.
一中唐天才诗人李贺是以鬼诗而不是以游仙诗著称于世的.其实,李贺的游仙诗无论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都不在其鬼诗之下.这两类作品虽然都以虚幻的彼岸世界为描写对象,但两者的形象特征和审美情趣都迥然有别.其游仙诗更是积淀了深厚的现实内容——它是诗人代偿自身生命、  相似文献   

9.
吕氏"活法"说渊源自苏轼、黄庭坚的诗论,其内涵和表现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吕本中的"活法"论在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影响深远。从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江西后学拘泥于此而不知变通,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其是杨万里和陆游的自出机杼,宋诗重新获得生命和活力,中间如果没有吕本中的提倡"活法",其过程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人冯至一生对寂寞这个特殊的情感符号都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世界中反复吟咏,对其有着刻骨铭心的敬意。寂寞作为冯至诗歌中被反复书写的情绪,体现了冯至对世界人生的感性领会和理性升华。在冯至的人生之途和诗歌世界的切合之处,寂寞对于他的个人诗学具有多重意义,尤其是人生之旅与精神文化对其寂寞书写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李贺是唐代比较标新立异的一位诗人,他仅活了27岁,但在他"昙花一现"的短暂生命里,他呕心沥血于诗歌,独出机杼,自成"长吉"一体。他的诗歌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一方面,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鬼"的形象,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鬼"之世界;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幽冷凄艳的独特视觉感,显得很具有视觉冲击力。总之,在唐代诗歌创新方面,李贺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游仙诗盛于唐而不始于唐。从游仙诗的肇始之作《楚辞·远游》至唐代,游仙诗已经有至少六百年的历史。唐游仙诗和先唐游仙诗有着不容置疑的继承关系。因此,研究唐游仙诗,就必须对先唐游仙诗作一番巡礼。当然,先唐游仙诗并非仅是作为唐游仙诗的基础而存在,它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粗略地勾勒出先唐游仙诗的产生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政治的角度去欣赏与领略《昭明选》中的几篇作品,可以看出郭璞的“游仙诗”所涵盖与表现出的老庄哲学思想;屈原《楚辞》“招魂”篇折射出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误区;贾谊的“鹏鸟赋”所蕴含的朴索辩证法思想与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刘艳萍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47-49,54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文中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艳诗大加指责。但杜牧本人也和元、白一样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对于此种现象,前人评价不一。实际上,元、白这些艳诗有将诗歌这种"雅"的文学样式俗化的倾向,而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杜牧身上却具有贵公子的豪逸俊爽气质,其诗歌主张亦具有趋"雅"的特质。同时其艳诗在情感基调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雅"的色彩,与元白的艳诗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孟云卿研究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从诗歌的意境与禅趣赏析入手,可以发现实验组诗《天生丽质》在通过现代汉语与现代形式向古典诗境的有机转换与完美呈现中,体现出诗人沈奇以"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进行诗歌文本实验的初衷,表现了他探寻文化记忆里诗美和诗境,以及在沟通古典传统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诗性联系的多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