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和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双重行为,造成了宋初文化环境的浮躁,并影响着文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文学审美感受,所谓“艳科”的“媚词”,表现了他们在诗文中少有的对享乐、恋情的游戏态度及其浮躁情绪,词中的“高楼”意象,更突出地再现了北宋前期文人怎样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沉沦,又怎样艰难地挣脱文化环境的漩涡,去顺应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词与诗的分离与合流的过程,是艳俗与雅正相互交融的过程。词独立成熟之后向主流文化悄然回归,在北宋初表现为词与诗开始由分离而初步融合,词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转移。张先较全面地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如把“言志”等传统题材及诗文的写法纳入词中,成为北宋初词转型期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也体现出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词与诗的分离与合流的过程,是艳俗与雅正相互交融的过程。词独立成熟之后向主流文化悄然回归,在北宋初表现为词与诗开始由分离而初步融合,词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转移。张先较全面地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如把“言志”等传统题材及诗文的写法纳入词中,成为北宋初词转型期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也体现出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包客性。  相似文献   

4.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在他的《小山词》中使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字目良,尤其是“红”与“绿”,这些色彩词的使用不仅仅是客观的事物再现,更多的是和词人的主观情绪相联系,特别是在表现词人的悲苦和凄凉情绪方面,因此,研究词中的色彩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晏几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侯跃 《科技信息》2009,(4):64-65
在清词“中兴”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流传于后世的词作,也成就了此时代的一批词人。在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纳兰性德,他继承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晏几道的词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调。在纳兰词中,“情”字贯穿始终,成为词的灵魂。本文在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的背后,感受纳兰词中的真情真意。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7.
今人对苏轼的豪放词己经认同甚至赞赏,但在以婉约词为霸主地位的北宋词坛,苏轼的豪放词一出现,便引起了天下舆论哗然,明眼人一下就看出苏轼是在“以诗为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相似文献   

8.
南宋是词的变化、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形态,使词在词学批评史上比北宋时期有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和变化。对南宋词坛俗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词的变化过程,南宋的词学雅俗之辨,也为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炎词简论     
宋元之交,张炎的词学理论和创作较全面地体现了宋词发展的水平。《山中白云词》三百首,多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贯穿于对江南山水与落魄飘零之模写中。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融合北宋词之浑化与南宋词之骚雅,集婉约词之大成。清初词坛“家白石而户玉田”几半天下。《词源》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揭示颜色词“绿”在中英日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含义,来说明颜色词由于受到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所处社会特有的文化含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和文化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1.
“文艺研究者”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精神向度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化研究者”的反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人间情怀的文学价值取向,共同促成了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叙述学是代表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发展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把文本重新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从形式层面、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文化积淀层面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说流派,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叙述学的视野,有利于再度审视其叙事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达到“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16.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中生成的"赵树理方向"和"赵本山现象",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大众化":农民的话语和民间的艺术形式。赵树理和赵本山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进行着一种"还文化给大众"的努力,以现世性、民众化和普遍受益性为主要内涵的世俗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以自己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集中,凝炼,简明,便于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对党性锻炼具有对应性的指导,中在个人整体素质上如何增强创新力,人格力和凝聚力,在思想和世界观上如何树立紧定的发展观,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工作实践和具体行动上如何铸炼走有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铁心”,在形形色色文化生活中需要恪守的“铁纪”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铁劲”,等等。  相似文献   

20.
“欲望化叙述“是当前文学创作中惹人注目的现象,根据其叙事功能和理论资源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对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机器的戏仿与颠覆;对人欲横流的生活世界的玩味与认同;对男权话语中心的拒绝与反抗.但是,“欲望化叙述“的主体不论在价值取向上如何坚持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由于受本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文化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准民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