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实验室制备的无定形铁、锰氧化物吸附铅、镉,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的无定形铁氧化物与自然水体生物膜中的铁氧化物吸附铅的能力接近,锰氧化物能够较好地模拟自然水体中生物膜中的锰氧化物吸附镉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水温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形成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膜上铁、锰氧化物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培养生物膜的水体温度对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形成影响很大,并与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含量呈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水体生物膜生长环境与其吸附铅、镉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水体不同水深以及同一水体不同时间培养的生物膜对铅、镉吸附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上主要化学组分与相应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生物膜吸附铅、镉主要是由膜上铁氧化物、锰氧化物控制的,即生物膜的生长环境对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逐级提取法分析了向海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形态,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 , 而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有机质结合态为主, 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是膜上铁氧化物吸附镉、 锰氧化物吸附铅相对吸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光照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Cu的影响,本研究以自然水体生物膜/水体系模拟自然水体、初步研究了光照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Cu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发现光照对吸附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又进一步选择无定形态铁锰氧化物/水体系作为对比,研究了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对吸附Cu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生物膜吸附重金属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光合作用产生H2O2能够导致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吸附Cu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热力学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春南湖水体培养生物膜, 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特性及pH值对生物膜吸附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影响. 结果表明, Freudlich方程、 Langmuir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生物膜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 生物膜吸附苯酚、 对硝基苯酚的过程中表现出对酸、 碱的缓冲能力, 具有两性表面特性. 生物膜对苯酚的吸附在pH=5~9范围内, 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 生物膜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 溶液中pH值的变化, 改变了酚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从而影响生物膜对酚类的吸附.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研究了用长春南湖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重金属过程中镉、 钴、 铅 、 镍和铜5种重金属两两共存及5种金属共存时金属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结果表明,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镉、 钴、 铅、 镍和铜吸附时, 金属两两之间相互干扰, 使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量有所降低, 其中镍和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显著. 在5种金属共存时, 金属之间影响增大, 但小于两两金属干扰强度的叠加; 而且生物膜对金属的选择性吸附顺序与金属单独存在时生物膜对它们的吸附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8.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微量矿物盐溶液、 ddH2O体系的Mn2+的吸附实验, 并用无Mn2+的微量矿物盐溶液、 ddH2O作对比, 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吸附过程中, 4种吸附液的pH值都是先升后降至稳定, 微量矿物盐体系的p H值高于相应的ddH2O体系的pH值, 无Mn2+吸附液的pH 值高于有Mn2+的吸附液的pH值, 且可用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描述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 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淡水生物膜上铅和镉解吸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净月潭作为培养生物膜的水体获取生物膜, 利用双常数速率方程和Elovich方 程研究膜上被吸附的铅、 镉解吸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生物膜释放镉的速率大于释放铅 的速率, 解吸接近平衡时, 膜上有近10%的铅、 60%的镉释放到水溶液中.  相似文献   

10.
任晓宇 《科技资讯》2011,(15):228-228
以自然水体生物膜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滴滴涕(DDT)在生物膜上的吸附等温线,并考察在不同温度和pH环境因素作用下生物膜对DDT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DT在生物膜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温度和pH对吸附有一定影响,较低温度和较低pH值均能促进生物膜对DDT的吸附。  相似文献   

11.
借助灰色关联度筛选出复合污染体系Cd2+/AT,Cu2 +/AT中沉积物和生物膜吸附阿特拉津(AT)的主要吸附位,包括活性组分铁氧化物(Fe)、锰氧化物(Mn)、有机质(OMs)及其交互作用,并建立主要吸附位与AT吸附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d2+对AT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作用,Cd2+质量浓度为0.2mg·L-1时协同效应最显著;Cu2对AT的吸附表现为拮抗作用,抑制效应随Cu2+质量浓度增大呈逐渐增强趋势.Cd2+,Cu2+显著影响了活性组分及其交互作用对AT的吸附行为,活性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在AT迁移转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的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测定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表征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含量 , 利用方差分析对COD和TOC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时间因素对于生物膜上 COD/TOC值影响不显著, 深度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影响亦不显著, 因而认为, 在一 定范围内COD/TOC值恒定, 均可以用COD和TOC表征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在生物膜上吸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盐磷是浮游藻类生长繁殖乃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重要的限制性元素之一,受到水环境中生物膜的强烈吸附作用,探究生物膜对磷的吸附特性对水环境治理有着重要意义.采集天然水体中的生物膜吸附不同初始浓度的正磷酸盐溶液,并分析了多种环境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天然水体生物膜吸附磷的热力学特征,获得了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水体生物膜吸附磷的热力学特征符合Langmuir模型;温度和振荡速率能显著影响生物膜对磷的吸附作用,25~30℃为最佳吸附温度,振荡速率越大,饱和平衡吸附量越大;pH对吸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碱性条件下天然水体中生成的絮状体的间接作用;磷负荷是影响平衡吸附率和单位干质量生物膜平衡吸附量的主要因素,磷的总质量和生物膜的总用量是影响总吸附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南湖水体多相介质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南湖水体中的水、 沉积物、 生物膜和悬浮物为研究对象, 对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富集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样点、 不同相中Zn的含量最高, Cd的含量最低, 但Cd的富集能力最强, 生物膜和悬浮物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远大于沉积物的富集能力, 且Zn,Cu,Cd和Pb均表现出点源污染的特性;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元素(Zn,Cu,Cd,Pb,Fe和Mn)在固相介质中的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 沉积物、 生物膜和悬浮物中元素间的相关性趋势存在着一定差异, 3种固相介质中Cd与Fe的相关系数均大于Cd与Mn的相关系数, 而Pb与Fe的相关系数均小于Pb与Mn的相关系数, 说明铁氧化物对镉环境化学行为的贡献大于锰氧化物, 对铅环境化学行为的贡献小于锰氧化物.  相似文献   

15.
巢湖西区水体生物膜上有机物含量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测wCOD和wTOC进行数理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巢湖西区不同季节、不同水深水体生物膜上wCOD和wTOC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0.842 4, P<0.01);季节因素对生物膜上wCOD∕wTOC的比值关系影响不大(方差分析,F=0.93,P>0.05);不同水深水体生物膜上wCOD∕wTOC的均数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方差分析,F=9.20,P<0.01),但在水深0.3 m与0.8 m的生物膜上wCOD∕wTOC的均数差别无显著性(q=0.00,P>0.05).因此在不同季节、一定水深范围内可用wCOD值来表征巢湖西区水体生物膜上有机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pH对湿地水环境中生物膜吸附铅和镉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利用向海自然保护区一苇塘培养的生物膜在不同pH值条件下进行铅、 镉的吸附, 通过Fre 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描述生物膜吸附铅、 镉的热力学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pH条件下, 铅、 镉在湿地水环境中培养的生物膜吸附热力学数据均与Freundlich和 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显著性相关(n=5, p<0.01), 生物膜吸附铅的能力比吸附镉 的能 力约大一个数量级, 吸附溶液中的pH值与铅、 镉的最大吸附量呈正比, 并具有显著线 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